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玉树,寻源玉树。7月30日至8月2日,来自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6国的40多名大学生代表齐聚澜沧江—湄公河源头,开展“澜沧江—湄公河之约”2015国际大学生玉树夏令营活动。他们为什么到这里来?又收获了什么?参加这一活动的还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官员代表、流域治理的知名学者、科学家及流域保护治理的组织代表。活动的题中之意不点自破,一条古老跨国河流的流域治理与环保合作。
1 结缘于玉树 为了一个共同的命运
2015国际大学生夏令营活动之所以选择玉树,就因为玉树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源头。而三江之中的澜沧江,自青海省唐古拉山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3个省区后,又继续浩浩荡荡出境,以湄公河之称注入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5国国土,以4 880 km之长雄冠东南亚第一大河,养育着次区域3.26亿民众。
“澜沧江—湄公河是连接6国重要的天然纽带,是6国命运共同体的象征。”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党委副书记方明称,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合作日益重要与紧密,使这一次活动的选择地非玉树莫属。
今年4月,首次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外交高官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是“六个国家,一个命运共同体: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机制,促进次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启了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进程。中国认为,湄公河国家是中国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这一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不仅符合6国共同利益,也将有力促进东盟共同体建设以及东盟一体化进程,并为推动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和东亚区域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而这一合作机制的总目标,是打造澜沧江-湄
公河国家的3个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人文共同体。这一机制同中国—东盟(10+1)、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东盟—湄公河流
域开发合作机制(AMBDC)等机制并行不悖,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可以说,“澜沧江—湄公河之约”,就是把流域各国的大学生约到玉树,并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环保合作为切入口,亲身感受流域源头的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深刻理解中国的发展和湄公河国家发展的重要关系、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密切程度。主办方希望各国大学生们通过互相交流形成这样一种共识:既然6国人民同饮一江水,就是一个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就要共同履行环保之责,并进一步拓展为加强次区域国家的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社会人文交流,促进整个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造福各国人民。
2 着眼于青年
此次“澜沧江—湄公河之约”,把重点对象放在了流域各国的大学生身上,用心良苦。“着眼于青年和未来,就是让年轻的学者、未来的专家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让未来的领导者、未来的精英充分交流、深入理解、凝聚共识。今天的理解和共识,就是明天的合作与共赢;青年的友谊,就是未来的基础。”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邓晓贤说。
7月30日上午,“澜沧江—湄公河之约”2015国际大学生玉树夏令营在青海玉树的格萨文化广场举行了开幕式。开幕式现场,6国的大学生代表将取自各国的河水倒入大桶汇在一起,象征着命运的共同体密不可分。待到活动结束,他们还要将一瓶象征跨国友谊的源头之水,带回到自己的祖国。
当天下午,6国的大学生代表又与各流域国官员代表、流域治理的知名学者和科学家、流域保护治理的组织代表聚集一起,围绕“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环保合作”这一主题,用独特的视角阐述各自的观点。
“要保证6国流域的清洁,除了杜绝工业污染外,还要防止大家容易掉以轻心的农业污染,包括引水灌溉和反季节种植带来的负面影响。”来自广西民族大学的柬埔寨留学生薇琦说。
“6国同饮一条江,就不能只顾各自的利益,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要兼顾他国利益,才能达到合作共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泰国留学生梁金龙说。
“各国的发展程度不同,对江河的开展利用程度也不同。要借鉴亚马逊河、刚果河等跨国河流的成功开发经验,使我们这条河成为真正的友谊之河、和谐之河。”复旦大学的越南博士留学生陈伯孝说。 “上游的开发利用要考虑下游利益,避免各国利益冲突和环境冲突。”“6国要建立一个协调机构,根据不同季节统一调节水量,像兄弟一样互相关照。”“开发能源不能只盯着这条河,要多多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等。”各国大学生的真知灼见,令参与研讨的专家学者大为刮目。
青年就是希望,就是未来。他们通过“澜沧江—湄公河之约”,相聚在母亲河的源头,饮水思源,更加深切地理解流域水资源合作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并将这一共识和理念带到青年学生中,一代一代相传下去。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天然责任。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和素养,更要锤炼他们的责任意识,厚植他们的人文情怀,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只有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把中国社会和当代世界作为社会科学的实验室,在校外第二课堂的服务和实践中体认卓越为公的精神,才有希望成为未来的领袖人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志敏教授说。
3 行动于今天
“当我们赞叹古代奇迹时,是否想过1 000年后给后人留下什么奇迹?”这是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包存宽抛出的思考题。
在为期3 d的夏令营中,各国大学生代表带着这个问题,在玉树和三江源地区的户外实地科考中寻找答案。
20世纪以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澜沧江源头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草原满目疮痍,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大幅下降,严重影响流域各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生产生活。2010年玉树地震后,气象和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暴雨、雷电、大风、沙尘暴、寒潮冻害以及草原森林火灾、泥石流滑坡等加剧了澜沧江源头地区生存环境恶劣性。
但是经过几年的重建,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历史性改变。国家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18个核心区域的建设,有10个位于玉树境内。"以绿色感恩,用生态报国"成为玉树人的一种历史担当。一系列生态建设与保护项目工程的实施,使玉树重现山青水秀的大美姿容。
“我们可以给后人留下这样两样奇迹,硬件奇迹是澜沧江—湄公河生态文化走廊,软件奇迹是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大观。”包存宽教授的话题在各国大学生中激起千层浪。“当代的机遇,旅游业是最环保、最能提高幸福度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争取让旅游业成为亚投行的第一批融资项目。至于建设模式,可以考虑在澜沧江—湄公河沿岸以“轻轨+公路”设计出生态文化旅游走廊,形成一条连接6国佛教圣地、古迹、景点的生态文化旅游路线,创建出各国的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区。”包存宽预计,如果每个国家创造10个景点,每个景点年游客量100万人次,这一项目的目标年游客量可达6 000万人次,前景不可估量。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处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位置,国家间的交流历史源远流长。”作为主办方之一,广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秘书长赵克说:“在一带一路战略驱动下,澜沧江—湄公河流域6国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将会更趋紧密。要面向东盟打造一带一路重要门户,广西必须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到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开放合作中,通过加强各国青年间的文化交流,来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始终是一项重要议题。2015国际大学生玉树夏令营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各国大学生树立这样一个理念:时不我待,携手合作,立即行动,留给后代一条清洁之河。
(摘自《广西日报》,2015-08-12,苏超光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