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瑜春
[摘要]体育课要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思想品德的提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加强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引导,这样的体育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关键词]体育教学思想道德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87
高中体育是一门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的基础必修课程。结合教学实践来看,因受应试教育观念所影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发展,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较为忽视。新课标中明确强调体育课不仅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方法,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即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获得思想品德的提升。
一、注重理论引导,丰富其“知”
“知”即道德认知,在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基础上而形成的道德观念,其包括道德认知和判断两个方面的内容。高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但其道德认知还不够完善。道德认知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生活环境等是紧密相连的,虽然认知不能直接成为道德认知,但认知能力的提升却是道德认知的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引导,要以体育知识为基础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要摒弃理论式的讲解方式,转而以情境、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升其理论认知能力,这样才能为其道德认知的提升奠定基础。以篮球教学为例,如果学生连基本的违例、犯规都不知道,那么在体育运动中又如何和对手进行比赛呢?如在篮球技术犯规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看NBA选赛中出现技术犯规的视频,然后讨论为什么要规定技术犯规,以此让学生明确技术犯规的意义,明确比赛要遵守规则,这样才能保证比赛的公平,让对战双方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二、注重引导体验,发展其“情”
狭义的“情”即情感,而这里所指的是“道德情感”。情感是道德情感的基础,更多是源于主体对是非善恶的体验,表现为对事物的喜好或爱憎的态度。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情感就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换言之,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更多的是积极向上的体验,那么学生的情感也会趋于正向,相反,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了消极的体验所影响,其情感也会趋于负方向。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丰富其体验,为其行为塑造奠定基础。
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在课堂中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呵护,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体育课,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促进其体验的生成。其次,要注重优化教学方法,以合作方式来促进学生探究,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培养其合作意识。以“行进间双手胸前传球”为例,对于跨步接球,迈步将球传出的重点,教师不是直接讲授,而是先组织学生尝试并追问学生如何才能把球更好地传给对方,组织学生讨论后教师再点拨。如此,在合作中交流,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其情感感受能力,发展其道德情感。
三、注重强化训练,锻炼其“意”
“意”即意志。意志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德行的精神力量,即在一定的行为目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觉行为而做出的努力。在高中阶段加强对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就体育教学而言,主要是通过身体训练达到训练目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其所能承受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训练强度,由此来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
在体育教学中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一方面要在练习中发挥小组的作用,通过练习中组织实力相当的两个学生或两个组展开比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则要以学生个体的基础为出发点,制定进步目标和计划。当然,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以目标为导向,引导学生在训练中不断突破原有的成绩,这样效果会更好。
四、注重习惯引导,培养其“行”
“行”即德行,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而形成的。结合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来看,动机和习惯是重要因素。如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肯定学生的道德动机,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通过不断强化而使其形成一定的习惯,使行动更具有自动化和经常化。很多学生对高中体育作用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正是动机出了问题,一些学生才会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表现得较为懒散,运动习惯也较差。
落实到体育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注重以形象化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对自身的发展作用,明确体育学习的目标,主动参与。其次要注重优化评价机制,以日常量化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习惯的养成。最后要发挥好教师的榜样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积极参与,还要通过早操、晨练等方式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形成一定的运动习惯。
高中体育的教学宗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运动和思想品德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其知、情、意、行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强化,最终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