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仁文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巧设导语、科学施教、注意细节,让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情感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22
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突出的情感性。语文教学如果能以美感动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一种良好的“情感场”,让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使智力、能力得到发展。
一、巧设导语,启发情感
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心中总会有一些陌生或迷茫的感觉。这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的思维情趣和注意力引导到新课文的学习中来。因为导语设计的优劣,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新课的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导语就应该深刻挖掘教材,把握教材的背景、特点及目的等,更应该吃透学生,准确揣摩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可能最想知道什么。只有二者兼顾,才能设计出言简意赅,叩击学生心弦,牵引学生心智的导语。例如,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时,笔者就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且充满想象力的民族。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让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超凡神仙去完成他们做不到的事。现在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不仅将祖先的想象一一变为现实,而且将继续产生更为强大的威力,使我们今后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为能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今后生活的密切关系,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则导语,从中华民族的歷史渊源、祖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到今天现代科技所产生的巨大威力,点明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指明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美好明天,激起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然后教师话锋一转,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一开始学课文时就站在追求科学技术的高度,带着浓郁的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其学习热情自然高涨。
二、科学施教,蓄积情感
新课程标准下维系学生学习语文浓厚兴趣的基础,就是以科学新颖的教法激发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这里强调了两个问题,一是教法的科学新颖性。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文专业基础知识和纯熟的教学业务素养,深钻细研教材,从中分析出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点,依据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确定重难点,然后依据知识结构体系、课堂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恰当新颖的教学方法,安排科学合理的课堂练习,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工作。二是强调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只传授知识给学生其实远远不够,知识是懂不懂的问题,技能是会不会的问题,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我们的教学更应该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自己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教师所归纳的学法必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里以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为例谈一些做法。第一步,要求学生仔细逐段阅读,看看每段有几句,哪几句说的意思相同,归结在一起划为一层。再看看每段中有几个这样的层意,把这几个意思用一句话串起来,这就完成了给段分层和归纳段意的任务。第二步,比较各段的意思,把意思相同的段放在一起,就把文章分成了几个部分,然后把各部分的意思用几句话串起来,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三步,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是在赞美或者颂扬什么,这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最后用“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格式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达到透彻理解文章的目的。
三、注意细节,润物无声
1.眼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和悦、关切、期待的眼神关注学生,对专心听讲的学生投以赞赏的目光,对精力不集中的学生给以警觉的暗示。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教师牢牢地吸引,每个学生都懂得教师始终关注着自己,自然对教师的课产生好感。
2.语言。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恰到好处地采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和语速,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课堂评价中肯而留有空间。随着赏识教育之风的兴起,课堂中有太多的“你真棒”“棒极了”“你是好样的”的赞美声。这样的评价,学生听多了,就跟吃了太多的蜜而不知甜一样。教师要在仔细倾听、分析、思考学生表现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使他们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绝不能在教师“太棒了”的赞美声中故步自封、不思进取。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的体态、眼神、语言评价等,同样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学业务素养不可或缺的因素,只有将这些方面和其他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才能共同作用于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达到预期的目的。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