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的“积健为雄——院藏关山月绘画精品展”于2015年7月21日开始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一楼关山月艺术馆展出。
据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介绍,关山月先生1998年捐赠了105件代表他各个时期不同创作特征的力作给广州艺术博物院,这些大部分是描绘岭南江山、反映南粤风情的作品。今年是关山月先生逝世十五周年,为了加深观众和学者对关山月艺术的认识,广州艺术博物院特精选院藏31件绘画作品进行展出,并辅以历史资料和艺术家年表,以回顾关山月先生的艺术风貌和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此缅怀关山月先生。
关山月(1912-2000),广东阳江人,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国画家、岭南画派第二代代表人物。自1935年入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门下,在漫长的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关山月始终秉承其师的艺术理念,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他强调艺术为大众服务,所以在烽烟四起、国土垂危的年代,“仇情借笔作镆铘”创作大量反映战争苦难、人民顽强抵抗的画作,激励民众抗日救亡。他注重写生,大半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以及雄伟壮丽的中华山川中,汲取他创作、创新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笔墨雄健恣肆,色彩酣畅淋漓,气势磅礴,表现了积极向上、昂扬向前的时代精神。
根据本院的藏品情况,展览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岭南新派启新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走笔当随时代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志在写生行万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和醉写江山满纸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岭南新派启新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受父亲的影响,关山月从小就喜爱画画。1935年入“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学画,并接受高氏的艺术思想。此后他坚持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作品。1939年秋至1940年春,他第一次在澳门、香港等地举办个人展“抗战画展”。作品以题材新颖、反映现实而受到好评。作品《从城市撤退》《渔民之劫》《中山难民》等,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逃难的真实情景,体现了关山月关注社会现实的敏锐触角和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从1940年至1945年,他深入西南、西北多地旅行写生。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生活气息浓郁,意境清新,渐露个人风格。
走笔当随时代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关山月的艺术突飞猛进,色调浓厚、气势磅礴的个人风格日益成熟。自1950年开始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后,他开始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教学之余,他始终坚持深入生活、勤奋创作。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广东沿海的土改运动,并多次深入农村、厂矿和工地,以画笔再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貌;又先后应邀访问波兰、苏联和欧洲,画了大量的写生作品,并主持在欧洲举办的“中国近百年绘画展览”。1959年他与傅抱石合作的巨画《江山如此多娇》,悬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北大厅,最是脍炙人口,深受国人推崇。
志在写生行万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关山月失去了创作自由。1971年,他从“干校”返回广州,参加文艺创作室,并赴茂名、海南岛等地写生,才算重新拿起画笔。1973年到1974年,他还先后到过阳江、电白、湛江、新疆等地访问写生。“文革”结束,关山月从精神上得到解放,他以“不动便没有画”为信条,在古稀之年又开始了塞北江南的万里壮游,所到之处,笔不离手,画箧丰盈,创作了大量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在八十年代,他多次为政府重要机构绘制大型作品,如1987年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画《国香赞》;1989年为天安门城楼中央大厅创作《大地回春》等等。
醉写江山满纸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几十年来,关山月始终坚持不懈地在艺术园地上辛勤耕耘,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既有的风格。在经过漫长岁月的游历写生和师法造化之后,生活积累日趋深厚,创作激情源源勃发,兴之所至,笔到画成,鸿篇巨构相继问世,精品佳作层出不穷。到了九十年代,更是硕果累累、洋洋大观,胸中丘壑罗列森然,笔底才思奔涌不息,笔墨更加老练浑厚,进入了艺术的自由王国。1993年,广州美术学院授予他终身教授职衔。1996年,他被选为中国文联名誉委员。
让我们一起领略关山月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感受他“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思想,体会其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