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谦
一、深刻认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
在宏观上,新中国66年来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和教育呈现出体量大、规模大的显著特征,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大国和教育大国。党和国家适时提出建设“经济、教育、科技、人才强国”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新战略和“提高质量,内涵发展,创新驱动”的新方针,指导经济和教育发展。近两年,中央进一步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经济新常态而言,呈现三个显著的特征: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发展阶段转变,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的动力由数量和要素的粗放扩张和外延增长驱动向提质增效、依靠人才创新驱动的集约发展的新轨道转变。为了适应这种经济的新常态、新形势,支撑这种新的发展局面,我国高等教育在宏观上也紧扣这种变化中的社会需求、转型需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比如国家先后制定了教育、科技和人口三大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支撑计划。比如,实施2011协同创新计划,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来适应和引领发展。再比如,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实行管办评分离改革,制定大学章程等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形成“高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国家教育宏观指导和社会各界广泛监督”的现代办学格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支撑。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微观发展领域,尤其是大学自身的发展,提高质量就更加迫切。因为不仅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更高了,而且社会结构与人才供求市场结构的变化也需要大学进行主动创新,以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比如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进入全面自主创新的阶段,人才市场也呈现出供给超过需求的态势,这要求大学的教育教学要向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转变,科学研究要向更加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系统创新转变。再比如说,信息化给工业化带来了革命,信息化也给服务业带来了革命,信息化更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这三个革命对大学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举个例子说,由信息化所引发的互联网革命对学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的方式、教育教学的方法,尤其是教育观念,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信息化不仅催生了一批新的学科专业,比如物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以及更多的与信息学科交叉新学科的涌现,而且催生了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堂等教育教学发展的新事物、新方式。由于信息获取的便捷高效,原来认为是必须教授的基础知识,现在正在变为人们的基本常识,不需要在课堂上专门讲授,这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的整个流程都形成革命性的冲击,需要大学主动进行变革和创新,不仅包括制度的、管理的和教育技术的创新,也包括大学的理念、教师的观念、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更主要的是人才培养流程的再造和培养模式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和胜任信息化新常态下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大学使命。
二、通过完善专业教学国家标准来适应新常态
通过一定的质量标准来规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是世界各国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通行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完善期、逐渐定型期,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也随之进入完善期和逐渐定型期,这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和信息化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2014年,我国普通本专科招生721.4万人,在校生2547.7万人,毕业生659.4万人,整个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7.5%。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向普及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一方面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需要通过一定的质量标准来规范学校的办学,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和互动更趋紧密,这要求高等教育更加主动满足社会需要、引领社会发展。具体来说,第一,办学规模扩大后,教育教学如何实现以学生为本面临考验。如何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训练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第二,教师队伍急剧扩大,但教学规范,尤其是教学的职业规范、职业伦理、政治伦理等需要加以规范和引导。第三,市场功利观念在大学的渗透等导致学风浮躁,学生学术训练不扎实,从原来的“严进宽出”甚至在不少院校发展为“宽进宽出”。这需要通过强化专业教学标准和过程规范来加以正面引导,使高校主动进行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形成“严出”的质量发展导向。第四,专业设置需要与时俱进的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本质上是指一组课程,通过课程组合可形成适合学生和社会需要的各类专业。因此,探索专业设置更加灵活、更加柔性、与学生兴趣和社会需要紧密贴近,为学生在大学期间选择专业建立相对自主性和灵活性的制度探索也很必要。这样也可以更好地更及时地适应经济发展和信息化的新常态。比如为适应互联网金融对人才的需要,高校就可以自主设置金融与信息这样的复合专业,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支撑新行业的发展。
三、高等教育需要进行一场教育教学方法大讨论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名师、双语课程等领域进行了持续的投入和建设,鼓舞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士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就自己的经验感觉,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全国范围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对当时的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后来的改革,包括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新世纪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等,每次也提教育教学方法,但缺少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深入讨论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适应新形势、新常态的需要。就自己的教学体会,教育教学方法不光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更主要是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钻研精神,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导学、助学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目前教师导学和助学的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好,教与学两个方面还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教育教学方法有密切关系,需要我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广泛讨论。
[责任编辑:周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