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毕业年级简单教学的几种形式

2015-05-26 12:46秦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中考戏剧教材

编者推荐辞:在当今我国初中毕业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都采用了在上个学期把两本教材全部快速地讲完,下个学期的时间基本上就转入了专题复习阶段。各种中考训练题、冲刺题、仿真题、压轴题滚滚而来,这就是人们常用的"题海战术"。学生做题做得叫苦连天,老师批卷批得头昏脑胀。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如何,师生们都在怀疑。秦峰先生在初中毕业年级语文教学简约而高效的处理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我们把该文隆重地推荐给读者朋友。

笔者近几年连续任教初中毕业班语文,通过观察身边的教师的做法以及和其他学校教师的交流发现,多数教师在上个学期就已经把两本教材基本教完,下个学期的时间基本上就进入了专题复习阶段了。而这段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又是用于文言文的教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能完成整个初中阶段学习内容的复习任务,又能具有较好的复习效果,那么教师对于教材的简约处理就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想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并结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来谈谈“简单教学”的几种处理方式。

一、前移次要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种方式就是将原本在课堂上进行的某些教学环节放到课前的预习中去。这样做既能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避免了预习的盲目性和低效性,还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获得真知灼见。进而提高毕业班课堂教学的效率,能集中“拳头”力量猛击某一块内容。

可以前置的板块主要包括字词的理解掌握、文章的整体感知、一些显性的环节。这些环节里的学习内容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上能够独立完成,个别稍难一点的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所以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就不需要再呈现了。如笔者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首先要求学生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阅读并能介绍《骆驼祥子》的主要内容及《骆驼祥子》中与本文有关的前后章节的内容,然后集中精力围绕课题设计了几个程序进行课堂教学。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更有发挥的余地。字词句的理解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可以前置的。如在学习《陈涉世家》的时候,如果课前就将词义、句意、文章大意梳理好,课堂上就可以将精力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起义原因的探究、对文章的阅读阅读感悟上。

部分教师可能担心前移次要教学环节,学生有可能学不到点子上,收获不到预想效果。这也不用担心,我们可以采用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问题和练习,如:知识链接,文体知识、作者介绍,扫清字词障碍、文本感知等,这些次要的教学环节解决了,在课堂学习中效率就会提高很多。

二、精心设计问题,用中考命题的形式解读文本

到了毕业年级,教学的功利性确实凸显了,中考常常成为教学的指向。所以教师可以钻研当地的中考试题,揣摩命题特点。在日常教学中,不妨对某些文章大胆采用中考阅读题的形式去呈现,教师可以选定适当的篇目,尤其是适合中考命题的长短适宜、特点明显的篇目,精心对这些文章设计三到五个阅读练习题,并且设置一定的分值,让学生像做中考阅读试题一样去紧张阅读,独立思考,认真作答,然后师生讨论检验。如教学《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一文,笔者就设计了五个题目:1.请你为“绿墙”下个定义(3分);2.结合全文,说说绿墙的特征是什么?(4分)3.请你找出一个能够表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例子并赏析(3分);4.请你找出一种说明方法,并结合具体句子说明其作用(3分);5.请你结合我们生活实际,谈谈可以为我们的家园设计哪些绿墙(4分)。

再如教学《学问与智慧》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又有哪些;2.请你找出本文运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本文是讲人的智慧和学问,但是作者在第四节中写了“有智慧的书和无智慧的书”是不是多余的呢?为什么?

这些问题全面理解了,一篇文章的立意和写法也基本上能够掌握了,这就锻炼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阅读应试的能力。应该说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学习来说实用性更强一些,当然一些文学作品也不妨使用。

近几年现代文阅读的题目的设计强化了文体意识,尤其是在考察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时候,很多地方的试卷明确出现要求归纳出说明方法和论证方法的题型,因此教师设计具体题目的时候也要体现文体意识:比如记叙文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生动形象的语言。议论文要有准确的论点、充足的论据、明晰的论证。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特征,采用恰当的说明顺序,灵活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下定义等说明方法、严密准确的语言。应该说笔者的这几个题目能够围绕文章的文体特征,并考察学生的相关概念知识,还有效地考察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合并粗浅的教学内容,以作有益的阅读补充

毋庸讳言,苏教版教材中的很多篇目在选材方面存在问题,一些篇目内容老化,文学味道欠缺,对于那些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文章,像《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江村小景》等篇目,教师教学时候不妨都可以让学生自己读读就可以了。

九下第一单元是戏剧文学,本单元选编的四篇(《威尼斯商人》《江村小景》《陈毅市长》《一厘米》)作者的国别有中有外,时代有古有今,戏剧的种类各有不同,在情节安排、矛盾冲突、人物塑造、主题表现以及戏剧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点。教参要求教学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学习比较与辨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了解戏剧基本知识,在体会戏剧台词语言魅力、把握矛盾冲突、评析人物性格及主题等的基础上初步学会鉴赏戏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但是笔者认为,学习本单元可以让学生异中求同,从一定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比较,去探寻四篇戏剧的共性的戏剧基本知识,提供初步的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就够了。然后可以以《一厘米》为范例进行学习,从人物语言、情节安排、矛盾冲突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戏剧主题。

而对于一些内容浅显的文章则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一双手》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内容很显性,值得咀嚼的地方不多。并且这篇文章在原来的老版教材中是放在七年级的,而在北师大的教材中,这篇文章放在了小学四年级。所以这篇文章过于浅显,放在九年级(苏教版)里学习是明显不合适的,所以教师大胆舍弃也是可以的。而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还是有很多教师拿这个篇目来上公开课,我想可能就是因为它易于把握,上起来顺溜。但由于其内涵不丰,上起课来总觉得缺少余韵。所以,我们可以将内涵不太丰富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略读,或选其一点来学习。

四、放大主要教学环节,增强思维训练的广度和深度

毕业年级教材中的很多文质俱佳的文章当然值得教师着力打磨,这些文章,教师要舍得用一定的时间,但是具体教学中要抓住主要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精心揣摩,感情诵读,培养语感。

《囚绿记》一课的教学,笔者就经过精心的琢磨,围绕课文题目架构课堂教学,结合课文内容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逐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首先让学生看课题,囚绿之“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常春藤)让学生找出这是什么地方的常春藤?(北平的一家公寓的窗外)作者选择这个公寓,那肯定是因为这个公寓的条件很好了,是不是这样呢?那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住进这所公寓呢?从而引入是作者对于绿色的喜欢的诵读理解。在体会绿色给作者带来巨大安慰的过程中,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作为一个南方的浙江人到了北平应该是陌生而孤独的,是这样的吗?了解作者有了绿色他就不再孤单了,就是这一片绿色给与他安慰。

然后请同学们再看课题,如此美好的绿却被“囚”禁住了,是什么促使作者“囚绿”呢?那引绿入室最初给作者带来“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种的喜悦”,这种喜悦使作者开始给予这绿色以更亲昵的称呼—— 绿友。作者已经把它当作自己的朋友,请问你有好朋友吗?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 (能够互相关心、帮助,互相理解、信任。)那我们的这位“绿友”有没有和作者一样体会到这种“生的欢喜”呢?

在学生明确上述问题之后,转入对于被囚绿色片段的赏析,赏析完毕,笔者再次进行“先抑后扬”的教学:看到这个囚绿的情节,看到那绿色虽受到我的特别的爱,但是变得娇弱了,还是一心向往窗外的阳光。我们不禁要问,“绿”的行为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呢?学生热烈地讨论说出:当遇到挫折时也要执著于自己的方向,向着阳光生长;作者喜欢它继而占有它是自私的,反而伤害了它。所以喜欢它不一定要占有。“它”可以指什么?可以指朋友,比如我看重朋友的某样东西,但我不可以自私的占有。可以指爱情,可以指亲情;父母对我们过分的爱其实就是伤害。

教师继而引导学生进行主旨探究:那么这些是不是陆蠡想要表达的主旨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最后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体味出“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甚至在赏析最后一段最后一个句子时还可以继续“先抑后扬”:最后一个句子是个疑问句,作者对前半句能不能见面有疑问吗?经过讨论,学生明确对于重新见面的时间没有疑问,仅仅是对于这绿色和我会不会面生有疑问,这句话其实暗含了一种中国人必将战胜侵略者,一定会取得胜利的主题。

总之,中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复习效率?笔者认为,按照文章不同情况简约化处理教材进行简单教学,不失为一条捷径。

※ 本文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自筹课题《九年级语文教材的使用设计更优化的方法研究》论文。

秦峰,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猜你喜欢
中考戏剧教材
有趣的戏剧课
教材精读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