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死结? 审视移动电源之殇

2015-05-28 14:22
新潮电子 2015年4期
关键词:电芯厂商电源

在两三年前,移动电源市场被视为创造奇迹、实现梦想之地,所谓“某品牌年销售数百万台”、“某品牌创立一年收获5亿”的言论喧嚣尘上,这个产品也被众多创业者视为挖掘出终生财富的目标:也被众多投资人视为赚钱的金鸡。从诞生起仅数年时间,移动电源市场的现状又如何呢?如果想透过迷雾看得更远,那么回首这数年的历程是必不可少的。

市值被高估了的移动电源

根据不完整统计,目前中国移动电源的生产商家已超过5000家,而中国移动电源的市场规模已超过100亿元。2014年中国移动电源的市场规模就比2013年增长了约52%,而根据以往4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移动电源的市场规模增长基本保持在65%左右的年均增长。

从这份统计数据来看-似乎坊间传言的5亿产值并非虚言,然而这些貌似繁荣数据中却有着巨大的隐患,且不说上述数据来源是否准确,过高的市场估值让众多厂商盲目地进入,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虽说中国用户手中有多达13台数码产品,但移动电源并非是所有产品的标配,如今真正匹配的也仅有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两类,更不要说其中大部分用户在日常使用中并不需要随时携带移动电源。

移动电源行业的泡沫非常明显的,虽说我们无从统计,但从另一份来自于手机市场的精准报道中我们也能一觑移动电源市场的下滑趋势:2014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了24.7%,新品上市数量为607款,同比下降了9.5%。要深入理解移动电源市场的现状,就需要深入到广东这个全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它同时也是移动电源的最大产地。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数得出名字的移动电源大品牌便超过了200家,而小作坊与贴牌厂商更是难以计数。是的,当前的移动电源正是一个泥沙俱下的市场。留心的人可发现,如今的网页上除了网页游戏外,最多的便是“移动电源代工贴牌”的广告,其广告语更是赤裸裸的表明这个产业入门门槛低得让人无法想象——诸如小本投资便能做移动电源厂老根在家办厂托管式合作工坊、产销无忧等,而这样的家庭工厂或小作坊,在深圳一带比比皆是。

利薄如纸的市场现状

事实上,这些人的现状却并不如意。以笔者认识的一个为移动电源生意线路板的小公司为例,在创业初期的搭上了移动电源疯狂增长的快速列车后,其利润率相当可观。但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相对饱和,竞争加剧,事故频发等因素影响,进入2015年后,该企业的单笔利润下滑得非常厉害。随着行业标准的不断细化,和打击盗版力度的不断增强,一些没有资金和技术实力的移动电源公司都开始在这一轮洗牌中退出,不少移动电源的商家在2014年便开始转战智能家居行业。如果说产业链低端的厂商难以为继,那么那些大品牌是否生存得好呢?

我们相信每个厂商心中都有本帐,虽说不可为外人道之,但我们从其利润率的估算中便能推断出生存状态。如今的移动市场早已不是数千mAh的产品便可售出数百元的时代了。当前的主流产品为10000mAh及以上容量电源,占比已超过54%,而且这个比例只会持续增大。厂商透露出的10000mAh的移动电源生产成本最低约40元,我们取淘宝前十大品牌的平均售价88元为例,其毛利率达到54.55%,看似不错的毛利率厂商却剩不下多少。在扣除运费、推广费、平台佣金,之后真正能赢利的厂商却是凤毛麟角。日前,便有行业内排名前列的厂商表示,未来移动电源不再是主要发展的业务。

如今的移动电源的市场已经是利薄如纸,大厂商还能凭借规模生产坚持下去,而小厂商与无牌产品则真的只能从偷工减料中寻求利润了,利润率越是下滑,消费者对移动电源的投诉便越发频繁。初一看,这样的结果似乎是由移动电源产品本身的特点造成的——由于移动电源结构相对简单,仅于一个外壳与装备其中的一块电路板与电芯组成,这也使得这个行业几乎就没有进入的技术门槛,所以目前网上销售的很多低价移动电源,基本都是采用的二手电芯或劣质电芯,再加上虚标电芯容量、公模外壳、采用无保护性能的电路……所以也造成劣质移动电源爆炸事故频频发生的问题。一方面是缺乏监管单位和行业标准规则,行业门槛低,需要尽快制定标准,对市场进行规范;另一方面是行业中庞大的中低端厂商只能通过生产和销售劣质无安全保障的移动电源维持生存,即使有了行业标准,也很难进行有效监管,这样野蛮发展下去只会令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急剧降低,两者互为恶因带来的恶果让整个市场似乎都陷入了死循环。

价格的原罪更甚于质量的毒瘤

2014年8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曾经曝光过一次移动电源的质量问题,在对样品的容量标示、稳定性、安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监测后发现,抽检产品100%不合格。同时央视点名了包括小米在内的几款虚标严重的充电宝产品。事实上,虚标的小米移动电源还算是行业内的“良心”产品,它采用的是便宜的18650规格电芯,比如5200mAh,实际就是用了两块2600mAh的18650电芯,小米只是复制了上游厂商的标注,如果说测小米移动电源测试中电量达不到标称,不如说上游电芯达不到标称。

然而,产品的虚假问题远不止于此,毕竟CCTV既不是消费者协会,也不是工信部泰尔实验室,难以了解行业更深层次的问题,比起虚标电量而言,更大的问题则是劣质电芯与二手电芯。由于电芯占总成本的60%~90%,所以厂商主要作假的也是电芯。目前市面上该机要使用的2000mAh/3.7V的主流A类18650电芯,成本约为15元~35元人民币,而B类民芯的价格则在10~28元左右,大牌厂商的利润空间多出于此:而部分小品牌与贴牌商甚至直接购买二手电芯,其成本仅为1~5元,部分从洋垃圾中挑选出来的电芯基础可以按吨计价,单只的成本最低可到1元以下。巨大的利益驱使下,电芯已经成为恶意厂商赚钱的工具,也是整个移动电源市场上最大的毒瘤。

可以想象,这样的移动电源,不仅在使用中无法保护有效地充电,甚至连安全都难以保证,而且这些所谓的品牌很多都在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便会消失,售后服务更是无从谈起。针对这些现象,我们一直都在呼吁行业标准的推出,在2014年之前,移动电源市场一直执行的是CCC强制认证标准,其次CE认证、UL认证和FCC认证,但这些标准对何种等级的产品使用何种电芯并无强制要求,而且CCC认证范围,而是属于COC的自愿认证范围。电池产品并不属于2014年5月1日起,我国发布了《USB接口类移动电源行业标准》,对产品质量有了较为明确的要求,但这个标准依旧照不到低价劣制产品的黑暗角落。如果说电芯是移动电源最大的毒瘤,那么低价则是整个行业最大的原罪。

过于沉重的反思

难道价格不应由市场来决定吗?这个答案其实并不绝对,至少在移动电源市场,低价并未给消费者带来好处,而是源源不断的安全隐患与低质体验。在过于十年中,人们总是愿意相信资本的自我流动性,却没意识到它所隐藏的危害。从MP3、到山寨手机,到键鼠外设-再到如今的移动电源市场,轻浮的资本总是在贪婪地吞噬着一个又一个本应能够长久经营的良性市场。借一位在传统行业经营出色的大佬的原话:“××品牌是一年挣了十年的钱,而我准备十年挣一年的钱。”移动电源恰好就是在所谓互联网思想催生下,一年挣了十年的钱,让整个行业在后十年无钱可挣。在我们看来,资本并非良药、电商也非医者,治疗移动电源市场巨大伤口的,也只能依靠仍然坚守在这个市场中的人们,大浪淘沙之后,或者借助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以新的产品重新赢回市场才是移动电源的未来之途。

猜你喜欢
电芯厂商电源
星恒2系列电池介绍
锂电池不同连接方式下的针刺测试探究
玩具厂商及合作机构新年进步
荣威混动e550高压电池组电芯压差过大
Cool Invention炫酷发明
厂商对北京卡车市场不抱希望
考虑产能约束的耐用品厂商易耗部件兼容策略
哪一款移动电源充电更多?更快?
阳光电源
锂离子电芯和电池组被外物刺破后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