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经过程,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数据显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以上数据表明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在加速推进的城镇化建设中,如果忽视或者轻视城市文化建设,必定会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确立科学的文化建设发展方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弄清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定义,充分认识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巨大作用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城市文化建设无疑是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不仅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巨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而且也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经济空间,一个没有文化灵魂的城市是缺乏长久、持续发展竞争力的。
二、必须正视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推进城镇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回顾城镇化进程,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主要面临以下突出问题:
第一,政府对城镇文化发展的规划重视不够,定位不准。我们现有的城镇发展战略规划时常忽视了对城镇特色文化的把握、主题文化的确定,没能从文化的角度对城镇建设进行长远规划。
第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要。其一,基层文化设施总量不足且设备落后。其二,公共文化场所多位于交通不便之处,利用率较低。其三,文化项目开发的层次较低,目前多以卡拉OK厅、棋牌室等为主。其四,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重人造景点建设轻历史文化遗产维修保护等问题在各地普遍存在。
第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视不够,优秀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不到位。很多地方将旧城改造作为城镇化建设中的常用手段,而这样的改造常常致使城镇原本的个性、特色消失。
第四,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习惯用行政干预的方法来组织文化产品的创作、文化服务的供给;投融资体制不够活,社会投资渠道不畅通。
三、借鉴国内外城市文化建设先进经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确立科学的文化建设的
发展方略
(一) 发挥规划先导作用,为城镇发展科学定位,在建筑风貌中充分彰显城镇文化特色
应成立政府有关部门、各方面专家组成的规划小组,通过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提炼最能体现地方人文精神的文化元素和符号,体现城镇个性,塑造鲜明的城市建筑风貌,例如:上海新天地街区、西安大唐西市、成都宽窄巷子等都是典型的特色街区。
(二) 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提升文化供给能力
加大财政投入将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延伸到每个社区和乡村,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的数字信息服务。积极推进国有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并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文化活动,繁荣广场文化、社区文化。
(三)高度重视优秀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一是重视特色文化、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欧洲每年定期举办的特色文化节有上千个,如大家熟知的西班牙奔牛节、西红柿节、德国啤酒节、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等。二是通过合理规划、有效保护文化遗产,使之成为城镇建设中的重要景点和标志建筑,成为发展旅游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例如:江西婺源县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留了完整的徽派民居建筑风貌,极大地增添了城镇魅力,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发展文化产业,搞活文化市场,创造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将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转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可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推动力。国外,迪斯尼公司创造的卡通片价值,抵得上泰国全年香蕉总产值。国内,“十一五”期间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245.9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63.73亿元,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46.8%。
通过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保障基础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例如:成立文化发展公益基金,利用国家关于文化捐赠的优惠税收政策等多种方式。
城镇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确立科学的文化建设发展方略,将城市文化“软实力”充分利用这将是长期思考的课题。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文化馆)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