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至今的艺术——拼布

2015-05-25 07:49
流行色 2014年11期

传承至今的艺术——拼布王俐人

摘要:

拼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手工艺,以其独特的形式表现出人们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本文通过对拼布的起源、发展的探究,论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独特拼布形式,及国内外拼布文化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试分析拼布艺术传承至今的原因及现代拼布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拼布艺术;起源与发展;百纳;

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拼布,在现今的都市生活中已经成为时尚艺术和传统文化的代名词。拼布,从最初的意义上讲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产生的必需品,就是把零碎的布料一块一块的拼在一起,制成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是民间一种古老而最为实用的手工艺。

一、中国的拼布艺术

中国是纺织发源地之一,古老的东方丝绸曾经是人类文明的代表,拼布在漫长而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是以民间手工——“女红”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着,世代通过母亲传授给女儿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形成劳动人民不可缺少的的生活方式之一,社会普及性较高。

随着拼布的流行,许多人认为拼布艺术发源于欧美,其实中国拼布的历史更悠久,只不过是欧美国家近现代个性文化的流行由于其经济基础起步早而优于中国,欧美的拼布深入生活的文化传统及当代的创新应用一直走在前列。拼布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和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间手工。在埃及,最早的拼布例证,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埃及法老雕像中身上穿的各种式样的拼布衣服。在中国,出土于新疆且末县扎滚鲁克一号墓地的春秋战国套头裙衣,距今已经两干多年;新疆博物馆馆藏的楼兰女尸脸上覆盖的如意纹遮脸拼布,也能证明拼布早在我国唐朝时期就已盛行。

1.中国的传统拼布文化

(l)源于佛教文化的流行“百衲”

中国民间习惯地将拼布称为“百衲”。“百”,指布片的多、色的丰富、题材的广泛等;“衲”有用密针缝缀、精致的意思。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也就是“袈裟”,其制法是将布先割截成片,而后缝缀,以标示田相为法,称为割截衣,也称作慈悲服、无上衣、离尘服、解脱服等,是防止法衣再被用于其他用途,使佛教“弟子等能对衣物舍弃欲心,并去除盗人夺取之念”。从僧衣到僧帽、褡裢,唐卡众多佛事用品都是用“百衲”的形式来表现的。到过西藏的人会发现,在寺庙中保存着众多的元明清时期的、依然鲜艳的丝绸拼布纺织品。保存下来的“百衲绸片”多以三角形或方形布片缝缀起来,具有和谐、规则的配色,色块常“按斜列排”并且用色打破形上的完全对称。现在拼布中一些方块图谱似乎来源于这种古老拼布形式。“百衲绸片”在民间的传承中不断融入其它的传统手工技艺,如刺绣、堆绫和贴绢工艺等,唐朝盛行运用绫、丝等不同材质通过堆、叠,技法组成不同题材的装饰纹样,层层叠接,凹凸有致,层次感强。清明时期甚至还出现了用织造的方式模仿百衲的拼接效果。水田衣在明朝就成为了当时较流行的一种“时装”,深受欢迎。

(2)传承至今的民俗——儿童“百衲”

在早期农业社会,物资缺乏,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小孩尤其是幼婴儿时期夭折的可能性极大。所以民间小孩出生后,会向亲戚邻居索要一些小块布或旧衣服,然后将这些零碎布头缝缀成小孩的衣服或被子,称为“百衲衣”和“百衲被”(图1.1-1.3)。取百家保护、护佑平安之意。有时候百纳的东西也有例外,在明清时期还出现了用织造方式模仿百纳的拼接效果,如(图1.4)这件明代的艾虎五毒纹回回锦童衣料,将虎与五毒物以同等大小地布置在水田纹上.水田纹模仿当时流行的水田衣的风格,由不同三角色块组成图案人们认为,小孩子穿百家衣,好长大,而艾虎五毒更是避邪的象征,也有利于健康。

百纳驱灾祈福、辟邪祛毒、吉祥美好的内涵在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拼布式样的儿童衣物、儿童饰品及儿童玩具等在中国民间比比皆是,在国内外博物馆都能见到许多中国古代的拼布作品(图1.5)。

(3)利用拼布艺术装饰整体面料

我国传统服装主要是采用手工制作,手工纺纱、织布、染布、刺绣,人们为了丰富面料的颜色及图案,通常采用刺绣、蜡染和饰缀银饰等方法来改变单调的手染面料,同时,还通过拼接缝制不同的面料来达到面料改造的目的。云南彝族姑娘的裙子用不同形状彩布拼贴,使得该绣片在色彩设计上极具表现力,绚烂的颜色搭配红缨缀饰包头,与三角形彩布拼贴上衣的搭配,产生了艳丽缤纷的效果。(图2.1-2.2)云南省大姚县的彝族女装采用多层色布拼接而成的百褶裙,色彩非常艳丽,彝族崇拜虎,此套服装上的图纹,传说就是模仿虎纹而制。(图2.3)

(4)利用拼布艺术塑造整套服装的层次感

昌都地区的藏族服饰具有浓郁的康巴服饰的特点,即厚重、华贵等,但相比在色彩上更趋于较重的素色调,大多采用蓝、黑色或灰色的氆氇等制作(图3.1)。氆氇是藏族人民手工制作而成的优质毛纺织品,细密平整,质软光滑,一般用于褐衫的镶边或作藏靴的靴腰,配以色调鲜艳的金银织锦在领袖部位加以装饰,利用不同材质的面料进行拼接,则大大改善了整套服装的效果。永德县彝族女子服饰,十分重视袖口的装饰,通常都会在袖口拼上十几层的布,不仅突出了服饰的层次感也展示其家中的富裕程度。(图3.2)明清时期最常用到的在衣领、袖子边上用各种不同颜色、图案的布料镶滚花边,从三镶到五滚,五镶到五滚甚至发展到“十八镶滚”,这种镶拼的手法极为常见(图3.3)。

(5)利用拼布艺术制作服装图案

除了可以利用拼布的方法改造整体面料之外,还可以用不同颜色及形状的布块组合成具体的局部图案。如云南省文山地区壮族女上衣,在其背部及胸前用各色彩布拼接成四方形图案,其纹饰独特,这与该民族的历史及传统道德有关(图4.1-4.2)。还有白族女子的用来背孩子的背扇,拼绣出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来祝福自己的孩子(图4.3-4.4)。

从水田衣、百衲衣、到“十八镶滚”以及各民族各地区的拼布艺术,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生活的便利和视觉上的享受,更能让我们细细品味其中更深层次的寓意;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拼布是中国丰富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星星,值得我们大家用心去体会。

二、外国的拼布艺术

拼布在国外的起源和中国传统拼布的起源十分相似,在中世纪初的欧洲,也是由于物资的缺乏,人们则物尽其用,把零碎的布料和旧衣物等重新组合拼缝出床单和被子等生活用品。通过移民,拼布被带到世界各地,在当地人的手中融入其各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多彩纷呈的拼布艺术。

1、拼布在美国

拼布在英语中常用“Quilting”来表示,意思是指在两块布料的中间填充一些棉花或是羽毛后缝合,再在表面缝上一些装饰线,让图案呈现出浮雕效果的表现手法。另外,在布料上压线更是为了防寒而发展出来的。在12世纪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士兵为了防止盔甲滑动,会在盔甲里面穿上有压线迹的合体上衣,于是这种压线制品被带回了欧洲各国,成为一种流行被广泛使用。

19世纪是美国拼布发展的鼎盛时期,因为受到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拼布已不再只是装饰品,而是美国社会新社群的形成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美国社会的工业革命和领土扩大,在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的同时,收到了“南农北工”这种因地域产业的不同而造成的南北对立,以及针对“黑奴”人权的争议等种种的问题,最后引发了南北战争。在媒体传播业还不发达的时期,拼布图形所代表的“信息”在当时的社会里,则被运用成一种具有广大影响力的宣传手段,这种“拼图信息”直接影响了美国社会的发展。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至今保存着1776年建国时的拼布国旗,蓝棉布为底,代表13州的星星用贴缝的手法,以红色、白色的布条相间配置而成。拼布艺术竞赛于1930年在美国第一次举办;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有一个过着传统生活的村子叫Amish。Amish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拼布种类,这是由于当地的基督教新教派的规定十分严格,拒绝一切现代化,村民的生活非常朴实,也不穿华丽的衣服,而是以白色或深色系为主要搭配。于是人们运用大量的单纯的几何图形,结合物印花的单色布与简单的分割,加上精心的缝制,酝酿出对比强烈的Amish拼布风格。

在日常生活中拼布多用在床上用品,在18世纪初期,只有富人才用的上拼布类的用品。随着棉花价格的降低,到了19世纪后期大多数人才用上了拼布的床上用品。无论什么样的生活和环境的女人都制作拼布。她们的拼布不仅是为了方便生活,同时还会拿到展会上展出,作为一种生活乐趣和技术的展示。之后的拼布也作为艺术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图5.1-5.3)

2、拼布在日本

拼布在日本十分流行,是评价妇女基本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妇女持家和装饰家庭的一个手段。在日本还有专门的拼布商店提供各种款式的拼布服饰和艺术品。

1970年的大阪万国博览会上拼布第一次在日本被介绍,1976年,日本拼布艺术渐渐流行,后来,很多日本妇女把制作拼布作为爱好,发展到成为代替缝纫和编织的新手工艺。日本拼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走上产业化道路,形成教与学的认证体系,有系统的拼布课程与相关的培训方法和制度。并且在2014年日本东京,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日本东京国际拼布展(图6.1-6.4)。

日式拼布培训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教师级4个阶段。现在这套严谨的拼布认证制度已经推销到中国大陆,就是现在上海、深圳、武汉等大城市比较流行的,收费较高的拼布教室,成为都市族的休闲形式。目前,在中国更需要大众化的、平民化的拼布传承形式,如中小学的素质课程、社会拼布类团体的交流和高校的专业研究等(图6.4)。

三、中外拼布比较

拼布从最初的废物利用的一种手工技法发展成代表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如今这种民俗又发展成全球瞩目的时尚艺术的代表之一,其亲和的艺术特征与厚重的文化内涵兼具。首先,中外拼布的起源都有物资匮乏的社会背景,“拼”是人们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中追求美、表现美的形式。其次因为材料所限,在制作过程中,追求技艺的精湛,也就有了补、纳、缀、拼、贴、镶、堆、缝、绗等不同“拼”的技法的产生,还创造了平针法(A)、藏针法(B)、回针缝(C)、干鸟缝(D)、缩缝(E)、卷针形(F)等至今流行的典型手工针法。

从艺术角度来看,不同针法的装饰效果不同,需根据拼接时塑造形的点、线、面、色、质等元素的特性而选用针法,针迹是藏,是露,是疏还是密;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布片的大小等,需要拼布制作者具有一定的艺术涵养和造型能力。中外传统拼布的构形形式大多为几何形和自然形等,运用分解的形,这里分解的形就是各形各式的布片,按照形式美的法则重构或打散之后再重组,进而获得新的拼接秩序、肌理、色彩等艺术美的形。现代构成中的重复、渐变、节奏等艺术形式在传统拼布中早已经被世界各地的民间拼布人所运用。

中外拼布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域、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流派的拼布艺术,产生了精彩纷呈的拼布文化,其文化内涵的差异化,使拼布的艺术特征越来越有个性。这也是我们今天在传承拼布艺术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如中国吉祥传统百纳拼布;具有宗教神秘色彩的凯尔特拼布(图7.1);张扬、热烈的夏威夷拼布(图7.2);自然、热带民族风的摩拉(MOLA)拼布(图7.3);古老而精致的巴尔的摩拼布(BaltimoreAlbum Quilt)(图7.4);色调纯粹、简朴的阿米什拼布等等。

拼布的艺术特征是外在的,通过拼接的形、色、质等造型元素直接表现出来,而拼布的文化内涵是含蓄的,和拼布的装饰题材、功能、制作者的地域民俗等紧密联系着。如美式拼布以“生活化”叙事题材表现出感性的生活之美,逐渐成为美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传递的团结友好,敢于挑战、拼搏,恪守敬业、友爱互助的精神内涵,一直是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中国传统百纳拼布的工艺性、艺术性对现代拼布在构成形式、制作技法和色彩表现上都有启示,但令人更着迷的是其独特的寓意富贵、多子、如意、吉祥、祈福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现代拼布应用

拼布以其“拼”的乐趣、唯美的色彩组构、分解重构的现代艺术形式和现代先进的缝制工艺结合,形成新的艺术魅力。制作过程中,需要思考和动脑,及拥有娴熟的技巧,才能产生独特的创意:人们对拼布的喜爱,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自己亲手把碎片拼接,做成一件可玩可赏的拼布物品更感兴趣。虽然拼布物品制作完成后所呈现出的个性美是其独特的魅力之一,但似乎制作拼布的过程本身更像是进行一场游戏,其最丰厚的奖励就是创造美的乐趣。传统手工艺是妇女手工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今天拼布更多的代表一种时尚,是表现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时尚,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国内外的设计师也采用拼布的形式结合现代剪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服饰风格(图8.1-8.5).而且现在的拼布范围已经拓展到各个领域,应用范围也更广泛,它不仅仅是在服装中使用,还在家具装饰、汽车装饰、服饰配饰、室内装饰、产品包装等各个领域。拼布在现在代表着时尚和审美,已经不局限于拼“布”的单一材质,用旧衣物经过再设计,变成实用的毯子、小包、腰带、项链等等(图9.1-9.2)。还有利用皮革、塑料、等综合型材质制作或是绘画形式表现拼布艺术,让设计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成为大众喜爱的现代艺术品(图9.3)。

在2014年俄罗斯的冬奥会上,运动员的服饰及宣传展板都是俄罗斯传统服饰图案,“生机勃勃的覆盖层”展示了俄罗斯的多元化。基本套服由10个以上的图位组成。包括保暖上衣、工作服、polo衫、裤子、帽子、手套、鞋、背包和一系列配件(图9.4)。通过体育宣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传统技艺,让世界了解文化的魅力。

从拼布中能够感受到民间手工艺人对生活最纯朴、最直观的审美认识和情感表达。这种自然亲切、纯真而魔幻之美也是现代都市人所追寻的一种生活态度,所以拼布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传承至今。市场态的现代拼布艺术的产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不让这些手艺失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或是从事拼布艺术,以及台湾、上海等地举办的“世界拼布展”,都使这项传统的手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结语

传统拼布艺术文化被现代生活方式选择与改造,可以在时尚审美中起到点缀和突出的作用:可以是勤俭节约教育的一种形式,使得废旧物品得到再次利用:可以是开拓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可以是舒缓压力、情感寄托的一种休闲方式;可以是创业致富的一种契机,如很多旅游胜地会制作一些极具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

现代工业化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高雅的生活节奏让人们更希望追求历史回归和自然回归,对传统技艺的追忆,具有原始手工意味、纯朴而不失唯美风情的拼布类纺织品和艺术品会大受欢迎,合理开发中国传统拼布艺术这份资源,结合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通过这份技艺宣扬民族文化,丰富现代人的生活情趣,传承拼布艺术文化,提升大众的文化修养,让拼布文化得到持续传承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