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峰
应摄影家朋友的介绍,与戴继民先生有了一面之缘。反复端看他的影像,渐渐有了一些感触。
如果如他所说,“从记录的具象,走向记录的抽象,”那他的影像抽象程度并不完全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依稀可辨人的活动体态类,二是人景交融无形流变类,三是单纯印迹类。
如果就目前影像作品推测其创作方法,可以看到作者在虚实的运用中更加注重了对虚的运用,应该还有叠像、还有相机晃动、还有彩色与黑白的转换、还有影调的处理,抑或还有我想不到的手法??
我最喜欢第一类作品。在这类作品里,我找到了共鸣:当我们在喧闹的海滨浴场、在迪斯科舞厅、在都市的步行街??总之在人很多、花样很多的地方,捂住你的双耳,眯住你的双眼,你会看到一种陌生的存在:不知人们何所为而为,不知人们何所乐而乐,不知人们要干什么、在干什么,进而进入一种冥想状态:我是谁?我在哪里?
在这组作品里,人们前行着走向未知的远方,又仿佛从远古走来;人头攒动着朝向一个地方,实际上没有方向。在这样的境遇里,时间停止了,成为物质存在的僵硬容器。
在这组作品里,人世的喧哗与骚动毫无意义,人或许就是一股气流飘忽而过,也可能就是一个个欲望机器,在消耗着资源也消耗着自己。
这组作品有强烈的现场气息,第一眼看过去是流变,第二眼看过来就是凝冻。而其形象特征,带给我们强烈的现代主义夸张气息和“没面目”的具体属性的抽离。
近年来,艺术摄影越来越多地走向了影像实验。这些实验是冲破藩篱的必由之路。我敢肯定:作者在人群中穿过,在生活和工作里行走,恍惚间有了一种时间无声凝固的感觉,他想用实验手段,把这种感觉抓住,并放大开来。
就这样,我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