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大伟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而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内容,其实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只能解决一个物体的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一、创新的实验情境引入知识概念
其实实验不一定要设计的复杂,要针对问题,只要能正确的说明问题就可以了。通常情况下简单的实验可以清楚的说明一个问题时就不要弄的复杂,我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探索中得到这个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取两辆完全相同的小车,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条形磁铁,把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并把条形磁铁放在上面。目的是两辆小车在磁力的作用下相对运动,从而说明力是物体和物体间相互作用。但是由于实验的可视性不是很强,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无法充分调动,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引入知识概念的目的。
其实要想使学生正确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用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就可以了。上课之前,让同学们鼓掌欢迎各位老师来听课,为了表示是真心欢迎,看谁掌鼓的最响。于是同学们会用力的鼓掌,然后上课时问大家鼓掌后的感受。同学们会说两只手都有点痛,而且用力鼓掌的同学会发现自己的手有些红。此时教师提问:同学们是不是已经体会到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深深的记住这个结论。
对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概念,大多数学生会认为两个物体之间要想产生力就必须相互接触,为了使学生远离误区,刚开始设计的那个实验就有了用武之地。这个实验恰好说明了两个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同样可以产生力的作用,而且这个实验具有简单性,贴近生活,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等优点。所以在教学中最好把两个实验结合起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二、创新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
物理课上少不了问题情景的创设。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仅可以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认真思考,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学生的个性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同时要注意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要攻克这一难点就要从问题情景入手。
首先提出问题: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什么马还能拉着车前进呢?
学生可能会这样回答:因为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马拉着车是匀速前进的。
不要立即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继续提出问题:如果马拉着车是加速前进的,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有的同学会这样解释:当马拉着车加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了。
此时教师应对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表达的学习态度提出表扬。然后再给予提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平衡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由前面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又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会产生加速度,即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接下来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务必让学生独立、正确的回答这一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句话大家都非常熟悉。然而要真正的追究其含义,相信很少有人能正确理解。实验不仅仅是认真的观察,亲自动手去操作,而且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
接着上面的问题和提示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亲自来做,同时让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实验是这样的:找班上体重最大的一名同学和体重最小的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进行一场拔河比赛,教师作为裁判,当然比赛的结果是体重大的同学取胜。
此时教师提问:为什么体重大的同学会获得胜利?
有一部分同学会认为:体重大的同学会获得胜利的原因是体重大的同学比体重小的同学的力气大。
此时教师继续提问:力气大就一定能获得胜利吗?然后重新进行比赛,但这次给体重大的同学穿上一双旱冰鞋。(鞋底下面装有小轮)这次比赛的结果发生了变化,体重小的同学获得了胜利。
此时教师继续让同学分析原因,有些同学会根据教师前面的提示得出结论:两根绳子上的拉力是相等的(因为是同一根绳子),第一次体重小的同学受地面的作用力较小,所以所受合力较大。而体重大的同学受地面的作用力较大,所以所受合力较小,这是第一次比赛结果的原因。第二次体重小的同学受地面的作用力较大,所以所受合力较小。而体重大的同学受地面的作用力较小,所以所受合力较大,这是第一次比赛结果的原因。这时教师请同学们思考这位同学分析的是否正确,同学们经过分析后会恍然大悟:原来一直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错误的看成了平衡力。
一个好的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正确的理解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物理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正确引导使学生把物理和社会结合起来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今天,正确的引导学生把物理和社会结合起来也变得尤为重要,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任重而道远。因为要想让学生真正的了解社会,还必须靠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注意结合社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感知社会的发展变化、感知社会的精深博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