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垒》中的性别伦理冲突

2015-05-30 00:59李婷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德莱塞西奥多堡垒

李婷

摘 要: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堡垒》是在他逝世后发表的长篇小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历史上,社会正处在一种大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也正经历巨大的变化,新旧两种性别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堡垒》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新旧性别伦理的冲突。

关键词:西奥多·德莱塞;《堡垒》;性别伦理

《堡垒》主要描写了虔诚的教友派教徒苏伦一家的故事。苏伦作为一家之主,恪守着教友派宗教伦理,妻子是“家庭天使”,丈夫工作勤奋,为人正直,节俭持家。夫妻二人一切都照着教友派教义所讲进行生活。但是所生的五个子女却相继背离从小教育的宗教教义,大女儿与人维持着非婚关系,大儿子只顾经济利益的掌控,女儿埃达婚前与人同居,儿子又参与强奸他人。子女的背离,事业的打击,让苏伦这座传统坚固的“堡垒”崩塌了。但是,在小说结尾,苏伦临死前从宗教中重新找到精神的依托,埃达也回归家庭,一同感受到了上帝之爱。

基于强烈的两代人之间的伦理冲突的阅读体会,本文试从性别伦理的视角出发,考察作品的伦理冲突再现。帕森斯指出:“伦理有三个基本的特征。首先,伦理学所讨论的对象是善。其次,伦理是属于文本领域的。最后,伦理是作为审慎实践的。”(20)而性别,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的兴起,有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区分。生理性别是自然特征,社会性别被认为是社会身体的文化特征。因此,性别伦理是指男女两性在维护善过程中的一系列的规范。因此伦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一直在参与着对社会性别的建构。不同社会的性别伦理作为真理式的指导着影响着男女两性为维持善所需扮演的社会角色。而对性别的思考颠覆了传统上的既定信仰,指出伦理是男性的,所代表的是男性的话语。“我们已知的宗教形式都是由男性所创造的,它们与生活于父權制中的男性的自我理解是一致的。”(89)父权制社会中建构起的性别伦理是不平等的。那么,如何建立起一种新的性别伦理?重新思考宗教中的策略性价值,在宗教中肯定女性的经验,将女性作为同男性平等的主体,享受上帝之爱。

首先从身体维度分析《堡垒》中的性别伦理冲突。从女性所处身体位置分析,传统的女性是属于家庭内部的,生儿育女,照顾丈夫,而消费社会下的女儿们纷纷脱离了家庭的堡垒,走向了社会。在《堡垒》中,母亲琵尼西阿婚后在家相夫教子。而女儿们则渴望有属于自己的事业,不希望自己被困于家中。另外,在对待性的态度上,父辈们认为身体是神圣的,只能在婚姻关系中才可发生性关系,而女儿儿子们则对自己身体有了自己的理解,无论有无婚姻关系,都可发生。尤其是小女儿埃达与人同居,小儿子斯蒂瓦特参与诱奸他人。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这两代人对于身体的理解有着巨大的冲突。

其次从语言维度来分析《堡垒》中两代人的性别伦理冲突。从语言内容分析,女性的语言是顺从性的,有时甚至是无声的,而女儿们则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向着自己所喜欢的努力追寻,不顾父亲这一家庭权威的反对。苏伦妻子永远是温柔的,顺从的。她所说的就是苏伦的意见。在女儿请求玩游戏时,她说那是苏伦所不赞成的。琵尼西阿顺从丈夫苏伦,于她而言 “她的宗教信仰是紧紧跟随着丈夫的”。(70)而女儿埃达和桃乐茜阿则不同。她们敢于做出自己的行动,说出自己的心声,即使知道会遭到父亲的反对。传统上,男性一直占据着语言的主体地位。而女姓则是附属的。消费社会下的女性们开始向这一主体性进行挑战,企图与男子在语言上拥有相同的地位。

最后男女两性所拥有的社会权利上来分析,传统妇女没有出去工作,在家做家庭主妇,而新一代勇于追求工作与自己的事业梦想。受教育的权利方面,传统上只可以上教会的学校,而新一代勇于脱离传统教会学校,奔向知识丰富的高等大学。琵尼西阿虽有渴望学习的心,但是囿于社会的约束,将自己的理想埋藏起来。而女儿们则不同,尤其是埃达,她勇于同父亲苏伦所代表的旧一辈的规则

说不。

宗教通过宗教教义,教堂,婚姻,教会学校等不断强化这种不平等的两性性别伦理。但是在消费伦理下,女性努力摆脱宗教父权制渴求自由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是,从女性看,对漂亮衣服的追逐,对男性的向往,对爱情的盲目,依旧严重依赖着男性,而另一方面,男性认为自己是主体,对女性存在着歧视,如对女性的强奸,对女性的利用与抛弃。因此,消费伦理下依旧存在着男女性的不平等。消费社会依旧是父权制社会。虽然女性有了一定的自由,但整体上依旧处在一种不平等的性别伦理之中。

作者对无论是宗教伦理还是消费伦理都存在不满意的地方,为消除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在小说结尾,重建了一个精神家园。德莱赛妻子海伦回忆道她经常陪伴着德莱赛周末去教会做礼拜等。(35)因此也可以更加理解小说的结尾。虽然依旧回归了宗教伦理,但是已经有所改变。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无论扮演着怎样的社会角色,人人都要向善,都会平等受到上帝之爱的保护。从这里,可以看出德莱塞一生对于人性的终极关怀。

参考文献:

[1] Dreiser,Helen.My Life With Dreiser.Cleveland: World,1951.

[2] Dreiser,Theodore.The Bulwark.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p1eday.1946.

[3]苏珊·弗兰克·帕森斯著,史军译.性别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德莱塞西奥多堡垒
省时间的办法
开心堡垒2
开心堡垒
省时间的办法
省时间的办法
开心堡垒
最后的堡垒T-84
抵达终点前, 谁都可以争冠军
A Naturalistic Reading of Sister Car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