林正
“面颊红润,操着一口令人愉快却不过分矫揉造作的英伦腔,他看起来更像是在当地小酒馆里遇到的一位哥们,而不是一家营收高达82亿美元,试图重塑全球教育格局的企业高管。”《财富》(Fortune)杂志资深编辑珍妮弗·莱因戈尔德(Jennifer Reingold)这样形容英国培生集团(Pearson Plc.)现任CEO范岳涵(John Fallon)。
自两年前接替玛乔丽·斯卡尔迪诺(Marjorie Scardino)执掌培生集团以来,范岳涵一直致力于培生数字化转型,欲在数字教育领域大展拳脚,将这家拥有171年历史的公司重塑为“全球教学服务企业”。
今年夏天,范岳涵动作频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扔出两条重磅消息——剥离旗下两大媒体资产——《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和《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7月23日,培生集团宣布同意以8.44亿英镑(约合81.39亿人民币)价格将包括《金融时报》在内的金融时报集团(FT Group)出售给日经集团(Nikkei Group);8月12日,又为经济学人集团(The Economist Group)50%的股份找到新主人——意大利阿涅利(Agnelli)家族。后者是经济学人集团原先股东之一,其创办的菲亚特集团(Fiat Group)是意大利最大的工业集团,旗下拥有菲亚特、阿尔法·罗密欧、蓝旗亚、法拉利、玛莎拉蒂等豪华车品牌。
出售金融时报集团和经济学人集团这两笔交易将会给培生集团带来近13亿英镑的收益,有利于改变穆迪(Moodys)给出的负面信用评级。
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培生集团同时收购《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集团50%的股权,而在58年后的今天,同时剥离这两大媒体资产,既显示出培生集团专注教育市场的决心,也从侧面反映了传统媒体所面临的窘境,集团改革转型的必要。
报纸之死
《金融时报》是由詹姆斯·谢里登(James Sheridan)及其兄弟于1888年创办的,至今已有127年历史,现已成为覆盖面广阔,世界公认的全球性金融传媒实体。伦敦券商皮尔·亨特公司(Peel Hunt LLP)分析师阿莱克斯·德格鲁特(Alex DeGroote)评价该报具有明显的业内威望,是典型的冠军奖杯性资产。
对于出售这一奖杯性资产,很多人都觉得这似乎来得太快了。数年前,时任培生集团CEO的斯卡尔迪诺曾做出“等我死了再来卖”的坚决表态,而且在并购明朗化前夕,多数分析家也还在坚持“没理由卖”,其中包括伯桑福德·恩斯坦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分析师克劳迪奥·阿斯佩西(Claudio Aspesi)。
在传统媒体“日薄西山”的今天,《金融时报》仍有相当不俗的表现。2014年,该报发行量是72万份,其中数字订户数量占到了70%;当年该报全年销售额达到3.34亿英镑,净利润2400万英镑。为了从在线用户中获得更多收入,今年2月《金融时报》调整了收费阅读系统,逐渐淡出了之前的,在读者订阅之前每个月给出一定数量免费文章的做法;截至收购前夕其订阅总数高达73.7万,同比增长10%,在过去5年中增长逾30%。
不过,范岳涵并未因此改变卖掉《金融时报》的决心。事实上,从斯卡尔迪诺时代末期开始,培生集团高层对于媒体业务的态度已悄然生变,公开或暗地里放出“标卖”的风声。
2012年,培生集团首席财务官罗宾·弗里斯通(Robin Freestone)就曾含蓄表示“培生和金融时报集团间的合作是良好的,但今后未必不会改变”。而在就任CEO初期,范岳涵面对“是否承诺不出售金融时报集团”的质询时,也仅表示它是培生集团“极为珍视、极有价值”的资产——这几乎立即被解读为待价而沽的“出售广告”,且几乎毫不掩饰地表露出“价高者得”的意思。
培生集团变卖《金融时报》标志着其在大力进行资产重组、聚焦数字教育市场的转型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反映出全球纸媒的“压力山大”,毋庸置疑,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颠覆传统媒体,逼迫其转型。
伦敦媒体咨询机构恩德斯分析公司(Enders Analysis)的分析师道格拉斯·麦凯布(Douglas McCabe)指出,“尽管各国受到冲击的时间确实存在先后差别,但报业危机正在所有西方发达国家蔓延。”
以素来以媒体自傲的德国为例,2012年年底,先是老牌报纸,拥有近67年历史的《法兰克福评论报》宣布破产,后是商业日报《德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Deutschland)结束其在纸媒市场长达12年的奋斗历程。《德国金融时报》自2000年开始发行,累计亏损2.5亿欧元(约合3.25亿美元)。
在2012年12月7日发行的最后一期纸质报纸,《德国金融时报》刊登漫画和对媒体行业革命的思考向读者告别。头版全页一片黑﹐仅有简洁的两个德语单词:Endlich schwarz(意为终究变黑了),暗讽这份报纸12年来获利不佳,而报纸英文名Financial Times的幾个字母也被省去,变成Final Times(意为最后的时报)。这份报纸是伦敦《金融时报》的德文姊妹报﹐平常使用淡粉红色纸张印刷。
这场德国报业危机催生了一个新的复合名词:Zeitungssterben(意为报纸之死),很形象地描述了当前传统纸媒的窘境以及变革的必要。
抛售《金融时报》之后,再卖掉经济学人集团也就变得顺理成章。诞生于1843年的《经济学人》杂志是一份包含时事新闻、政经观点、深度分析的周刊,订阅用户高达160万。除了发行杂志,经济学人集团还拥有经济分析机构经济学人智库和咨询机构CQRollCall等资产。培生集团2014年的财报显示,经济学人集团为培生集团营利贡献了2100万英镑,销售额达3.28亿英镑。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两桩交易中,培生集团均要求以现金交易,以尽快回收资金。范岳涵在博客中写道:“我们计划利用交易中获得的收入进行再投资,以加速进军数字化学习、教育服务和新兴市场。”
100%专注教育业务
范岳涵对教育行业“情有独钟”与其成长环境以及在培生集团一路走来的经历不无关系。范岳涵出生于英国的曼彻斯特,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1983年,范岳涵毕业于英国的赫尔大学;1988年,成为英国前副首相、工党政治家彭仕国(John Prescott)旗下一名调研员,并在英国议会和地方政府担任高级公共政策和公共关系职务;1992年进入能源公司鲍尔根(Powergen Plc.),即现今的意昂集团(E.ON UK),担任行政总监,同时兼任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
1997年, 范岳涵加入培生,担任传讯部门主管;2003年,担任培生教育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总裁;2007年担任培生教育国际首席执行官。在此期间,他积极推动培生教育从传统教材出版向教育服务和教育综合解决方案转变。在他的领导下,培生集团收购了华尔街英语,发展教育测试测评、数字化教学、教育解决方案等多种新业务。
2013年1月,范岳涵接替斯卡尔迪诺成为培生集团CEO。斯卡尔迪诺在任期间,在数字化媒体方面做了很多战略性的尝试,花很大力气把金融时报打造成一个全球性品牌。作为斯卡迪诺的继任者,范岳涵与斯卡迪诺的背景完全不同,他没有过从事新闻的经验,他在培生集团事业起点是传讯部门,事业的巅峰是在培生最重要的国际教育业务板块实现的。
事实上,斯卡尔迪时期便开始推动一场数据驱动教育革命,将培生集团的出版和教育品牌扩大至企鹅出版集团 (Penguin Group)与《金融时报》以外领域,在范岳涵领导下,培生加快了教育革命步伐,他进一步扩张至新兴市场,就任CEO当年,范岳涵便促成2007年以来培生最大的一笔收购——以7.21亿美元价格买下了巴西Grupo Multi。Grupo Multi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来自巴西的老牌英语培训机构,旗下拥有Wizard、Yazigi、 Microlins、Skill等9个培训子品牌,全巴西有2600所分校。
过去两年,范岳涵努力将大杂烩式的业务变成了更统一的整体。在这段时间,他表现出了一个职业经理人足够强大的谈判能力和执行力,包括削减2.15亿美元的成本和4000个岗位,并且巧妙地降低了市场预期,令股票走势相对平稳。现如今,范岳涵表示,“一个培生”(One Pearson)的重组行动已经基本完成了。
这个过程肯定不轻松,花旗集团(Citigroup)欧洲媒体股权研究主管汤姆·辛格赫斯特(Tom Singlehurst)说:“范岳涵经受了最大的火的洗礼。”
剥离两大媒体资产后,培生集团可以100%专注于教育业务。在这一板块,培生主要的业务是销售教科书,在线远程教学,并开发在线教育游戏,参考材料和测试题,以应对全球教育市场深刻变化与挑战。
国际教育业务一直是培生集团的重中之重。去年,培生集团90%的收入来自教育书籍出版。范岳涵指出:“每年全球用在教育方面的支出达到了5万亿美元,在所有行业中僅次于医疗卫生行业。我们尽管是全球教育领域最大的公司,但是在整个5万亿的大蛋糕中,我们现在只占了区区的80亿。”
范岳涵对于培生集团向教育行业全面转型显得雄心勃勃,他称:“我们将会以更加强有力的品牌和高绩效的文化为依托,集中投资能对学习成果产生更大、更显著影响的产品和业务。这将会帮助我们迈向把学习变得对最需要学习的人来说更高效、更实惠、更加个性化以及更加易于获得的未来。这样做能让我们帮助更多人燃起学习热情、改善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