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之恶

2015-05-28 13:25杨国营
杂文选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潜规则习惯家长

杨国营

“习惯了就好了”,相信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听过类似的话。它貌似是“包治百病”的“心灵鸡汤”,但很多人未曾察觉,这碗“鸡汤”很多时候也是一碗“迷魂汤”。

上周,一则新闻刺痛了很多人的心。在广西一些贫困山区,中小学生不吃早餐、冬天穿凉鞋成为一种“习惯”,当地家长和教师对此也习以为常。如果不是媒体报道,很多在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生活的人们可能根本想象不到,今天仍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竟然连温饱都无法保证。

当地家长和教师对孩子们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习以为常,是因为无力、无奈。但是,一些有关部门和群体是否也要对此逐渐“习惯”起来?如果媒体“习惯”了,不再为孩子们鼓与呼;如果当地政府“习惯”了,不再为改善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而尽责;如果社会公益人士“习惯”了,不再为孩子们奉献爱心……如果我们逐渐“习惯”于漠视弱势群体的艰辛与苦难,这难道不是一种恶行?

著名犹太裔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是指因不思考、无判断、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恶。那么,是什么直接导致了人的平庸?在笔者看来,是习惯。这里所说的习惯,更多地是指向因缺乏思考与判断,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弊病和危机的熟视无睹,对弱势群体和公众权益的麻木不仁,这就是“习惯”之恶。

对于“习惯”之恶,权力部门、社会公器尤须戒惧。“山东一中学副校长猥亵女生致怀孕”、“贵州一高校学生因‘寝室藏麻将被下红头文件警告”、“一辆面包车挤进二十一名小学生,家长明知危险却无能为力”等,仔细审视这些热点新闻,其中蕴藏的深层次问题很多都有“习惯”之恶的鬼魅身影。试问,如果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对相关问题有清醒的认知和省察,而不是因循于习惯,忽略自身责任,放任自身权力,也许就能防患于未然,也许就不至于造成不良后果,也就不会招致舆论危机。

“习惯”之恶,经常体现在习惯于潜规则。日前,“中国学者论文被英国出版公司大规模撤稿”一事经国内外主流媒体曝光后,再次引发各界对国内学术风气的质疑。据媒体报道,英国这家出版公司给出的理由是这些论文出现了“伪造同行评审的痕迹”。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源于不合理的激励驱动机制。一些研究成果也许学术价值不高,但只要能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将有助于作者获得学位、工作机会或申请经费等。不难发现,这类伪造行为在相关利益群体内已经形成了潜规则,不少人已经习惯于这种操作手段。试问,倘若不是有关各方对这种“习惯”之恶的不察或选择性忽视,何至于伪造行为泛滥成灾,造成今日如此恶劣的影响?

【原载2015年4月6日《中国教育报·评论》】

插图 / 招聘的习惯性问题 / 佚 名

猜你喜欢
潜规则习惯家长
当代女生交友潜规则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家长错了
好习惯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潜规则
自作自受的“全民潜规则”
潜规则之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