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刚
辽东半岛有句方言“吃香”,例如什么什么工作才吃香,也就是这份工作最好最合算最热门的意思。我所经历的大半个世纪,几乎就是在一个接一个“吃香”的热潮中度过的,认真回忆,简直像黑色幽默,甚至像抽风一样,总是不断变换着天差地别的“吃香”内容。
我经历过文盲和大老粗吃香的年代。“大老粗上讲台,革命理论满胸怀!”无产阶级似乎等同于无文化阶级,大家都为自己是个老粗而沾沾自喜。为此,有些人明明读了十年书,却虚报读了五年,读得太多就感到危险和丢人。那时你要是个有知识的作家,就没意思了。作家前面要是加上“工人”或“农民”两个字,就像贴了金一样;倘若你是个大字不识的作家,就绝对会光彩夺目……
我经历过贫穷吃香的年代,最好穷得三辈都穿不上裤子,就更骄傲更光荣了。如果你犯了错误,或是同人家吵架,只要一拍胸脯:俺是贫下中农!对方立即傻眼,不战自败……
我经历过当工人吃香的年代,到处都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醒目标语。我的那个读“破绽”为“破腚”的工人师傅去大学学府当工宣队队长,回来得意地告诉我:“那些书呆子,我只要咳嗽一声,就吓得一个个满地找眼镜……”
我经历过当军人吃香的年代,红色的帽徽红领章,政治地位响当当。女孩子们都发疯般地找军人,因为成了军人家属就会被人高看三分。
突然,天地大变,经济吃香了。于是人们开始下海,连某某处长、局长甚至更大的官儿都辞职下海挣大钱;于是人们开始搞房地产,运煤炭,倒钢材。摆地摊的小贩摇身一变成了董事长或总经理,身无分文者一夜暴富。然而经济大潮太猛烈,绝大多数的下海者最终都被“淹死”了。很快,当公务员吃香,旱涝保收,于是人们发疯般刻苦学习,排着长队去考公务员。当然,这也意味着文化和知识吃香,也就是文凭重要了。
无论是招聘、升级、提干,甚至爱情的第一硬件,全得看文凭。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或博士后就是一级一级的王牌,没有你就一边站着去。于是成千上万有水平没水平、有文化没文化的男女老少,潮水般地涌进电大、业大、函大,正规大学就更不用说了,大家恨不得把脑袋削个尖往里钻。即使是正在高位上的官员们,也赶紧想方设法找学院的导师们弄文凭。
文化吃香,应该说是件好事,我们总算重视知识了。所以,千万就此打住,别再来个什么什么吃香的年代了!但我们过去搞运动搞得太频繁也太厉害了,一些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生存方式,他们似乎无法安静,总是要从报刊或新闻中分析出下一步的“热门”事物,依此做好准备,应运而上。而我们的一些领导和部门似乎也有这种习惯,总愿意像搞运动一样“呼隆”一下才过瘾,才觉得这是业绩。例如不时地搞“爱民月”、“服务周”,掀起“什么什么高潮”,好像过了爱民月就不爱民,过了服务周就不再服务,过了什么高潮,坏蛋就可以轻松干坏事了。我觉得我们还是有点耐性吧,干好了,什么都吃香;干不好,什么都不吃香。我们为什么如此浮躁呢?
【原载2015年4月2日《今晚报·今晚副刊》】
题图 / 官员的帽子 / 沉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