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象征艺术在小说中巧妙运用,可以显现主题、塑造人物、表现作者的主观态度,最终控制读者的反应,获得理想的语言效果。解读小说可以结合小说的环境、事件和人物形象;注意象征的反复性;注意在小说中特殊的、重要的位置的象征性的描写,把握小说深层寓意。
关键词:象征艺术 小说 意蕴
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显现主题、塑造人物、表现作者的主观态度,最终控制读者的反应,获得理想的语言效果。而学生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总是追求情节的生动和有趣,对作品字里行间透露的微妙意味及深刻意蕴往往视而不见,而这些才是真正体现作者匠心和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因而,教师在小说的鉴赏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象征小说技巧的特点,使他们学会从新的角度准确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意义,领悟作品的题外之旨、弦外之音。
一.结合环境、事件和人物形象,阐释象征的意义。
在小说中,象征依附于环境、事件和人物形象,这就为它的意义阐释提供了可靠的参照系统和知识背景。“对于小说叙事中包蕴的某种隐喻性寓意或者象征意义的解读,仍然必须从对文本艺术表现层面所作的感同身受的细致解读开始,也是从这种感同身受的细致解读中实现的。”①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多处运用象征手法,要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就必须明确其大海、鲨鱼、老人的象征意义。
海明威并没有只是对大海作客观的描写,许多地方是通过老人圣地亚哥带有倾向性的默想、回忆、自言自语等形式叙述出来的。文章中描述了大海里海龟吃水母,鲨鱼吃海龟等弱肉强食现象。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是人类社会的剪影,暗示出只要出现本性同鲨鱼一样的统治者,哪里有他们,哪里就蒙受灾难。鲨鱼主要代表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掠夺成性,制造灾难,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界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的象征。主人公在84天没有钓到一条鱼的情况下,迫切希望能够钓到鱼,正好这个时候出现一条大马林鱼,满足了老人的愿望。尽管老人有坚强的意志,但没有强壮体质。相反,这条马林鱼年轻又强壮。经过三天的斗争,大马林鱼终于没有力气了,老人以胜利告终。大马林鱼象征着人类美好的理想与追求。老人对大马林鱼的追捕象征着他用坚强的意志去追求理想事物的实现。故事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生命英雄”的象征。他敢于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的生命的极限挑战并超越它,以生命换荣誉,换尊严,从前所未有的角度震撼人心的展示了人的生命价值。在与大海、马林鱼和鲨鱼的较量中,他以自信、勇敢、强悍的英雄形象奏响了一曲深沉低回的大提琴协奏曲。老人出海84天一无所获。在第85天又出海捕鱼,这次他真的遇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通过描述老人和大马林鱼以及鲨鱼之间三天三夜的斗争,海明威高度赞扬了人类的勇敢和在逆境中敢于克服各种困难、坚忍不拔、临危不惧的精神。当老人拖着疲惫的身躯进入梦乡时,他的脑海里仍然充满了雄风、力量和威严。准备与世界上的任何强者对峙。通过对圣地亚哥的叙述和描绘,海明威赞扬了这一没有屈服于失败的人类精神。
《老人与海》运用深刻的象征手法,涵盖了整部作品丰富的思想主题,赋予老人、大海、马林鱼、鲨鱼等丰富的象征和寓意。象征手法的运用为这部小说增添了一道亮丽的光环,明确海明威将富有生命的形象同朦胧的寓意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可以加深读者对文本的理解。
二.注意象征的反复性
作者正是通过反复强调来使形象转化为包蕴着自己的情感态度的象征,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沃伦认为象征“具有重复与持续的意义。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成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神话)系统的一部分”。②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的第十三至十五节,多次出现了“虎耳草”这一形象。解读时教师应该印到学生细细品味“虎耳草”的指向:小说中,“虎耳草”外公给翠翠讲述父母的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翠翠却联想到了自己的感情,“虎耳草”在文中第一次出现。她梦见自己在山崖上采摘虎耳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这翠翠以前心里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第二次出现是紧接上文,翠翠第二天给祖父讲昨晚上所梦的事情,翠翠梦中听见傩送的歌声,“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梦得真有趣”。没有听外公讲父母的唱歌的故事,翠翠心里的爱情是不会清晰和坚定起来的。听了父母的故事,翠翠真正明白爱情是什么,所以她梦见自己“得到了虎耳草”。但翠翠不知傩送是否也如自己爱着对方一样爱着自己,因此她梦见摘了虎耳草,却“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去”,内心是忐忑不安的。第三次是小说的最后,全文的十五节的末尾,翠翠听外公唱歌,是傩送昨晚唱的情歌,她知道了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虽然她没说交给谁,但我们已经很明白翠翠的心意了,这时她已经知道把虎耳草交给谁了。由此可见,虎耳草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它实际上成了翠翠日思夜梦的寄情物。翠翠爱傩送,但又羞于出口,因此,虎耳草便多次出现在翠翠的梦中,而每出现一次,翠翠的情感便产生一次波动。可以说,虎耳草是翠翠纯真爱情的象征。
三.注意在小说中特殊的、重要的位置的象征性的描写(小说题目、开头、情节高潮、结尾)。
作者往往把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或对它的描写,安排在小说中特殊的重要的位置,来突出其象征作用。
第一、题目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小说的名字往往包含着最重要的信息,并以最凝练的形式把这些信息传达给读者,引导读者准确理解作品、正确评价人物。因而,小说作者常常利用它来强化作品的象征性。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标题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象征性的标题自然而然引出师生对文中反复出现的“家竹桃”的探索。小说开头写道: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endprint
小说中间写道:“爸爸是多么喜欢花。……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那时太阳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着凉爽的风,爸爸摘下一朵茉莉花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小说的末尾写道:“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看着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
这样一来,作品一线串珠,浑然一体,充满情味,严谨周密。同时借花的柔性来调和爸爸性格中的刚性,使爸爸的严厉和慈爱和谐发展。花的败落,暗示父亲已不在人间。
又如《红楼梦》、《红与黑》、《药》、《边城》、《城堡》等,都属于通过题目强化作品象征意味的类型。
第二、开头
作者把象征性描写安排在开头,既可以为小说确立一个基调,又可以为读者理解小说提供必要的暗示。
老舍的短篇小说《月牙儿》在开头就直接引出文本的核心意象:“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多少次了,我看见跟现在这个月牙儿一样的月牙儿;多少次了,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种种不同的景物。当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记忆中的碧云上斜挂着。它唤醒了我的记忆,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在这里,“月牙儿”既是唤起女主人公记忆的契机,是她所经历的各种人生情境和感情状态的外化同时又是她命运的一种象征。这种象征为小说在总体上烘托出一种与人物的生存境遇相对应的情调、氛围。
第三、高潮
小说的高潮是指冲突达到了顶点,人物关系、故事发展最为紧张的时刻。因而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把象征安排在这个阶段,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
例如,在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中的高潮部分: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③
在这一部分写了“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风也是黑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等暴风雨欲来的可怕的自然现象。这象征了杜小康“被抛”之后的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但是苦难使杜小康的内心做逐渐强大,他的的内心世界已经能够坦然地接受这个一切皆黑、恶劣的现实世界,磨练成波澜不惊的承受能力。他勇敢地迎接暴风雨,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生活的“磨难”。而“月亮”“天空”“芦苇根”等明亮又忧伤的意象又让少年确定自己已经长大并坚强,完成了少年成人的仪式。
在解读这部分时,把握其中带有象征性的河水、芦苇、风雨、雷声、月亮、天空等意象,有助于领会文章挫折促使人成熟的主题。
第四、结尾
作者将小说的结尾象征化,可以更有效地表现自己的爱憎情感和对人物的思想评价。
在《年轻人古德曼·布朗》的结尾,霍桑设下了一个悬念:他让好小伙子布朗在魔鬼的受洗仪式就要实施的关口突然惊醒过来,好像从一场噩梦中猛醒过来,原本嚣张的魔鬼突然消失,森林归于平静,所有的人们都退去不见。那么布朗方才经历的一切真的就是一个梦吗?霍桑在小说里并没有明白地告诉读者,留下了一个象征性的寓意,这与霍桑的思想倾向于宗教信仰有关。他一方面认为人类有向恶的本性,一方面又力求通过道德的力量得到精神上的救赎,从而获得新生。于是霍桑不甘心于让好小伙子布朗真正落入魔鬼之手,所以在小说的结尾安排了一个悬而未决的结尾,让道德的力量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唤醒了沉迷在邪恶中的人。这也说明了霍桑的宗教观点:“内在世界一旦净化,外在世界游荡着的许多罪恶都会自行消失。”④同时也说明了,人类的内心虽然存在着恶念,也同时存在着向善的力量,如果一个人能坚守内心的高尚情感的话,再可怕的魔鬼也会自动退却。
注 释
①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页,]
②R.韦勒克、A.沃伦:《文学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③曹文轩:《草房子》[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版。
④霍桑:《霍桑短篇小说》[M],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介绍:杜刚,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从事写作和古典文学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