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文妹
[摘 要]异化即“异己化”,异化劳动就是发生了“异化”的劳动。《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一个理论体系,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只是其主要内容。通过回归文本,可以发现,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人学思想。具体来说,主要有人的本质思想、人的主体性思想以及人的发展思想等。
[关键词]手稿;异化;异化劳动理论;人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A8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9 — 0009 — 0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自从1932年问世以来便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综观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人们往往把关注重点聚焦于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规定。同时,也有学者把《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看作一个理论体系,除了四个方面的规定以外,还对异化劳动的含义、起源、功过、消亡途径等内容进行探析,应该说,这较之前者,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与飞跃。另外,对于《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所蕴含的人学思想仍较少有人进行专门的梳理与论述。因此,本文拟将通过回归文本,对《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所包含的人学思想进行初步探索。
一、《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简析
所谓“异”就是“差异、不同”。而“异化”一词的含义却不是简单的“差异化”,根据其在拉丁文(alienatio)、英语(alienation)以及德文(entfremdung)中的含义,可将“异化”的最初含义归纳为“分离、疏远、差异”。但在《手稿》中其含义为“异己化”,它表达的是主客体间的一种相互独立、相互对立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主体创造了客体,但客体却不受主体支配,客体变成了支配主体甚至敌视主体的力量。由此,“异化劳动”就是发生了“异化”的劳动,也就是劳动者的劳动及其成果不受劳动者支配,反而成为支配甚至敌视劳动者的力量。《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是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因此,它所表达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雇佣劳动,而不是其它“一般劳动”。
在《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古典经济学进行了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的劳动不是“一般劳动”,而是“异化劳动”。那么,什么是“异化劳动”呢?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首先,在异化劳动中,“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他所创造出来的产品之间存在着一种“物的异化”关系,在这种直接的关系中产品与劳动者相互独立、相互对立,是物对人的的控制而不是人控制物。其次,在异化劳动中,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而是一种带有被迫的、强制的劳动。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就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2〕这种劳动者与劳动本身之间的 “自我异化”是一种更为根本的异化。再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了缺点……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3〕在这里,异化劳动使人失去其类本质而不成其为“人”,沦为与其他动物无异的物种。最后,以上三个方面的异化直接导致了“人同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劳动以及产品只能属于“人自身”,因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4〕很显然,这种统治人的异己力量就是资本家。由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相异化也就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异化,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并不是《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全部,而只是其主要内容,否则就不能真正展现出该理论的丰富性内容与深刻性思想。除此之外,《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人学思想,具体来说,主要有人的本质思想、人的主体性思想以及人的发展思想。
二、《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蕴涵的人学思想
(一)从资本主义劳动的双重意义阐发人的本质思想
本质即一事物成其为该事物的原因与根据,是事物及其特性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根源。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际上即是根据。”〔5〕由此可知,“本质”揭示的是什么使事物成为该事物而不成为其他事物的问题,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区别的区别”。根据本质的这种涵义,那么人的本质就是人成其为人、作为人而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内在根源,是人及其特性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原因与根据。可以说,人的本质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最后的、唯一的区别”。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劳动的积极意义与消极作用的辩证揭示,全面系统地解释了人的类本质理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概念是以“人的类本质”为其理论前提的。他在《手稿》中明确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6〕这里,马克思把人的类本质和劳动联系起来,科学地指出人的类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截然不同。正是基于这一论断,“马克思才把劳动对象化称之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把人通过劳动实践创造的对象称之为‘人化的自然界或‘人类学的自然界。”〔7〕在这里,劳动就是人及其特性产生、形成与发展的根源与动力。因为,作为劳动主体的人,在劳动过程中“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能成为前提”。也就是说,人与劳动是互为因果的。同时,由于“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只有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才能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当然,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主观世界,通过劳动,人不仅展现了且提升了自身的本质力量。其实,这是马克思对劳动(包括异化劳动)的积极意义的肯定。
因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所以只有这种劳动才能使人按照人的类本质存在从而真正成为“人”。然而,在异化劳动中人却与其类本质相异化,这就意味着异化劳动中的个人,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都不是作为“人”来存在的,因为处于异化劳动中的个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互对立、相互疏远。就工人来说,本来他们应该比资本家更能实现人的本质,因为他们作为劳动者与劳动活动有着更直接、更频繁的关系。然而,工人的实际生存状况却是截然相反的。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是“异化”的劳动,他们在劳动中丧失了自身的类本质,处于一种“非人的存在”,而只是作为动物来存在。就资本家来说,他们本来应该比工人的生存状态更为糟糕。因为他们作为非劳动者是与劳动相疏远的,他们也就不能通过劳动实现自身的类本质,所以他们的存在理应是一种“非人的存在”。然而,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生活中,资本家的生活却远远比工人的生活更像人的生活。在这里,资本家不但没有直接进行劳动,反而成为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者和掌握者。也就是说,“资本家是在缺乏类本质的实现(劳动)这一重要中介的前提下,对自身作为人的存在加以直接的肯定。这一点显然与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直接相悖。”〔8〕所以,在异化劳动条件下,资本家也不是作为真正的人而存在的。其实,这里人的本质与存在相异化正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对人的否定意义的揭露。
(二)从作为劳动者的生存状态阐发人的主体性思想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性从广义上看是指主体所具有的一切属性。但从哲学意义上看,“主体性主要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9〕在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中,人的主体性理论和人的本质理论密切相关。因为,一方面,主体性是相对于人来说的,所以在探讨人的主体性时必然要首先回答什么是人这一最为基本的问题。而人的本质理论是关于人之为人的根据的理论,因此,该理论是人的主体性理论的前提与基础;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性理论是对人的本质理论的丰富与深化。例如,就劳动而言,人的本质理论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而人的主体性理论则认为劳动具有肯定或者否定人的双重规定性。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就是对人的否定。
在《手稿》中,马克思十分激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丧失了其历史主体地位的经济异化现象,因为“马克思认为,劳动使人真正成其为‘人,根本超越了动物界。劳动的异化意味着人的本质的异化,意味着人的尊严的丧失,意味着人不成其为人。”〔10〕也就是说,异化劳动是一种“非人格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本身被当成了私有财产的规定,……在承认人的假象下,毋宁说不过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11〕具体来说,在异化劳动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主要表现为工人仅仅是作为劳动者而并非作为劳动主体存在着。异化劳动条件下的工人,由于除了自身以外一无所有,所以不占有劳动资料的他们作为资本家的劳动者只能按照劳动以外的他人的目的来出卖自己的体力和脑力,从而充当资本家谋利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异化劳动条件下的劳动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而成了一种外在的强制。同样地,异化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既不是劳动者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不是对劳动者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力的反映,而是对象的丧失和受其奴役。然而,作为劳动主体的生存状态与作为劳动者的生存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作为劳动主体是有自主性和自为性的,他们不仅是自己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主人而且占有自己的本质力量。
在异化劳动理论中,马克思不仅尖锐地揭露和批判异化劳动条件下人的主体性的丧失,而且提出了只有消除异化现象,人才能真正摆脱劳动者状态成为劳动主体。这一摆脱“异化”状态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人的过程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这一最后的对抗形式中产生的,因为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资本家无休止地追求物质财富的动力在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为这种对抗形式的消除创造着相应的物质条件。随着这种物质条件的不断成熟与日益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中产生出来的与他们相对抗并统治着他们的东西,现在反而为人们所支配、控制和享有,从而使人们在对它们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本应有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因为人们已经成为了“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也只有当人们成了社会的主人时,“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从而“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2〕
(三)从人本身作为劳动目的的丧失阐发人的发展思想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也不例外。人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每时每刻、方方面面都在发展变化。在人的发展上首先要明确的是“发展什么”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又要先明确其主体——人“是什么”。“人是什么”其实也就是人的本质问题。也就是说,人的本质问题决定着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由此可得出人的发展就是人在劳动中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然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却违背了人的本质。因为异化劳动使人成为生产的手段,而并非是生产的目的。也就是说异化劳动割裂了人作为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体。因为异化劳动条件下的劳动者“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13〕而这种“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其实就是作为生产资料占有者的资本家的需要,而资本家的需要仅仅是他们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的需要。所以,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条件下的工人便沦为资本家赚取更多财富的一种手段,一个工具罢了。也就是说,异化劳动条件下的工人阶级纯粹是一种生产手段,物质财富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此,在这里,物质财富的发展是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的,它们二者是相互对立的。正因为如此,在异化劳动中沦为生产手段的工人,创造了一个剥削、压迫自己的阶级——资本家,他们与资本家的关系是部分人剥削、压迫另一部分人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不能成为促进人们发展的一种方式了。同时,异化劳动成了劳动者的一种外在的东西,不再是他的本质的东西了。因此,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劳动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总之,在异化劳动中人根本不可能展现和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也就是说人的发展受限制了。
那么,要使人能够自由、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就必须消除异化,对异化进行扬弃。但是“普遍异化和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两个侧面是一起降临的,……没有这种现实的、普遍的异化作为媒介,共产主义和全面发展的个人就永远不过是一个美好的神话。”〔14〕也就是说,人的自由、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是以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的发展为前提的。因为,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不仅产生出劳动异化的普遍化,而且也产生出人的发展的普遍性与全面性。因此,普遍异化和人的自由、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的前期,异化劳动占据主导地位,使得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表现为极端的异化形式,同时也使个人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人的发展成为一种“畸形”的发展。但是,这种极端的异化“是一个必然的过渡点”,因为,在这个过程的隐性方面,它本身已经自在地为人的自由、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创造和建立相应的物质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头脚倒置的形式”就会发生颠覆,那时以普遍异化为历史前提的人的自由、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便成为可能。总之,只有通过消除异化并扬弃异化,劳动者才能从异化中得到解放。一方面,他们能够摆脱被剥削、被奴役的状态,成为自己劳动和劳动成果的拥有者和支配者,从而使劳动和劳动成果成为他们本质力量的体现;另一方面,他们才能摆脱不自由、受限制的状态,重新成为具有能动性、自主性的劳动主体,从而向“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复归,并“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
〔参 考 文 献〕
〔1〕〔2〕〔3〕〔4〕〔6〕〔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55-56-58-60-57-57.
〔5〕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59.
〔7〕〔9〕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2-103.
〔8〕李志.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J〕.哲学研究,2007,(01):15.
〔10〕赵敦华,孙熙国.中西哲学的当代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98-299.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3.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3.
〔14〕 俞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03,(02):96.
〔责任编辑: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