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生
摘 要: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意义重大,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训练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鼓励质疑问难、认真探索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应用题 创新 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应用题占很大的比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难点。在小学数学课堂应用题教学中,既要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
一、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传统“填鸭”式教学课堂模式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实现教师教和学生主动学相结合,师生共讨论,自由辩论,在辩论中发现“真理”。这样学生不但学会,而且知道怎么去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应掌握一定的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首先,审清题意。教师要教会学生读题,读题时要慢一些,边读边想边理解,培养学生默读题目的习惯,提高学生读懂题目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为分析数量关系做好准备。
其次,分析数量。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同,可分两种方法:一是综合法,由条件推向问题,即由因寻果;二是分析法,由问题推向条件,即由果索因。
再次,列式计算。在明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混合运算法则,判断出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列成算式。列式实际上就是运用数学符号把解题思路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教师应注意抓好理解题意、分析思路和指导解题方法的基本训练,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分析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启发学生“一题多解”。此外,教师还可根据训练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创设能不同层次反映出学生数学能力的问题情景,从学生使用的解题策略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熟练解题技巧,丰富解题经验,优化解题过程。
最后,验算作答。验算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方法是根据题意,对算式的意义和计算过程进行全面复查;另一种方法是看计算出来的结果,是否与原来的数量相符。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体现出一个大的教学策略就是:“收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并检验”,通俗地讲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这样才能达到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中,有一道练习题:“12人4天共加工2400个零件,平均每人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
围绕此练习题,课堂展开激烈讨论,学生通过分析题目后得出三种解题方法:有同学说“先求1人4天加工多少个零件,再求平均每人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列式为2400÷12÷4;有同学说“先求12人1天加工多少个零件,再求平均每人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列式是2400÷4÷12;而有同学却说“可先求由1人共需多少天,再求平均每人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列式是2400÷(4×12)。
最终探讨得出:大家一致认为三种思路都正确,最后一种思路具有创新意识,及时给予表扬。这样,通过多种解题方法的对比分析,不但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正确引导学生解答应用题,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此期间,学生通过对应用题的分析,把数量关系和具体内容分离开来,再根据数量关系来确定解答步骤和方法。因此,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把握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寻求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训练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学生解答时,先要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再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揭示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般可以从问题出发,寻求所需要的已知条件,把复合应用题分成若干相互联系的简单应用题,然后根据逻辑关系确定解题步骤,列出算式,求出结果;也可以从已知条件推向问题,逐步把有关条件和问题结合在一起,直到求出最后的得数。
引导学生经常进行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训练,既能使其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又能使其在自由畅想中创新,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认真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应用题是滋生创新能力的肥沃土壤,只要精耕细作,认真探索就能取得丰硕成果。
如以“一题多说”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首先要找出单位“1”的量。因此,在训练学生找单位“1”的量时,不能就题论题,只找单位“1”。教师要利用这种题型培养学生“一题多说”,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引导他们将这个已知条件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叙述。如:“已修了这段路的23”,找出这段路的长度是单位“1”的量后,引导学生用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用不同的方式对这句话叙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推动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好奇、好问等特点出发,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打破常规,从新的角度以及事物的内在联系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练习“某流水线共有职工480人,男工人数的五分之一比女工人数的四分之一多6人,这个厂有男、女工各多少人?(用算术方法解答)”时,有学生提出:“这里应把男、女工人数都看作单位‘1,能否演变为一个单位‘1来解呢?”这个问题提得好,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后得到:
由此可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是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的内部动因,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经常性地进行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训练,既能使学生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又能使学生在自由畅想中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