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海
[摘要]由听课引发思考,教师教学除了理念要更新要科学之外,更要在做法上落实,问题要来自学生,重在品味文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有成效,急功近利者则徒劳无功。
[关键词]听课思考注重生成预约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10
台湾作家林清玄写过《可以预约的雪》,这里化用他的说法,谈谈最近听过的几节语文课的感想。
小说教学,当然三要素加主题是教学的重点,于是大家便围绕重点做起了文章。概括情节、分析形象、归纳主题,高屋建瓴,头头是道,不亦乐乎。但笔者却感觉到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思维始终没有被调动起来。课堂里有学生的活动,甚至还很多,但不够精彩,程式化、步骤化的现象比较突出,独特的视角和别致的想法难得一见,照搬教参甚至连教参都没吃透的现象还存在。另外,语文课堂贵在活动,可活动缺少设计,简单无聊;新课程理念强调讨论,于是随便拿出一个问题,便称之为讨论,没有思维碰撞,学生无所适从。针对以上现象,笔者作以下反思。
一、思想要更新
中学教材中的许多经典课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早已颠覆了以前政治化解读,回归到理性、人性的正常轨道上了。如果我们还抱着以前的老皇历,那就难免贻笑大方。什么资本主义的罪恶与弊病,大可以不必再提了。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还是多从普通人的人性角度来解读吧。今天的人读这些文章,得用今天的视角去看问题。文本理解、作者思想固然重要,但绝不是唯一。今天的学生完全可以用今天的视角去读出自己的味道。
二、理念要科学
讨论是课堂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儿,语文教学法里是把它当做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来看的。并非课上有讨论就可以了,关键要看讨论的是什么,讨论有没有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討论的前提是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讨论什么比怎样讨论更重要。好的话题是引发师生头脑风暴、观点交锋、积极自主地进行思维活动的内驱力,是促进师生、生生讨论深度开掘的动力,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合作学习的标签,要变假讨论真问答为真活动。语文课堂要把讨论活动搞起来。
三、预设不可过度
大家都知道师生平等对话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还是教师把持课堂,学生的发言或是思考不能打破教师的预设。其实如果学生提出一些未曾预设的观点,恰是教师引导的绝佳机会,课堂气氛借此得以调节。都说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问题就应该来自学生,至少部分来自学生,所解的惑本来就应该是学生自己学习的困惑,而不是教师强加的问题。听课时,有学生想到了很多问题,如苏比听了赞美诗真的会幡然醒悟吗?苏比到底值不值得同情?这些问题能够深入文本,触发灵魂深处的东西,且和现实直接关联。允许对话讨论,但话语权必须要放给学生,教师的话语过多,最终还是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对话变成师本式对话,而不是生本式对话。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提出:“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也可以说诠释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髓。教师要给学生机会和空间,不要再把任何现成的东西抛给学生了,教师在这其中要发挥鼓励、帮助、指导等作用,“拿”就要让学生自己“拿”。
四、不能让语言落空
发现和构建文本的意义,唯有精心品鉴语言。长文可以选取段落进行精读。江苏名师曹勇军有次评课,评的是鲁迅的《祝福》,他对那位上课教师条分缕析祥林嫂的死因,主要是四座大山“夫权、族权、神权、政权”,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表达了极大的不满。于是他直接让一位语文教师拿书来进行范读,读柳妈和祥林嫂对话的片段,读得声情并茂,把鲁迅想表达的东西都表达了出来。不品语言,条分缕析,必然断送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也无法获得实质性的语言收获。为什么精妙的文章学生不买账?根源在于阅读教学时,教师没有带着学生去品鉴语言,而是大而化之地解读文本,长此下去,学生的兴趣自然荡然无存,当然他们也更不会阅读,不知道读什么。
五、高一阶段的小说教学不宜搞成习题式
活动单不是习题单,要设计得灵活一点,宽松一点,有趣一点,不一定要既全面又准确,高一学生的人生阅历与思想水平还达不到。读小说不是为了解题,而是为了丰富人生阅历。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养成爱阅读爱思考爱写作的习惯才是当务之急。读读、议议、练练、讲讲,长期地坚持,语文水平不愁不提高。高一阶段学生还没读几篇小说,就开始训练答题,提高所谓的课堂实效,是急功近利、徒劳无功的。答题技巧等应试能力可以短期速成,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质疑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等却非一日之功,非长期积淀不可。
总之,若要学生思考,教师先要思考;若要学生爱读书,教师先要爱读书;若要学生课堂表现精彩,教师先要在备课时做好充分准备。如果教师能耐得住心,读得进去,悟得出来,那么语文课的精彩是可以预约的。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