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诗歌教学中比较分析原则论

2015-05-28 07:07高田
新校园·上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比较分析原则

高田

摘 要:明清诗歌的教学要遵循大学教学的基本规律,通过教学原则对教学现象的本质解释来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明清诗歌宗唐或宗宋,且相互衔接的各个流派之间有吸收和扬弃的特点,应采用比较分析的原则,通过明清诗歌与唐宋诗歌纵向的比较分析,或者明清诗歌各流派之间的横向比较分析,来勾勒明清诗歌形成、发展的轨迹。

关键词:明清诗歌;比较分析;原则

大学教学是专业性的教学,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理论深化,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原则,注意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和理论分析能力的提高。如古代文学教学中就要遵守大学教学的基本规律,通过教学原则对教学现象的本质解释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及语言文学修养。古代文学中的明清诗歌主要是对唐宋诗歌的继承与发展,其创作原则是宗唐或宗宋,崇古复雅成为其共同点,而又有各自发展的特点。所以在明清诗歌的教学中,应以与前代或同代诗歌的比较分析为原则,找出其中异同,说明其前后相继与发展演变的关系。

一、明清诗歌与唐宋诗歌纵向的比较分析

明代诗歌的各个流派如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等皆有宗汉崇唐、崇儒复雅的主张。于是在诗歌的讲析中应注意与前代诗歌的比较、分析。如在分析一个诗人的作品时,把他与所学习的前代诗人的诗歌作比较,可以明确其创作的源泉和诗学理论的建构。

如明初高启师法唐李白豪放飘逸,韩愈奇峭雄伟,高适、岑参清华瑰丽而形成多样性的诗歌风格,教学中应以诗歌为例,通过分析将此讲明。如《中秋玩月张校理宅得南字》这首诗,可以通过诗句的讲解,说明其写作手法。“南邻歌舞北邻哭,月虽同照异苦甘。何人为我挥天戈,乾坤多难俱平戡。行者得还居者乐,清光所及恩皆覃。悬知此愿未易遂,忧来举盏从沉酣。”遇景得情,借景传情,乐景写哀,中秋月景之中蕴含着忧国忧民之情和兼济天下之志。再总结其风格,开合变化,排荡妥帖,融飘逸、奇峭、瑰丽于一体。

刘基出于儒家兼济思想的诗歌充满忧世忧生之叹,对高适抨击战争题材的诗多有借鉴,在教学中应注意将他们的作品进行比较。刘基以“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揭露元末军队中官兵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那些贪图享受、不恤士卒的将帅。这与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有异曲同工之妙,皆通过强烈对比的手法突出军中士兵的痛苦。因为对高适写作手法的学习,刘基战争题材诗歌的思想内容更加深刻。

杨士奇等人的台阁体与宋初秘阁作家的西昆体有某些相似之处。宋初杨亿等人西昆体的创作内容不外是受诏修书,宫廷游宴,或者是描摹物态,流连光景,与明代杨士奇等人的台阁体同为宫廷文学。不同的是,宋初西昆体的诗风大多精工繁缛,片面地追求雕采巧丽;而明代台阁体的主导风格是雍容典雅,相当一部分诗歌的风格为自然流利,是对西昆体的批判继承。通过诗歌的分析,将此说明。

杨士奇《晚同宗豫先归诣清河途中寄勉仁弘济》(《东里诗集》卷二):“载书先发赴前营,雨渑飞埃晚更晴。人喜望家三舍近,马知归路四蹄轻。风飘点点溪花送,日射行行野树明。却忆今宵毡帐底,翠壶红烛伴双清。”艺术手法上追求自然流利,对于同为宫廷文学的西昆體讲求形式上的雕琢来说,是诗歌写作方法的进步。

清诗由于当时社会、民族矛盾的激烈,产生大量表现昂扬奋发的气节风范和深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诗歌,远绍《诗》《骚》,中继唐、宋诗的优良传统,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如清初河朔诗派看到七子和竟陵各有弊端,所以强调直接向杜甫学习。申涵光学杜,“音节顿挫,沉郁激昂,一以少陵为师”(张玉书语,《晚晴籍诗汇》卷十四)[1]P123。在这种创作思想指导下,这一派的诗风便呈现出总体特色:清刚。如申涵光的《吁嗟行》最能反映他的性格和理想:少负伟才,济世救民。这多从杜甫真实表现这会生活状况、人民心声的歌行而来。讲解申函光的诗歌时,结合杜甫的歌行是很有必要的。

钱谦益主张以唐人为宗,熟精李、杜二家,但是学杜有自己的途径。他对宋黄庭坚不满,认为其学杜只习表面形式,是旁门小径。学杜的方法应是“无不学无不舍焉”,这样才能学到杜诗的本质。学习钱诗时,将其诗作与黄诗、杜诗为例进行比较,指出其与黄庭坚学杜的区别,学生更容易接受。黄学杜拟其横空排荡,奇句硬语。钱学杜,缘情绮靡,抒发真性情。他最擅长的七律有杜诗的沉郁苍凉。如《路易公安卿置酒包山官舍,即席有作,二首》之一:“绿酒红灯簇纸屏,临觞三叹话晨星。刊章一老馀头白,抗疏千秋托汗青。龙起苍梧怀羽翼,鹤归华表贮仪型。撑肠块垒须申写,放箸扪胸拉汝听。”此诗所体现的感慨,格外深沉。钱谦益对路振飞的怀念,不仅出于私恩,而且由于国难,特别是要完成路振飞未竟之志,所以“撑肠块垒”四字极有份量,决非泛写,最可以看出“沉郁”和“蕴藉”。

在宋人方面,钱谦益学习苏轼的踔厉顿挫、沉郁苍老。将两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钱谦益学习苏诗的原因。苏诗将他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作了忠实的纪录。诗中作者的自我形象饱满飞扬,多姿多彩。《和子由苦寒见寄》“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谢陈季常惠一揞巾》“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展现了作者努力进取的精神,以身许国的抱负。而钱谦益《有客》:“有客雄谭抵夕曛,又看银烛刻三分。君才如海真难敌,我病如喑了不闻。有口未缄只可饮,此身已隐更何云?山堂近有三章约:邸报除书骂鬼文。”同样写的是自我形象,抗清斗争中壮志未酬,而又理想难弃的沉郁、顿挫。

二、明清诗歌流派之间的横向比较分析

明清诗歌的特点是每一个流派和它衔接的流派的理论、创作的成果,都必然有吸收和扬弃。所以讲明清诗歌时,要注意各个流派之间的联系,比照它们的异同。

如明代的各个流派,明初诸派—台阁体—茶陵派—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公安派—竞陵派,它们之间或并行不悖,互见短长,如明初诸派;或淘汰诸家,独尊一体,如台阁体之于明初诸派;或异中有同,难脱窠臼,如茶陵派之于台阁体;或舍同求异,矫枉过正,如七子派之于茶陵派;或互相矛盾,但对立中也有互补,如公安派之于七子派;或相承之中又有变异,如竟陵派之于公安派。

以前七子与茶陵派为例。前七子李梦阳等人对于茶陵派中的李东阳有一个由“师法”到“独讥其萎弱”的过程。李梦阳肯定茶陵派在扭转台阁体诗风上的开拓之功,崇儒复雅。但茶陵派难以摆脱台阁体的影响,诗风萎弱,故李梦阳等前七子力挽颓风,复臻古雅。前七子复臻古雅取决于他尊重自我性情,而茶陵派虽然对台阁体纠偏起衰,求浑雅正大,但沿袭台阁体的作品,以宫廷为题材,诗风缓弱浅俗。通过此比对,可明确前七子与茶陵派的异同,前七子对茶陵派有承有弃的原因。

清中期以后各派与以往流派的关系是有承有弃。桐城派“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把程、朱、韩、欧集于一身,这和河朔诗派主张“合程、朱、李、杜为一身”,是一致的。但两者的区别是:桐城派提出程、朱,是奉行清廷御用哲学,而申涵光为代表的河朔诗派提出程、朱,是突出醇儒的高风亮节。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河朔诗派“志在济世”的创作理念就和盘托出了。

清末同光体与桐城诗派有前后相继的师承关系,故其诗学观点有某些方面的一致性。如同光体与桐城诗派诗皆有真性情本体论。同光体代表诗人范当世云:“君子之道,惟本之心得而著之文字者,是亦不可诬。”(《燕窗间话跋》)[2]P461这和姚鼐主张的“惟能知为人之重于为诗者,其诗重也”(《荷塘诗集序》)是一脉相承的,都认为诗人的性情趋向是作诗的根本,所谓诗如其人。另外是尚理论。范当世曾说:“圣贤魁雄之人,常深构其道与精载而之乎万世。”这和刘大櫆的观点:“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是一致的。教学中可将两派的诗论加以比较分析,作为总结两派师承关系的依据。

总之,明清诗歌的特点是宗唐或宗宋,各擅其美、分体各师,且相互衔接的各个流派之间有吸收和扬弃。所以在明清诗歌的教学中,要根据其特点,采用比较分析的原则,通过纵向或横向的比较,找出明清诗歌与唐宋诗歌,或者明清诗歌各个流派之间的异同,然后才能勾勒出明清诗歌形成、发展的轨迹。

参考文献:

[1](清)徐世昌.晚晴簃诗汇[M].北京:中国书店,1988.

[2](清)范当世.范伯子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6.

猜你喜欢
比较分析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
善意取得制度的比较分析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经管类本科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比较分析
超越伤害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