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昆伦,冯维波
(1.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1331;2.西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拉萨 850003)
远郊型传统民居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以石泉苗寨为例
傅昆伦1,2,冯维波1**
(1.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1331;2.西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拉萨 850003)
远郊型传统民居地区的旅游发展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如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结构优美的民居建筑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等,但由于交通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等一系列现实原因,导致其在旅游市场的知名度低,客源较少;为了促进远郊型传统民居的旅游产业,以石泉苗寨为例,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其资源、机遇、不足与外部环境挑战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保护与开发的具体措施。
传统民居;旅游开发;远郊型;发展策略;SWOT分析
民居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发展模式,能给当地居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推动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对于一些地处偏远的山地传统民居地区来说,意义极其重大。与都市近郊相比较而言,远郊型民居旅游的开展受到了社会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较差、地域较远和交通不便的限制,导致客源有限,经济收入不高。远郊型传统民居地区如何利用自身优势,避开地域和交通等弱势,采取适当策略来发展旅游产业,是值得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相关研究对于偏远民居地区的经济产业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旅游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利用传统民居的建筑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开展的民居旅游,在国内较早的时间就有研究者对其予以了关注。近十几年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民居的旅游价值、旅游开发与传统民居保护的相互关系、民居旅游的开发模式等方面给出了较为详尽的研究成果。
1.1 传统民居的旅游资源价值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传统,具有特点的并世代相传的;民居,民用住房。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光辉灿烂的文明,体现在民居上并传承至今的建造技艺、制度文化、哲学意识等太多的内容都值得今天的人们去研究和学习。我国还是一个地域广袤的国度,不同地域有着截然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民用住房在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对各自地域的选择和适应,如吊脚楼对山地地形的适应、木制穿斗架梁结构对地方建材的适应等,它们均带给人独特的审美享受,让人感叹人民群众无穷的生存智慧。传统民居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美学价值,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1,2],已完全融入到原住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成为了活态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也体现了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今天全国各地兴起的古镇、古村落旅游开发,都是建立在传统民居这样的一个物质载体之上,显而易见,传统民居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1.2 旅游与传统民居的关系
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以及所承载的百姓日常生活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旅游业的开展起着载体的作用。旅游业的开展对传统民居则是一个矛盾的影响,一方面,游客的大量涌入可以为当地带来经济收入与工作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当地宁静的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等问题。相比较而言,更多的是正面的影响,有研究者对重庆的研究表明,旅游业的发展让当地居民自觉地约束日常行为举止,提高了文化素养与道德意识[3];同时,通过旅游开发,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引入更多的资金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与修缮、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挖掘,可以增强当地居民自觉的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3]。只要利用得当,民居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对于地域偏僻的传统民居地区来说,充分结合自然生态环境与农业耕作文化,采用生态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文化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4],增加当地百姓收入,发展当地社会经济,其意义则非常重大。
1.3 开发模式的发展演变
对于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利用,最初是一种简单的、仅对建筑物本身的利用,通过向游客收取门票,旅客对建筑物作观光旅游,今天的一些景点还沿用了这样的方式。为吸引旅游者,以传统民居为核心景观,多结合了当地历史文化以及民俗风情的图片、文字和实物的展示,游客是一种参观、学习教育的旅游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除旅游的教育功能之外,人们还渴望能够得到身心放松与度假休闲,于是新的发展模式便应运而生。结合餐饮、住宿、购物的休闲、娱乐的休闲度假旅游的模式,首先在临近城市的近郊地区发展开来,这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乡村旅游模式。传统民居旅游也不可避免的从最初的教育功能向休闲度假、娱乐购物方面发展。今天,多数传统民居仅仅是作为旅游资源的一个部分而融入整个旅游服务当中,有学者认为,民居旅游只是乡村旅游的一个模式或者一个方面,是以民居为中心展开的包含了吃住游等休闲娱乐活动的一种旅游休闲业[5]。
2.1 研究对象简介
所研究的石泉苗寨位于渝东南地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苍岭镇大河口村,又名火烧溪。从宏观区位来看,酉阳县位于重庆东南,距主城300多km;渝东南地区北连湖北,南接贵州,东临湖南,处在几省交界处,地域较为偏远;但穿越本区的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和国道319线为地区的对外交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整个村寨多为石姓苗族村民,从第一代石姓先祖由江西迁居此地以来,约有五百年的历史。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落的传统民居保存完好,于2012年被列为国家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目前石泉苗寨还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特色景观旅游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示范,并有县级文物保护1处,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较为独特。目前全村户籍人口共420人,常住356人,依赖寨子周围的山地梯田,当地村民世代以传统的种植业为生。山区土地资源有限,无其它经济来源,人均年收入在2012年仅4 680元,经济不发达,属于较贫穷的山地传统民居地区。
2.2 SWOT分析
为对石泉苗寨的旅游开发有一个全面的分析评估,以寻找最佳的发展策略,现采用常见的SWOT分析方法,通过内部条件的优势与劣势,外部发展环境的机会和挑战4个因素的两两交叉分析(表1),来寻求有效的发展策略。
表1 SWOT矩阵构建
2.2.1 优 势
(1)优美宁静的乡村景观与自然山水环境。在进寨子之前,公路沿着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前行。阿蓬江水面开阔,水色清澈,两岸青山与灰白色的石灰岩峭壁相间分布,自然山水如画一般。整个村寨是一处典型的乡村农耕景观,环绕村寨的几面山坡上,广布着茂密的森林植被,在丛林的下缘分布着层层山区梯田。
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乡村绿色景观显著。整个村落被茂密的植被所覆盖,游客刚至村口,就是自山上流下的泉水与高大的朴子树,给人以古树、流水、人家的传统村落感受。村落内部及两侧山体,有银杏、枫香等、楠木等十多个品种的上千株大树。部分古树高大挺拔,目测至少在上百年树龄以上,要两三人才能够合围,代表了这里稳定的人居环境。两侧山体流下的八股山泉,自山坡向下穿寨而过,至寨前汇成一条小溪,流向不远处的阿蓬江,潺潺的流水,为村落的居住环境增色不少。
(2)规模宏大的民居建筑。规模宏大的民居建筑是此寨的一个建筑特色,本地的建筑全部采用木制的穿斗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清一色以小青瓦铺陈,穿斗式梁架,分五柱、七柱、九柱的不同格局;厢房侧布于正房两边,与主房形成L形,凹形的组合,为适应山地地形,多为吊脚楼;有的房屋还具有宽大的走廊,当地百姓称之为“走马转角楼”和颇具民族特色的木雕装饰。民居建筑规模巨大,据统计,类似的木结构传统民居有70多栋,面积有20 000多m3[6]。外观风貌统一,极少有新式建筑,整体保存较为完好。据考证,这是重庆市目前发现的保存完好的最大规模的苗寨建筑群,比之前《中国博物馆志》所载“中国最大的原生态苗寨”贵州郎德苗寨还大。
村内道路系统在1974年建成,并于2011年进行了全面的整修。路宽1.5 m左右,体现了适宜的步行尺度,全部采用本地石材铺设,通达每家每户。四通八达的石板路,有时高低错落,有时蜿蜒曲折,与民居的整体风貌形成了完美的融合。
(3)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石泉苗寨村落内全为苗族,有着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据2012年6月当地政府部门的民居村落调查显示,现拥有固定传承人的上刀山、南溪号子、酉阳古歌、哭嫁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们为民间传统的歌舞表演或习俗,已具有上百年时间的传承历史。上述独特的民俗风情反映了当地居民长期生活以来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给人以独特的心理体验。如哭嫁,是姑娘即将出嫁时,由于要离开娘家到夫家生活开始新的生活历程,而通过哭来表达内心复杂情感的一种民间习俗。在哭的过程当中,既有对父母亲人的感恩和眷恋,也有对前程未知的一种隐忧,相信游客体验时也会激起一种对亲情、对人生的感叹。
2.2.2 劣 势
(1)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距离酉阳县城约60 km,自驾游客可经渝湘高速黑水互通或者是桃花源互通下道,沿国道319线然后向西约30 km,从镇上到村里面尚有10多km道路未硬化,雨天行车有些不便;自助游客可在黔江或酉阳县城乘车至苍岭镇,再转车前往,由于无固定的公交线路,游客的通达性受影响。
(2)社会经济文化落后,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体现在:当地居民的语言、生活与城镇居民有较大差距,对于从事旅游服务无任何的经验与技能,劳动素质不高;青壮年人口多外出务工,家中多为老人和小孩,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较为缺乏;民居基础设施中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缺乏;旅游接待设施,如停车场、家庭旅馆等游客食宿设施基本没有,且民居内部无现代化的网络与通信设施,设施皆有待进一步完善。
(3)自2010年发现石泉苗寨以来,人民日报海外版、武陵都市报、重庆日报农村版、新华网重庆频道及众多网络媒体都有相关的报道,也陆续有“驴友”慕名前来,但目前在旅行社及游客中的知名度整体偏低,缺乏市场认可与稳定的客源。
2.2.3 机 遇
(1)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客流市场巨大。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持续增加,国内旅游出行人数,人均旅游消费均有增加,自驾游、乡村游等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据国家旅游局2013-09-12公布的2012年度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国内旅游市场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全国国内旅游人数29.57亿人次,收入22 706.2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2.0%和17.6%。
(2)交通系统的逐步完善,自驾游出行人群增加。渝湘高速和国道319线是通过本区域的两条交通动脉,除影响本地县域及周边黔江等地外,经高速公路长途旅行的游客也可选择此地作短暂的休息与停留。
(3)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引导。自2010年发现石泉苗寨时,当地镇政府就表示,要尽快派人考察、规划、制订相应的发展措施;2012年成功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以来,当地政府将其纳入了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的统一管理之下,与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一起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建设;目前,已被列入“2014年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4)居民观念的现代化转变。在当地调研时深切地感受到当地居民的淳朴和热情,同时,也看到了村民的商业意识、服务意识的觉醒,他们对于旅游开发有着强烈的意愿,并在实际行动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协调土地修建接待设施,与厕所等配套设施;自发整治村落环境,拔除杂草;整治房前屋后的卫生条件,维修道路,装饰房屋等。
2.2.4 挑 战
(1)县域其它旅游资源的竞争。石泉苗寨所在的重庆酉阳县是渝东南的旅游大县,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如著名的5A级景区桃花源、历史文化古镇龚滩与龙潭、百里乌江画廊、重庆最美河湾山寨河湾村、大板营原始森林、南腰界红军街等。它们对石泉苗寨的旅游开发均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
(2)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破坏。当一个旅游地在游客大量涌入之后,使用过程中对民居建筑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还会相应的带来食品、饮料包装袋及其它日常用品废弃后形成的旅游垃圾,形成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与景区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3)民居设施的现代化改变。在村落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村民出于最大化经济利益的追求,盲目扩建房屋,有部分村民新建钢筋混凝土式的现代建筑,虽然外表装饰可以作成传统民居的风貌,但实质已经发生了改变;同时,游客虽然欣赏传统民居的外面风貌,但要求室内住宿与生活设施要现代化,室内的现代化改造不可避免,长此以往,传统民居将只剩余一个空架子,诸多的文化内涵将不复存在。
(4)发展的无序化与片面化。开发过程中,容易造成村民一哄而上的局面,带来发展的混乱和无序化;部分传统民居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不足,也片面化的创造条件搞旅游开发,将对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带来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2.5 发展策略
石泉苗寨的旅游产业发展,既有资源的优势与外部机遇,但同时又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开发过程中,应该作出苗寨独特的民俗风情特色,走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同时,旅游业的开展要广泛与传统农业生产相结合,以降低旅游业运营的风险,走一条产业协同共生的道路;充分发挥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的管理职能,走一条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具体发展策略:
(1)抓住机会谋发展。利用政府的支持,求得道路、外部基础设施的投资,品牌及推广,人员培训;利用村民的支持与热情,统一管理,作好村寨的保护工作,增强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民居保护,协调土地,流转土地建设相关的旅游设施,集中土地搞农业的规模化种养殖业,为旅游产业服务。
(2)凸显特色求可持续。民居建筑特色、苗寨人文特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旅游的物质载体,必须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民族文化特色要予以挖掘,突出苗族的民族特色与地方文化特色。
(3)改变不利因素求生存。交通与道路,民居内部的旅游接待设施,内部住宿条件的现代化改造,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改变产业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走低成本的发展道路。
3.1 生态景观环境的保护
古寨周围的山体、树林环境,是组成该传统民居聚落的重要因素,对于良好生态环境、景观环境、居住环境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旅游开发的物质资源之一,应该实行严格控制的保护措施。对于寨子周围山体的古树林,制订严格的保护措施,严禁砍伐与破坏;在普查登记的基础上,挂牌明示,既有利于游客的认知,更有利于保护。
3.2 民居风貌的保护
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风貌是石泉苗寨发展旅游业最大的亮点与物质基础,应对现有的传统民居建筑实施就地保护,充分维护村寨外观风貌统一。这样既可维护村民的日常生活轨迹,又可使旅游者直接进入并有机会融入古村镇原生态的文化氛围中,切实感受古村镇居民本有的生活风貌及原生态的文化行为,获得真实的文化体验。保护措施应从两大方面进行:一是村寨的管理方面。对于旧建筑的维修,要求按照一定的传统方式进行维修、加固,作到修旧如旧;寨中已有的砖瓦房等与传统民居风格不一致的新建筑,必须进行外观装修与整治,用木材进行外观包装,自动与村寨的传统风貌相协调;以后寨中新建房屋,须经村委统一批准,严格控制选址及外观风貌。二是大力挖掘传统建筑技艺,采用木材、生土等地方建筑材料,保持传统民居的自然生态特征。
3.3 当地居民原有生活基础的保护
当地居民的原有生活基础是旅游业得以持续开展的前提,它能够带给游客真正的农耕文化与乡村生活体验。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发达国家在指导乡村旅游发展时,都强调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保留乡村原真性,强调对乡村生活方式的保护,而不是单纯的商业化发展。
3.4 民俗文化的挖掘
对现有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刀山、南溪号子、酉阳古歌、哭嫁,在确立传承人的基础上,要求广纳传人,将其发扬光大;对具有表演性质的民间传统舞蹈与传统习俗,成立村寨的相关表演队,为游客展示。根据古寨居民的实际生活,挖掘发扬苗族的传统服饰、生活习俗、民间手工艺等文化产品,成立民俗博物馆供游客观赏,根据情况可结合民间手工艺进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歌舞文化为主要形式,开展以村寨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村寨遗存观光游[7]。
3.5 基础设施完善
交通条件影响着游客的通达性,对景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是整治外部道路交通,争取将外部的进入景区的公路,争取资金进行维修与硬化;其次是村落内部的路网规划建设,运用地方石材,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道路系统;建造村口的停车场及游客接待中心,承担商贸功能;进一步完善公厕、游客休闲的节点空间等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给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与活动空间;在完善村落供水、供电、垃圾处理设施的基础上有计划的营造家庭旅馆,提高接待能力。家庭旅馆的内部设施现代化建设,满足旅客的现实需求。
3.6 产业的协同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可与农业生产广泛结合起来,走产业协同发展的道路。一是旅游服务业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与生活资料,农业生产可以提供;二是,远郊型民居旅游不可脱离农耕文化的根本,游客到此要体验的就是原滋原味的乡村生活;三是,农业自给可以降低旅游业的发展成本,并与当下流行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结合起来,可为游客提供诸如土鸡、土鸭、粮食、蔬菜等土特产品,与旅游业的发展相得益彰。
3.7 管理、营销及与其它景区的组合式开发策略
对村民进行旅游服务相关内容的培训,规范旅游接待活动、提高服务品质;采取多种营销手段与开发方式,如与旅行社接洽,以延长旅游线的方式,把游客带到村庄;以特色餐饮、农耕体验为主的旅游产品的开发[8];还可充分结合附近的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旅游资源,进行联合开发。
通过山地传统民居地区利用地域优势资源,传统民居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农耕文化资源等进行旅游开展的可能性分析,结合石泉苗寨的实际情况,采用SWOT的分析方法,分析当地发展旅游业的优劣情况,找出其旅游发展对策,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措施。对经济落后的远郊型山地传统民居地区,如何结合旅游业与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实例,希望对类似传统民居地区的旅游开发有所借鉴与启发。
[1]刘家明,陶伟,郭英之.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以平遥古城为案例[J].地理研究,2000(9):264-270
[2]黄芳.浅议我国传统民居旅游资源[J].武陵学刊,1997(11):39-41
[3]高春利.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效应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40-45
[4]蒋慧,黄芳.传统民居进行旅游开发的理性思考[J].经济地理,2007(3):347-349
[5]曾瑜皙,杨晓霞.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战略路径选择[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1-97
[6]张军,李丰生.民居旅游的发展探析——以阳朔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27-30.
[7]黄大勇.论乡村旅游中的环境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5-58
[8]孙明泉.古村镇历史文化资源的再生营造与体验化开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5):60-65
[9]宁泽群.农业产业转型与乡村旅游发展[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
[10]郑健雄,郭焕成,杨德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11]王利强.保护开发古村落.历史资源变财富[N].绍兴日报,2011-4-17
Research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uter Suburb Traditional Dwelling——Taking Shiquan Miao Village as an Example
FU Kun-lun1,2,Feng Wei-bo1
(1.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2.Tibet Lhasa normal college,Tibet Lhasa 850003)
There are lots of advantag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of outskirts residential area such as good natural ecology environment,beautiful designed dwellings and colorful folk culture,but poor traffic conditions,undeveloped infrastructure and other realistic reason results in low reputation in tourism industry and less tourists.In order to improve outskirts residential area tourism,taking Shiquan Miao village as an example,making use of SWOT analysis method,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resources,opportunities,disadvantage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l challenge,etc.and proposes some concrete measures for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dwellings;tourism development;outskirts;development strategy;SWOT analysis
F593
A
1672-058X(2015)03-0088-06
10.16055/j.issn.1672-058X.2015.0003.019
2014-09-24;
2014-10-10.
国家十二五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2013BAJ11B04).
傅昆伦(1974-),男,重庆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人文地理,城乡规划与旅游开发研究.
**通讯作者:冯维波(1966-),男,四川南充人,教授,博士,从事人居环境、传统民居、城乡规划研究.Email:11055344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