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凤英
摘 要:物理力学研究要求必须巩固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又因为物理讲求实践,所以要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与实践中,进行能力的优化和提升,要达到这两个目的,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放在引导和启发的角色上,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理解性,除此之外,教师要结合实际的课程与实际工作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优化实践能力的平台,做到知识与能力的双向融会贯通。
关键词:物理;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62-01
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针对物理学科“分析——推理——应用——实践”的思维过程,物理教师要在课堂中做到“适时适度引导,调整掌控方向”,做到让学生“明晰思路,找准思维方向,明确学习目标,深入领悟物理道理”,而后应用于“知识的分析推理和自主探索”。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分析能力,提升对于知识的感悟和理解
实验的过程教师需要分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演示,并且每一步的意义要让学生知道,直到实验结束,作为一个完成的过程。
1、力的相互作用实例演示
例如在物理课力的教学中,有三种核心的“力的概念”需要我们去解剖,这就是“作用力、重力和摩擦力”。我们最常用的工具就是弹簧秤,外加铁块(或磁铁块)等来演示给学生力的相互作用的概念,在演示相互作用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有趣的演示,就是磁铁吸引铁块,启发学生的思考,是一种什么力将它们拉到了一起,然后再设计实验让学生去做,例如用弹簧秤称量重物。
以上的过程就是一种自我探索的过程,物理探索需要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分析,而且需要学生进行自我的体会与感悟,教师将物理的基本原理进行化的指导之后,我们通过现有的实验去进行有效的操作,这个过程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琢磨。
二、知识系统模块化,体会其中相互联系,学生自我探索和实践
本步骤是课程学习前的熟悉阶段,目的是初步奠定课程的印象和框架,在实际的课堂小组学习中,取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自我的思考与感悟,把么教师就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和一个空间,这就是自我探究和思考的空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进行自我的思考与探究,将知识更加巩固的形式出现在自己的头脑中,这样比单纯的讲解来的更加深刻。
1、光现象的自我探索和传播
以物理学中的“光现象”为例,例如教师要集中讲解知识模块“光的传播和反射”,这在课程中是前两节,也是光学中最核心的知识。教师在此步骤,可以不安排大纲,要求学生自己熟悉课本,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加以标注,或要求学生列出提纲,打造自己的知识网络结构,比如基本的概念,基本的传播和反射原理,这些都是要在课程预习中基本要获得的,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时这种实验又是一种实践,能够使理论和实践能力得到双向的提升,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这又是物理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当中有效的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在轻松和有趣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亲手实践自我思考与分析,提升实验能力
物理知识的核心,也成为我们以后分支学习的重点学科,其中每个知识体系都有若干的实验加以证明和巩固,目的是巩固知识,同时提升能力,加深认知,这也是学习的必需,对于实验,教师要能够用的恰当,用的有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的灵活掌握,形成一种教学艺术。
1、对于物体所受浮力的测定
比如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煤油),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通过此实验,我们可以探究浮力跟什么条件有关,通过不同物质的比较和質量密度的不同,达到实验目的。这就是通过实践和实验的方法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学习,是各种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所以“在物理基础知识上的融会贯通,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这是教师讲授物理知识的一般过程和目标。
课程教学当中涉及到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先巩固知识,然后提升能力,这是学习物理的一条必由之路,另外探讨一些教学课堂中简便易操作的基本方法,学好知识,同时提高能力,在课堂小组学习中,针对物理这类非记忆性课程,这个方法可为事半功倍,有学生自行推导物理基本原理,有老师加以匡正完善,其间进行了四轮的学习和总结反思,大大提高了效率,希望能有更好的教学方法出现,活跃物理教学课堂。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学习的主体还是学生,教师通过启发和诱导掌控,让学生明晰思路,找准解题方向,通过分析推理和应用实践的过程,进行道理的深刻感悟,进行知识的分析和推理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彬生《创新中学物理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1
[2] 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素质训练方案》学苑出版社 2000
[3] 何丰明 陈前《走进探索--中学物理教学创新设计与课例》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4] 刘彬生《创新中学物理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1
[5] 凌 云 陈 曦《中学物理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