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2015-05-30 00:59荣欣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孟浩然王维

荣欣

摘 要: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山水田园诗派的大家,但是二者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上仍存在不同和相同之处,本文结合王维与孟浩然的具体作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二者的异同:写景结构的不同、禅佛之景心境的不同以及相同点色相空寂。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上水田园诗;创作异同

王维,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其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孟浩然,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王维和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并称“王孟”。两人在创作中有一些相同点,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一些区别的。

一、写景结构的不同

王维与孟浩然两人都是善于描摹山水,但是在诗中对于山水描摹的结构布置有所不同,总体说来,王维是分层结构而孟浩然的山水诗是平行结构。首先来看王维的分层结构。“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桃源行》)①,是按照明显的先后层次的顺序,先写山口景象,再写行过山口之后的开阔。先写遥看景色,再写近看的不同,是按照一定层次顺序描写的。再比如“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窗子、云雾、山泉是一层层铺排叠加的设计,层次感鲜明。林子、流水、岩石则是从上到下由高至低的顺序来写。这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无关联,利用画图中的层次感、对景色的格局的布置,来设置写景的次序,实在高妙。

再看孟浩然的平行结构的构图。“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彭蠡湖中望庐山》)对于景色的描摹,孟浩然往往大处起笔,纵观全貌,用生动精妙的语言写出宏大场景。

二、禅佛之景心境的不同

王孟二人都喜在诗歌中写到从景色中悟出禅与佛,但是心境却各有不同,王维与孟浩然都喜佛求禅,但是细分起来,孟浩然是对佛教喜好、向往,乐意结交拜访僧人,是随意自然的交流,是别无杂念的喜乐,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而王维则是在现实中压抑之后转念向佛、寄托于此,使自己静心,以避乱世,摆脱苦闷。其中原因或许可以从两个人的经历之中找到解释。孟浩然一生经历简单,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写道:“嗟哉!末禄于代,史不必书。”②孟家家境殷实、藏书丰富,后赴京应举落第,《旧唐书》载:“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③后游历,写山水诗来抒发感情,后与张九龄唱和共事,辞职后归隐,疾发去世。而与孟浩然不同,王维自二十一岁登第后,仕途多舛,期间眼光着眼于现实。后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诗人的进取之心和用世之志也逐渐消减殆尽。后亦官亦隐、倾心佛教,以求心静。可以看出王维相较于孟浩然来说,对于悟禅和求佛是有更多的寄托的。来看孟浩然诗中一例,“野老朝入田,山僧暮归寺。松泉多清响,苔壁饶古意。”(《寻香山湛上人》)④张谦宜《絸斋诗谈》卷五:“《寻香山湛上人》,真味性灵在字句外,古诗正派。”孟浩然的禅诗中重在“真味性灵”,是一种超然世外而又悠然自得的求取与向往。饶有兴趣的探寻其中的自然美景与宁静致远的真意。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和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大概都是指这层意思。其经历坎坷不及王维,自然诗中曲折不如王维。孟浩然并非逃避乱世,而是追求个人的价值与幸福,而不是愤世嫉俗,因此更为纯粹、喜悦、融洽。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王维的诗中表现出的对佛的态度一般来说是这样的,“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是一种“返旧林的”渴望,是对现实是失望的一种寻求摆脱与安宁的途径,佛教对于王维来说是一种找回自我、找回生命的安乐之地,是可以忘却忧愁、抛却烦恼的世界。所以二者对于佛与禅的追求是一样的,但是细究其缘由却有一定的分别。

三、相同点色相空寂

“色相空寂”简单来说,可以理解成“无我之境”,是一种“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自然无人状态,虽无人却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物中的情与理。

清代王士禛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⑤,而黄叔灿《唐诗笺注》评价王维:“辋川诸诗,皆妙绝天成,不涉色相。” 以般若空观、色空相寂的佛家观来评王维辋川诗作。色相空寂不失为写景的最佳状态,将自然之景色回归本原,不加雕琢却也不失震撼人心之美。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古木之中没有人迹,香积寺在云峰之上,泉水的声音使岩石哽咽,冷冷的日色使得青松也更加清冷,好一幅冷色调的画面!没有人来抒发感情,可是景物仿佛在冷冷的、哽咽着诉说。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其实所谓“韵”和“神韵”,就是指诗人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和高度传神的笔法写景抒情罢了。由于笔墨疏淡,景物在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之间,却蕴藏着丰富悠远的情思,余味无穷。王士祯等人推崇这首诗有“神韵”,足当“逸品”,“一片空灵”,主要是欣赏孟浩然诗的“清空”、“古淡”的韵致。不负杜甫《解闷》“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和《遣兴五首》“吾怜孟浩然,裋褐即长夜。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王维和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上都有极高造诣,两人的性情、经历让各自的创作各具特色。

注释:

①陈铁民选注 《王维、孟浩然诗选》 中华书局2005-8

②孟浩然 著,阮堂明,李云 解评 《名家选集卷-孟浩然集》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8-6

③《旧唐书》中华书局 1975-5

④柯宝成 编著 《孟浩然全集》 崇文书局 2013-3

⑤王士禛 撰《分甘馀话--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 1989-2

参考文献:

[1]陈铁民选注《王维、孟浩然诗选》.中华书局,

[2]孟浩然著,阮堂明,李云解评.《名家选集卷-孟浩然集》.山西古籍出版社.

[3]《旧唐书》中华书局.

[4]柯宝成编著.《孟浩然全集》.崇文书局.

[5]王士禛撰《分甘馀话--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孟浩然王维
春晓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舟中晓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偷袭与反偷袭
谁是谁
春晓
春晓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