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友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学习的方式也日渐多样化。泛在学习作为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延伸,提倡随时随地利用适当的工具获取信息和资源,创造智能化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充分获取学习信息。现阶段大学生的学习环境还是被动式的教学,虽然教育者和管理者从理念层面认识到高等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但为了管理的便捷性和评价的公平性,大学生的学习环境主要还是在传统的教室里进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不利于大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泛在学习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学习,是任何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使用任何的终端设备在任何地方就能获取任何想要的学习内容。泛在学习借助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创造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度自主的学习环境[1]。这是一种对学习真正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移动通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突破传统大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全新的变革。泛在学习对现有数字化学习升级的同时,更新了移动学习在网络环境和移动终端上的缺陷,将大学生泛在学习与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两者相结合,具有重大的教育学习、现实研究意义。
移动终端 与传统的电视或电脑等以固定的位置接受信息相比,移动终端可以克服地域的限制,可以不受接收点固定的限制无线接受信息,常见的如手机、平板电脑、车载电脑等。一方面网络通信技术带宽越来越宽,速度变快了,信息传输从文本流发展到视频流的大文件传输;另一方面,芯片技术及制作工艺的提高,使得移动终端具有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手机、平板电脑已经成为综合信息处理的平台。这为移动终端从原先的简单处理通话和文本发展到处理多媒体信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泛在学习的概念及其特点 泛在学习(Ubiquitouslearning)为人类终身学习提供便捷。泛在学习是信息化环境下一种学习方式,是任何学习者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任何时间学习任何所需学习内容。就是利用信息传播技术,提供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任何学习内容的途径。泛在学习是在泛在计算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学习行为本身就是无处不在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不经意间就会产生学习的行为,有些行为并没有注意或察觉到。如果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产生不经意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这样的学习环境就能支持无时无刻学习。3G/4G网络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使学习环境更加自由、没有约束。
泛在学习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连续性。学习者除非自己取消学习,否则就能一直保持学习状态,并且这个学习过程是无缝的、持续的。只要学习者不删除,所有的学习成果都能够在移动终端被保存,所有的学习过程也能够被记录下来,而如今的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等提供了大量的储存空间,能够将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信息保留下来。
2)互动性。学习者可用在线同步或异步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信息互动,提出学习疑惑、解答他人问题。
3)主动性。策略制定者只要定位到学习者所属特定区域,服务器会主动推送学习内容,为学习者提供选择,主动提供学习机会。
4)实时性。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只要有信号,学习者都可以从网络中找到自己目前需要知道的学习资源,可以及时解决当下所面临的问题。
5)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学习内容。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学习者能够选取恰当内容,这个学习完全是一种自我导向个性化的过程。
表1 三种移动终端的用户体比较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人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是“刺激—反应”的联接,学习只要控制外部的刺激就能预测行为和控制行为,从而控制和预测学习的效果。泛在学习采用的是信息从学习辅助设备如智能手机到学习者传输模式,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阻碍、发现问题,这是一种刺激,学习者就可以利用网络环境的移动设备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案,泛在学习马上给出反应,学习者很快解决当下的问题,得到满足。行为主义可以被视为泛在学习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外界刺激获取的,而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外界互动,主动加工建构而成。建构主义强调利用各种资源来支持“学”。移动终端可以作为工具支持学习者的建构,指引学习者认知结构,积极参与知识建构与问题的解决,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以及自我创新。因此,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能满足“以自我为导向”的学习环境的建构,泛在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的有效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泛在学习具有指导意义。
联通主义理论 网络的快速发展成为联通学习的基础。“联通主义”表述的是一种适应当前技术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变化的学习模式,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人活动,当新的学习工具被使用时,人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目的也会相应地变化。联通主义指导下的泛在学习是适应数字时代社会特征的学习方式[2],这种学习方式在时间上,学生可利用零散、空余时间利用身边的移动设备进行碎片化学习;在空间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得到加强。
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缩小了人类受教育机会的差异,促进教育公平,从终身学习角度出发,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可以获取所要的学习内容,为泛在学习提供途径和方法。
在信息社会,人们通过各种数字终端设备连接着网络、消费着信息,选择什么样的工具将直接影响到信息获取程度和分享信息的效果。目前常见的移动终端设备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等,移动终端的可靠性和便捷性将与泛在学习的学习效果紧密相关。
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手机用户实际持有智能手机的比例超过六成,全民3G的风潮与手机一起爆发,而4G牌照的下发将移动用户带入移动互联网新时代。据某大学调查发现,只有10%的大学生会选择半触屏或全键盘手机,而电脑则是人人都有,平板的使用率还稍微低一点儿。对基于这三种移动终端的用户体验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大学生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开放性。大学校园具备优越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客观条件,供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占在校时间一半以上,故大学可以保证学习者有自由的时间学习相关知识。
二是自主性。自主学习是大学与中学学习的主要区别之一。大学自主学习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主调整学习目标。学习者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大可小,并且不是一成不变,可以调整。
2)自主思考学习内容。大学生能独立自主地思考钻研学习内容,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
3)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学习者选择的学习方法契合学习者自身的特点,不断探索,选取最科学有效的学习模式。
三是实践性。实践活动是大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外,学习者还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践。
大学生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的学习特点适应了网络时代下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
学习目标分析 泛在学习倡导的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学习理念,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充分学习信息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随时随地、随手利用可得的学习终端进行学习。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者必须掌握移动终端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技巧,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逻辑判断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本文中针对的是在校的大学生,在设计中首先应该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通过分析对社会需求期望值、学科内容等确定学习目标。
泛在学习是从学习者自身出发,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因此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确定的目标不应超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范围,目标的确定依赖于“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泛在资源、学习者自身的能力以及泛在环境下的协作者。学习者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在目标分析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该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分析是必要的。泛在学习的目标是让大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进行有效的学习。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个性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
基于移动终端的大学生泛在学习的内容设计 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建立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其学习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泛在学习的优势,围绕学习者需求来设计泛在学习体验,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图1 内容设计流程
1)始终贯彻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目前教学设计研究者已经将非正式学习纳入视野,将其变成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和实践的新阵地[3]。泛在学习作为一种与传统课堂相比的非正式学习,教学设计同样可应用于非正式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存在于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的整个过程。
2)移动通信技术凸显优势。早在2011年的时候,运营商就将市场推广重心放在移动终端上,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泛在学习提供技术支持,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可以随时随地为学习者提供动态的、互动的学习内容。
3)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泛在学习的学习过程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泛在学习能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服务,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兴趣、能力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3]。
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的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被视为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总和。一般意义上,所谓的学习环境常指学校、家庭和社会学习环境。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生可随时随地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来获取学习资源。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利用各种可利用的移动终端来作为学习设备,并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及资源。由于选择权主要由学生来决定,因此,教师的教学资源选取及教学模式选择就需要充分考虑到要以学生为中心,分对象、分难度、分阶段来安排[4]。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充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的评价 学习效果如何则需要有相对应的评价机制来衡量,学习评价是以学习目标为依据,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并且易于观察和测量的学习目标,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来对学习活动过程以及学习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有效的学习,学习者不再仅仅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更应该是积极建构知识的参与者,这需要学习者有较高的感情投入,只有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学习过程才能真正成为主动认知、主动建构意义并获得成就感的过程[5]。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的评价可从学习者的知道、理解和掌握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建立一个多元主体取向的评价,在这种评价过程中,家长、教师及社会相关人士都可通过移动终端来参加评价。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评价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结果。
1)形成性评价: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相关行为进行评价,如对关注度、参与度和满意度等进行衡量。形成性评价的重点是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可利用移动终端直接提出问题,教师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学习进程进行跟踪记录和统计查询,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有针对地进行辅导。此外,还可以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设定作业模块、在线答疑模块、练习测试模块、答疑教室模块等模块,教师可及时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分析。
2)总结性评价:和传统的教学评价相似,根据学习内容,通过针对性的测验得分来评价学习结果。可对学习者泛在学习的结果进行一次测试,测试就可在移动终端上来完成,如进行一次最终的有关课程的测试或提交一篇相关课程的论文等。
这里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进行数据分析和跟踪。
本文提出基于移动终端的大学生泛在学习设计研究。泛在学习是一种比较新的学习方式,它需要无处不在的技术环境支撑,3G/4G网络为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泛在学习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但必须承认的是泛在学习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并不会取代传统的正式学习,它为传统学习方式注入新鲜的活力。
但泛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在理论研究上并不成熟,因此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在技术上,由于技术、资源、时间等的不足,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支持泛在学习。要将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的智能环境与原有环境做到自然融合和无缝连接,提升泛在学习对学习资源的聚合作用。此外还应关注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智能环境在大学生身上实施的可能性、可行性和现实性。
随着泛在学习理论的日趋完善、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日新月异,对泛在学习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基于移动终端的大学生泛在学习的设计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又富有意义的工作,今后的泛在学习到底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还需要教育一线工作者不断地探索。
[1]朱柯.泛在学习环境下基于凯利方格法的协作学习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
[2]王佑镁,祝智庭.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3).
[3]郑庆思.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的聚合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2).
[4]张振虹.微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
[5]陈卫东.泛在学习的哲学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