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夕来
分级诊疗不落地难抑大医院扩张冲动
文/邱夕来
邱夕来江苏省人民医院公费医保新农合办公室副主任
医疗本已复杂,医疗与医保结合,复杂程度倍增。谈及此话题,作为“纠结”于医、保、患当中的医院医保人,有种直观的感觉:绝非简单可以用“是”与“否”轻松回答。
首先,要认可“存在即合理”的命题。其一,规模扩张和收人增多更多体现在区域的部分大医院,正由于这些快速发展的大医院,使得较短时间内国内的医疗水准接近或同步世界医疗先进水平,庞大的病源量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专家型能手,国内诊疗花费远低于国外却享受了同质诊治,国外的亲戚以及出境的国人都很感慨:在国内找一流专家诊治尽管难,但是有可能!在国外未必如愿!其二,部分大医院垄断地位是由多因素叠加形成的,“理念+能人”对资源的虹吸效应是规律,我们无法苛责这些优势明显的医院,公平环境下衰落的医院也比比皆是;改革开放前“低水平广覆盖”三级医疗网,架不住经济列车的快速运行;政府投入占比下降,医院想发展自身找出路是历史阶段的必然;医保逐步全覆盖,激发就医需求助推了医院规模和收入不断上台阶。现在“保基本广覆盖”远非当初“低水平广覆盖”可比,国人的人均寿命也远非当初敢想象的。
其次,要认可“存在的未必就是最好的”观点。直面巨无霸医院带来的多种奇观:人多、车多、病多。门诊拥挤不堪,就医无序;车子开不进医院,甚至行走在医院周边的马路都很难,看病难从停车难开始;各种各样的病让医生忙得连轴转,医院不堪重负又颇无奈。医疗资源越聚集,病员就越集聚,带来最大的不利当数就医舒适感缺失,加之交通压力,患者附加成本增加。本可在一、二级医院诊治的患者也蜂拥至大医院,医保“保基本”大有被“保需求”甚至“诱导医疗”替代的倾向,增添了资金出险的风险,不可小视。
不容否认,大医院无论从医疗技术还是专家团队都是社区基层医院无法比拟的,这种掐尖心理必然造成就医的群聚效应,大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医院门可罗雀,医疗资源浪费严重。这是一道绕不开又不得不绕的大坎,这么多年来用的办法、招数不可谓不多,要么于事无补,要么改观不大。经济步入平衡发展期,新常态需要新思维,“院府合作”或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即大医院与县市、区政府主管部门、乡镇或社区政府主管部门自愿合作,筑成真正的一、二、三层级就医体系,体现对等制衡有力,合作有效持久。而不是简单地任由大小医院自由拉手,要么小医院成大医院的门诊部,要么合作流产尴尬不已。这样,既保证群众家门口得到优质医疗,个别病人上转及时有效,也可利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改善区域卫生人才结构,带动卫生人才队伍水平的提升。在这方面,苏州吴江盛泽医院、南京栖霞区医院、宿迁市人民医院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合作模式或可借鉴。总之,没有合作办医,没有分级诊疗,将难抑大医院扩张的冲动,看病难、看病贵也将永远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