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2015-05-30 04:15:41刘文雅
理论观察 2015年9期
关键词:毕业生心理

刘文雅

[摘 要]在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就业。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并对影响毕业生就业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通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观、开展各种心理疏导和帮扶活动、学会自我心理疏导等方式和途径来构建毕业生的健康心理。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9 — 0151 — 02

新常态是指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新常态的指向是国民生活质量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提升,就业稳,价格稳,民生保障更完善。在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就业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毕业生就业问题也牵动着社会的每根神经。由于高校逐年扩招,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也逐步成为“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不再是所谓的天之骄子。部分毕业生还不适应角色的转变,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对工作岗位好高骛远期望过高,在就业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1.焦虑恐惧心理

高校毕业生在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时,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部分毕业生对就业目标期望过高,一旦求职失败会产生极大地挫败感,甚至怀疑自身的能力不愿意再次投简历或是参加应聘;还有部分毕业生由于在大学期间没有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导致自身的综合知识技能太差,在求职过程中屡屡遭遇失败,也会对就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而不愿意再找工作。此外,就业本来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目前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和招聘程序也越来越复杂,很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设置一面二面甚至三面四面,给毕业生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有些单位甚至要求必须是211或985高校的学生才能应聘,导致部分毕业生因是二本高校非重点高校,或是所学专业不够热门,对就业产生焦虑自卑心理,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工作岗位,惧怕参加应聘不能从容应对就业,从而耽误了最佳就业时间,有些毕业生甚至会将这种负面情绪转嫁到学校,认为是学校名气不够大导致自身就业不好,迁怒于学校和专业,同样也给自身造成巨大压力和伤害。

2.懈怠逃避心理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而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变动幅度不大,导致就业市场供给远远大于需求。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部分毕业生害怕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宁愿选择逃避现实。一部分毕业生由于在就业过程遇到挫折失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疑问,完全否定自己,灰心丧气逃避就业,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另一部分毕业生则选择考研,这部分学生考研并不希望从事科研而考研,只是为了逃避就业才选择考研,而并没有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在读研期间未必能很好的提升自己专业知识和科研水平,研究生毕业之后依然会面临就业。这种懈怠逃避的心理对毕业生和其家人都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3.虚荣攀比心理

虚荣攀比心理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活动,只是轻重有别。在求职的过程中,很多毕业生都会产生虚荣攀比的心理,当看到同学找到工资待遇高的工作,就觉得自己也一定要找到高工资工作,一般的工作岗位根本看不上,而不是从自身能力和求职意向出发,给自己设定过高的就业目标,结果由于能力有限无法达到时,这样一来就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此外,部分同学在求职中存在误区,认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轻松福利待遇好,觉得只有考上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才是好工作,尤其是看到有同学考起公务员,甚至推掉了很不错的民营企业工作,继续参加下次公务员考试,而由于公务员的录取比例较低,考上公务员的毕竟是少数人,从而浪费了大好就业机会。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因素分析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而导致毕业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却是多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心理因素大致可以分为:社会环境因素、教育体制因素和家庭个人因素。以上三种因素相互交织对毕业生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和负担,严重影响了毕业生身心健康。

1.社会环境因素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人们对物质和生活追求越来越高,导致人们的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再加上物价和房价的不断攀升,给人们生活都带来极大的压力。刚毕业的大学生尤其是准备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面对高额的生活和居住成本,经济和生活压力可想而知,在北京、上海等地都产生了大量的“蚁族”,他们虽然在大城市工作生活,每天却面临着巨大生存和经济压力。再加上近年来就业人才市场的供应远大于需求,获得一份好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不是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毕业时找到满意的工作。因此,在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压力下,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多种心理障碍。

2.教育体制因素

随着高考的逐年扩招,使得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而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就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再加上一些高校在开设专业时,不能紧跟市场发展的要求,高校通常开设大量所谓的“热门”专业,结果导致大量学生毕业后立马面临就业难问题,因此,高校在开设专业时,应该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开设相关专业,例如:新媒体和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可以开设与媒体化和信息化的相关专业。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依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实践课和实训课开设很少,使学生们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也往往与社会实际相脱节,使得毕业生远不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在短期内也无法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以上这些也给毕业生在就业中造成巨大心理压力。

3.家庭个人因素

家庭背景对一个人成长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家庭的经济情况、父母的职业和学历背景、父母的为人处世和社会关系对子女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现在高校毕业生都是90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都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从小到大就算遇到困难父母也会尽量帮助解决的,当独自面对求职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就很容易产生悲观逃避心理。同样,作为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对自己定位不清晰,在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时,没有家人父母的呵护和帮助,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就很难适应工作环境,部分毕业生会直接选择跳槽或辞职,面临再次就业的问题,这样频繁的跳槽也会产生焦虑逃避等心理障碍。

三、构建毕业生健康就业心理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观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以前的精英教育而逐步成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要学会适应角色的变化,在校大学生应对自身有明确的定位和分析,清楚了解自身的优劣势,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目标去扩充自己知识和能力,通过增强英语听说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大四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要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的双选会和各类招聘会,掌握一定的应聘求职技巧主动推销自己。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观,在择业中应更多关注工作的前景和个人长远发展,不应仅考虑工资待遇问题,要摆脱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的观念,要响应祖国的号召,从基层做起,通过多种就业途径实现就业,例如:自己创业、开办微小企业、在民营企业工作等途径。

2.开展各种心理疏导和帮扶活动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和高校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应对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心理疏导和帮扶活动。大一新生入校开始,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测评检测,了解和清查学生们的心理情况和潜在问题,每个班级要设立心理委员,高校应要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知识的培训,使得心理委员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密切关注班级同学中是否有异常情况发生,一旦发现异常行为同学应立刻向辅导员汇报,辅导员应对该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疏导,如果病情严重则需要专业心理教师进行干预治疗或到医院进行专业心理治疗。对于大四毕业生,就业中心应对大四毕业生开展专项就业知识讲座,提高毕业生的求职应聘技巧和求职综合能力,就业中心和辅导员应及时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渠道帮助毕业生找到合适工作,针对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毕业生,辅导员应给予帮助和心理疏导,防止更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

3.正确认识自身,学会自我心理疏导

每个大学生都具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质,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就业目标和方向。高校毕业生要学会认识自身,了解自身特点和优势,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寻求适合的工作机会。在面对求职过程中挫折和失败时,要学会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努力完善自身,找到符合自己兴趣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而也更容易找到满意工作岗位。高校应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向毕业生介绍相关的心理知识并讲授心理疏导的方法,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疏导技巧,通过自我调适、自我思想转移、适度宣泄和自我放松的方法来纠正不良的心理倾向。对于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除了进行自我调试之外,还需要辅导员或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并对该生实施干预追踪,以保证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要转变就业思维,立足于个人从自身情况出发,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观。高校也应该加强就业指导的力度,对毕业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讲座,帮助毕业生们减压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毕业们也要学会一定自我心理疏导。辅导员要及时关注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使得每个毕业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参 考 文 献〕

〔1〕李春旭.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佳木斯:佳木斯大学,2014.

〔2〕王宁.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祁帆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分析和应对策略研究〔J〕.云南省:法制与社会, 2011.

〔4〕林秋磊.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试〔J〕.福建: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李丹虹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J〕.安徽省:科教文汇, 2011.

〔6〕黄雪燕浅析当前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预防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03).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毕业生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伤心的毕业生
英语文摘(2020年9期)2020-11-26 08:09:58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中国军转民(2017年9期)2017-01-23 23:45:18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