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胜
本文以传统哲学思想为切入点来探讨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之路,如何在现代陶艺的创作中,体现人文精神、和而不同等传统哲学思想,分析其蕴含的价值,发掘传统文化中魅力与精髓,力求从不同层面上对现代陶艺的发展与创新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现代陶艺作为现代造型艺术以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于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中国,作为现代艺术,它对传统审美提出了质疑与挑战;也是对沿袭了几千年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重新解构。历经了30年的磨砺与发展,中国现代陶艺已经由稚嫩逐渐走向成熟。近几年,随着国内外陶艺作品展览和学术交流的不断开展,现代陶艺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当今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无论是观念还是形式上,中国现代陶艺都得到了较大发展。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除了注意对自身的形式、结构、材料、技法的探索外,如何根植于本民族精神内涵,将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陶艺的创作中,是陶艺家一直以来关注的一个课题。
中国传统陶艺的哲学思想之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程中,儒、道、释(佛)互补,构成了民族精神的主体。正如西方艺术受“存在”哲学影响产生“真即是美,真即是善”的美学标准一样,中国的艺术一直都受到了本民族哲学思想的影响。孔孟的礼乐精神主张“以礼节乐,乐为礼服务”,强调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形成了重政治教化,重群体价值的审美取向;老子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至高无上的理想精神境界;而禅宗则把玄思与生活的情趣赋予简约形式,使艺术充满静态与空灵的美感。从内容上看,儒、道、释三家都在关注人性的问题,都是在不同领域内探讨如何和谐共处的问题;在哲学思想上都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在人格理想上也相互补充,传统哲学作为一种思想,它使中国人养成了一种“感悟式”的思维方式。
中国现代陶艺的文化定位
西方现代陶艺发展依存于西方现代艺术,现代艺术从它兴起之初,艺术目的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的以写实与再现客观自然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转变为按照艺术家主观意图自由创作的“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变过程,并且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整个西方的现代艺术都是一种视觉、知觉和语汇标示系统的演变和进化的过程。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至深,其现代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其文化背景和人类世代为之追求和探索的精神家园,中国现代陶艺亦当如此。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脉络清晰、传承分明,从原始瓷器到成熟的青瓷,直到后来的彩瓷,几千年的积累与发展,将陶瓷艺术推向了艺术的顶峰。这与历代优秀的陶工不断的创新、传授和有序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传承者。先民对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独特的理解,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时至今日,由于人们的现代审美取向发生着变化,传统陶瓷艺术这块丰厚的遗泽,一度受到了挑战和冲击,成为中国现代陶艺发展道路上的桎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技术层面上、表现形式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 传统陶瓷艺术都可以为现代陶艺的创作提供丰富的资源与素材。中国的陶瓷文化具有八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中国的现代陶艺却晚于西方二十年,又没有现代艺术为依托,如若仍然尾随西方现代陶艺的创作观念和表现形式,可想而知,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前景。而对于进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在这样优厚的传统之下进行陶艺的现代转型的确是一件艰难而收效缓慢的工作,而更为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与转变,认识到现代陶艺亦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的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在此,一方面要求陶艺家从当代社会、 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定位,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另一方面,陶艺家应立足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及艺术形式,从传统文化中逐本溯源,以现代理念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精神,探寻一种合理的方式把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审美取向运用到现代陶艺创作中,并以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势态,把中国陶艺推到现代艺术的前台。
现代陶艺与传统哲学思想的融合
人文精神的体现:
在中国,儒家的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很大,它是一种入世的哲学,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儒文化作为国学深入中国人心。反映在艺术上就是“文以载道”“有补于世”。中国古代是一个思想极其丰富的时期,不仅“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以象德”,更有“器以载道”的传统。《易传·系辞上传》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物”不仅以形式语言体现古人对形式美的认识,更通过有形之“器”传达无形之“道”。“器”这里指陶瓷艺术本身,“道”指的是陶瓷艺术的社会功能。陶瓷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工具,承载着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政治思想教育的职责,作为承载“道”的器,从本体上要服从于“道”即社会功能。因而传统陶瓷艺术应其社会功能需要,通过写实增加亲切感,反应抽象的教义,以达到教化的目的,始终都有"器"的制约,从而忽略了人的主体感受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人们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当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的感受和需求也趋向多层次和多元化,除物质需求外,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反映到陶艺创作中即是人文精神的追求,从而也就摆脱了对"器"和固定造型的依赖。《周易.系辞上》有“制器尚象”一说, “制器尚象”指通过对自然事物形态的模仿,将“器”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引起人们对生命万物的重视以及人类自我内心的观照。从形式的产生上来讲,既不是单纯的描摹自然,也不是毫无意义的抽象,而是结合人们的思想意识对外在自然形态的抽象与升华,并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对于中国现代陶艺而言,它的制作,不仅仅只是运用各种不同材质的泥,通过陶艺家的精湛制作和烧造技术,创作一种陶艺的形式,也不是单纯的去复制,抄袭,拼凑一些艺术符号,重要的是首先在认识上“功能论”的转移,不再受“器”的制约,更多的是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并以广博的文化知识、优秀的文化传统涵养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济背景下,人文精神所反映出的价值观、人生观、时代精神也不尽相同,人文精神的注入丰富了陶瓷艺术内涵,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结语
作为当代艺术的现代陶艺创作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现代陶艺的创作和发展,应根植于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其精神内涵立足于陶艺的世界性和当代性,创作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时代特征的作品为价值取向。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在陶艺创作上,陶艺家们始终有意无意的追求着某种形式的历史人文情怀,这种共同性传达着时代心理氛围散发的民族文化与生俱来的熏染和对传统文化的难以释怀。现代陶艺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创造与发展,在拓展现代艺术的外延及包容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借助传统文化内涵切入现实生活亦是有别于西方文化影响而不至于随行他人之后。作为一种精神与文化的代言,现代陶艺是深嵌在时代文化和历史文化框架中的, 它的未来发展也终将沿着这个轨迹发展。
中国现代陶艺家所依赖的是一个背后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古代文化传统与近现代20世纪交汇影响下形成的新文化传统。尽管中国陶瓷有着辉煌的过去,值得人们眷恋、回顾,但作为现代人,新文化的前景更值得憧憬。人类生活,就是在传统的支撑之下,又不断走出传统的过程。传统文化在多元化的今天得以重现,需要以全新的创作理念和艺术形式做支撑,才能与当代文化发展趋势以及当前的人们生活方式、视觉体验结合起来,使得现代陶艺获得更多的精神内涵和发展空间。面对全球文化多元共存的发展势态,我们更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
(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