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2015-05-22 17:46梁海侠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材情境探究

梁海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事实上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的发展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学生的发展都是靠老师大量的机械训练得来的,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学生没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因此老师要用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考虑课内和课外的相互配合和互补,掌握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策略。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用教材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本点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提倡“用教材教”。“用教材教”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 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教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搬进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教授三年级第二学期“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充分考虑到圆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及学生对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的部署去呈现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而是在介绍了圆的半径和直径后,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拿出学具(一个直径为5厘米的圆纸片)进行操作,在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猜测、画、量、折、比较等方法来探究圆的奥秘,从而发现了: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圆的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圆是一个对称的图形等。而猜测、画、量、折、比较等方法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学生有能力发现圆中的新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以往的学习活动中,已经积累了广泛而丰富的背景知识和经验。进入学习活动时,这些背景知识和经验是新的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学生建构新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在组织教材时,应更好发挥和调动学生原来的知识和经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兴趣

在小组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程度的思维相互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同时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认识差异都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交锋中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总结一般规律,这个过程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并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兴趣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获取成功的先驱。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首先应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创设教学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合作的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

三、创设情境,培养合作精神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探究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自主参与的目标,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应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这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从而使问题蕴含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到新颖、困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的境界,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出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注入活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乐思方有思泉涌”就是这个道理。

四、珍惜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内在动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有好奇心的表现,教师要给予保护和爱护。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时,教材中是按照“分子相同”和“分母相同”两种情况来比较分数的大小,所以有的学生提出问题:“那么应该怎样比较分子或分母不同的分数呢?”这就是通分问题,需要到四年级才能学到,但是从学生渴望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于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临时改变教学计划,通过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初步解决,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使得教学过程变得富有创意。

五、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收获智慧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例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经过A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我以为这道问题比较简单,所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谁知道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画出的平行线与A点毫无关系,然后我将大家错误的答案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找错误,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他们画的直线都没有经过A点。”我继续追问:“那你能解释一下什么叫‘经过A点呢?”这位学生回答:“经过就是穿过、通过的意思,如果不穿过A点,就不是经过。”这位学生的回答让全班学生茅塞顿开,由此可见,让学生自己回答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其他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迸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只要我们能准确的把握新课程标准,强化目标意识,积极自觉的促进自己的观念转变,就一定能实现构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材情境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