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李 津
让优秀成为习惯
——访全国道德模范俞复玲
◎本刊记者 李 津
初见俞复玲,清爽的短发,慈眉善目,看上去跟普通的街坊邻居并无二致。然而,她一笑,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整个房间明亮了起来。
这位刚刚从北京载誉归来的“小巷总理”被授予了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这也是宁波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采访开始,俞复玲为北京的志愿者点了个赞。有了他们,这次赴京参加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授奖仪式的模范们没有因为人生地不熟而摸不着头脑。她希望,今后划船社区的志愿者的服务,也能像北京的志愿者一样分工有序,服务熟练。
“做事就要优秀,要让优秀成为习惯。”俞复玲爽朗地说。在划船社区工作的12年来,她也身体力行地践行了这句话。
划船社区是个老社区,有着40多年的房龄。社区“老了”,停车位成了难题。“上班族”下班最先考虑的是:今天我的车停在哪?
“40年前造房子,不可能规划出停车位,那个时候小汽车还很少,偶尔看见有些人还很稀奇,还要去拍照留念。”停车难着实让俞复玲苦恼。
路“变”不出来,房子也不可能拆掉。俞复玲就拿绿化带做文章。她建议把小区的绿化改造得窄一点,为停车腾空间。在小区不能做停车位的地方,加大绿化力度。
为此,去年年底她一连开了四次听证会。会上,居民都说她的建议不错。可是,真正有铲车开进小区,有居民出来反对了,个别居民话说得很难听,甚至威胁说:你敢动一下,我就睡地上。
“居民骂你几句说你几句,说明他们对你有要求,你一定要承受。不能承受,什么事都做不了。”俞复玲说。
摸清反对那几户家庭后,俞复玲晚上一户一户去做工作,最难的那户人家连续跑了三四天,最后居民终于同意。
如今,划船社区不仅没有减少绿化,还在“螺蛳壳”里多出了60个车位。最重要的是,路面开阔了,小区有了“生命通道”。
俞复玲在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授奖仪式会场。
“我们不去‘啃骨头’就不会挨骂,但是我们还是会去‘啃’。”俞复玲说,“如果连像停车这种最基本的问题也不能保证,我还能担当什么?”
停车位解决之后,俞复玲自我加压,马上开始安排倒车系统。接下去,俞复玲还计划打造生态小区,在生态文明上做文章……正是因为“啃骨头”的这股劲儿,划船这个基础设施差、特殊群体多的老社区,逐步被打造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全国样板。
谈到划船社区与其他小区的区别,俞复玲认为,区别在于划船小区的居民很优秀,有很高的热情参与社区的活动。
划船社区有3800余个家庭、上万名居民,其中26%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只有十余名社工。原先,社工服务时一直感到力不从心。
俞复玲到社区以后,注重培养“草根”的力量。“治理社区要人人参与,我要不断培养这种意识,你们(居民)才是当家作主的人。”俞复玲说。
划船社区有150多位患糖尿病的老人。以前,这些老人常说做人没乐趣:“以前没钱不能吃,现在有钱也不能吃。”有社工上前安慰,可是经常被老人们以“你没生病,你不懂我的痛苦”给打发走。
俞复玲知道以后,成立了一个“糖尿病俱乐部”的组织,糖尿病患者们聚在一起,大家反倒其乐融融。病友们互相介绍经验,你今天怎么锻炼,我今天怎么吃药,还聊出了感情。“没想到,生病生出了这么多的朋友。”
去年,社区老人应月秀告诉俞复玲,很想找人“淘淘老骨”。淘淘老骨,是宁波话,就是聊聊以前,谈谈现在的意思。
应月秀今年70多岁,原先工厂退休后,在划船社区工作,现在已经从社区“二次退休”。考虑到社区和应月秀一样的“银发”不少,俞复玲就成立了一个“银发大道吧”,把这批以前的社区骨干组织在一起聊聊天。
这一聊,还解决了很多家庭问题。夫妻吵架、和女儿闹别扭、省钱影响到健康……这些事,在“银发大道吧”的谈话中被疏导了。
如今,划船社区的26个社会组织活跃着2000多名志愿者,约四分之一的居民参与其中。居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私人订制”。去年这些组织开展志愿服务2.3万人次。给居民带来了全方位的服务,很多居民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服务,使小区成为了快乐的大家庭。
“我很感谢划船社区优秀的居民们,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感染了我,使我在工作中有热情去拼。”俞复玲说。
人物简历:
俞复玲,1956年11月出生,2003年开始从事社区工作。10多年来,在她的带领下,划船社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等54项省级以上荣誉,她本人也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多项荣誉,2012年又被推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以她名字命名的“365社区服务工作法”被中组部推广。
这次北京之行,俞复玲被来自全国的道德模范深深感染。
刘发燕,这名80后退伍军人在和家人坐船探亲途中,载着12人的渔船发生险情,船上的人全部落水。他第一时间救起6名乡亲,而他的妻子和儿女,却不幸遇难。
“他救人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家人,而是见人就救,这种大爱,太震撼了。”俞复玲说。相比较之下,自己作为一个社区书记,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这些都是一个党员的职责,只是履行了党旗下的承诺。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在发言中的一句话,更是让她产生了共鸣,记忆犹新。
“郭明义说,当一个人的一点付出、一点帮助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你有什么理由不去做?这句话说到了我的灵魂深处。这也是我的心里话。假如我能解决一家一户的事情,能帮一户人家迈过一个坎,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做?”俞复玲说。
何况,在俞复玲看来,坚持久了也就成了习惯。2003年,自己刚到划船社区工作,也是两眼一抹黑,靠着坚持才一路走了下来。
现在,她早就习惯了中午给自己带盒饭,一带就是近10年;习惯了每天看看报纸,为她创新社区管理服务寻找灵感;习惯了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晚上最后一个离开……
然而,雪片般的荣誉,没有让她习惯。“服务群众无止境,人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她说,“每一次荣誉的取得,实际上是多了几分担子。我是带着习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带着先进人物的故事、做法和经验,带着沉甸甸的厚望回到社区,我要更加勤勉地工作。”
“还是这句话,有事来找我。”俞复玲脱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