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民
海南是1906年开始引种橡胶的,至今已经有109年历史,应该说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海南橡胶的认识正在不断加深,普遍的认为是:海南岛台风频发,不是种橡胶的理想福地。在109年中,华侨和当地农民用了44年时间,至1950年才种植橡胶2 000 hm2,年产200 t。建国初期,党中央把发展中国橡胶当成反对帝国主义封锁的战略,决定在海南、云南、广东粤西地区大举种植橡胶,海南农垦承担了建设中国最大天然橡胶基地的光荣任务。经过农垦三代人超常人的艰苦奋斗和长期对当地农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至2014年底,全省橡胶种植面积达到54.23万 hm2,成为中国名符其实的最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年产超过40万t。
海南岛台风频繁,不是种植橡胶的好地方。这个问题,从华侨和当地农民用44年时间,才种植2 000 hm2橡胶这个史实就是最好的证明。建国以后,党中央把发展橡胶提升到反对帝国主义封锁战略的高度,海南岛占全国热带资源超过40%,理所当然要挑起发展祖国橡胶战略的重任,海南农垦成为实施这个战略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先是林一师官兵进军海南岛深山老林,紧接着从大陆招募一批社会青年,后来就是成批入琼的转业退伍军人和上山下乡的城市知青,20世纪70年代末还把当地20多万农民转制加入国营农场,目前垦区人口将近100万,其中早期参加工作已经离退休的职工近21万人。海南大面积种植橡胶是执行国家战略,海南农垦容不得有半点迟疑,一切都必须听从国家计划安排,经营方针更容不得农垦自己有半点选择。创建初期,成批全新的苏制大型汽车和拖拉机一批批开进农场,成为展现宝岛风采的一道亮丽而威武的风景线,共同打造实施国家发展橡胶战略的宏大声势,有些农场1年就种下666.67 hm2橡胶。在这种氛围中,战略摆在第一位,会战就是一切,进度就是真诚,根本就不考虑也不允许考虑在海南大规模种植橡胶合不合适。农场制订计划时,只要能说清原由,国家立即拍板给予支持,资金、特供物资样样不缺。1972年14号超强台风从琼海正面登陆,嘉积镇几乎被夷为平地,巨大的荔枝树被台风扭成绳子抛出几十米之远,首当其冲的东太农场损失惨重,大片胶园被毁,橡胶产量由灾前1 819 t下降到615 t,尽管通过倾全局之力进行灾后恢复和重建,但也得花10年时间才勉强恢复到灾前产量水平。在严酷的灾害面前,人们开始对海南种植橡胶的适应性疑心加重。在这种情况下,海南农垦创造了“依山靠林”的经验,而且觉得台风为害只是局部地区,西方不亮东方亮,尽管台风几乎年年出现,但农垦橡胶产业仍然在逆境中逐步发展壮大,使农垦人多少得到一些慰藉。
1994年以前,农垦生产的橡胶全部由国家按计划分配,价格是国家制定的,而且高于国际价格用于保护国产橡胶基地,当时1 t橡胶6 080元,可以换取22 t大米。市场放开20年间,平均每吨橡胶13 442元,只能换取4 t大米,如果按目前的价格,只能换取2 t大米,表明国家价格支持的力度很大。不仅如此,国家为了实施橡胶发展战略,从苏联买回大批汽车、拖拉机和农业机械,长期给橡胶农场提供化肥、农药,而且橡胶产品长期执行高于国际价格的保护价,应该说是大力支持的政策,这一切农垦三代人体会至深。始料不到的是,由于海南台风多发,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12级以上台风共发生30多起,迫使海南农垦把橡胶植区向中西部转移。据统计,海南农垦1952-2014年累计割胶面积858.6万公顷,总产橡胶620.6万t,平均亩产48 kg,按市场开放20年平均价格每吨13 442元计算,亩均收入只有645元。已开割的胶园平均保存21株,保存率只有58%。由此可以看出,从国家发展战略看橡胶,是反对帝国主义封锁的利器和盾牌;但从橡胶的低产出率看问题,橡胶在海南是地地道道的传统低效农业,海南农垦之所以长期发展滞后和相对贫困,正是因为橡胶低产出率的拖累,用一句不客气的话可以这样说:海南农垦从开始种下第一棵橡胶,就是为今天的相对贫困埋下了穷根。
目前经济全球化成为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识,各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天然橡胶等主要战略物资己经无条件地服从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进行市场配置,建国初期那种利用天然橡胶封锁别国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况且全球几乎所有的大型轮胎制造厂都争相进军中国,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橡胶进口国和最大的橡胶消费国,如果再有人挥其“封锁大棒”,不允许中国进口橡胶,就会引发全球飞机停飞汽车停驶的严重后果。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很有必要重新评估海南橡胶达到新的共识,即天然橡胶作为一种稀缺的战略物资地位并没有改变,但海南橡胶建国初期赋予的反封锁地位已经不再存在。基于此,要求海南农垦继续保留目前橡胶占总种养面积60%的规模主导地位就没有任何必要了,同样让橡胶的低产出率继续折腾海南农垦的发展和致富就更加不合理。据统计,2014年东昌农场橡胶亩产只有16.5 kg,按照目前的价格亩收入不足200元,仅及胡椒、荔枝收入的2%左右。更有趣的是,该场种植的柠檬刚试产,每株平均收入1 332元,意味着一株刚试产的柠檬,就可以拿回6.7亩橡胶的收入。对比之下,就没有任何理由要求东昌农场继续保留1713.3 hm2橡胶;同样南海农场橡胶亩产12.3 kg,亩收入不足150元,南海农场在二次创业中,信心满满地决心把菠萝蜜打造成农场的主导产业,可是农场手中没有足够的土地支撑,应该允许农场淘汰低产橡胶,腾出土地支持新主导产业发展。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南海农场继续保留2200 hm2橡胶,南海农场的发展就受到阻碍。
海南橡胶种植已经有109年历史,人们对在海南种植橡胶特别建国后大面积发展橡胶的认识也是与时俱进的,特别是台风多发导致橡胶低产己经形成共识,就以海南农垦平均亩产48 kg为例,这个产量只及目前全球平均产量的一半,仅及云南西双版纳产量的40%,没有半点优势可言。海南民营胶种植面积超过农垦达到29.33万公顷,但由于台风多发和管理粗放等多种原因,经常出现“种七年割七年最后赚点树头钱”的闹剧,严格来讲橡胶开割还没有达到高产期就遭淘汰了,连投资也收不回来,效益从何谈起。目下,全球正在掀起新一轮以“胶木兼优”为核心的天然橡胶良种化热潮,目标是亩产160 kg以上,亩积材量超过20 m3。印度原本就是全球橡胶亩产最高的国家,橡胶亩产超过120 kg,同样紧跟全球发展潮流,率先培育出一批胶木兼优新品种,并正在全力进行推广种植。对比之下,海南由于台风多,尽管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许多专家也一直在潜心研究,但俗话说树大招风,适合海南大面积种植的“胶木兼优”新品种或许很难问世。从长远看,同目前亩产逾万元的高效热带农业对比,即使开发出适合海南种植亩产100 kg的橡胶新品种,按每吨2万元价格计算,橡胶的产出率只及热带高效农业的1/5,如果按目前一直低迷的价格计算,只及热带高效农业收入的1/9。历史上,华侨和当地农民用44年时间才种了2 000 hm2橡胶,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台风频发不能说不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海南对外开放后,包括台湾在内的多个公司前来海南从事农业开发,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公司在海南选择种植橡胶。由此看来,不管是建国前44年还是建国后的65年,从获取经济效益这个基本点探究问题,人们对在海南大规模种植橡胶一直持怀疑态度是有道理的,在这当中不可抗御而且频繁发生的台风是主要原因。
总结海南农垦半个多世纪建立中国最大天然原材料的价格受到抑制。2015年5月,中国进口天橡胶基地的全部经验和过程,有两样东西是很值得加深认识。一是从执行国家发展战略看问题,农垦三代人竭尽了全力,拿出了对发展祖国橡胶事业的全部赤诚,即使得到的回报是发展滞后和相对贫困,但农垦人却一直坦然面对毫无怨言,应该说农垦三代人已经尽了责任;二是当农垦体制真正回归到企业的今天,效益摆在第一位,面对包括橡胶在内的传统低效农业占据81.6%主导地位的严酷现实,百万农垦人多么希望从上到下重新认识海南橡胶,及时果断做出淘汰低产橡胶,支持绩效高优农业的发展新战略决策,以便通过优化结构从根本上扭转发展滞后和相对贫困的被动局面。结论是:如果海南农垦继续让包括橡胶在内的传统低效农业占据81.6%的主导地位,不在优化产业结构中狠下功夫,采取再多的改革措施都是徒劳的。这个问题,在过去农垦长达12年的改革中,没有很好促进农垦生产力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