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梦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表面上一些语文课上得轰轰烈烈,学生非常活跃,媒体课件也十分美观。但是当老师提出有深度的问题的时候,课堂就会显得异常冷静,学生往往无法思考。其实,这样的语文课堂非常,语文的阅读没有深度厚度,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层。阅读,不但要读出文本的意思,读懂文本表达的外显与内在,而且要读出自己的思考。如果进行有深度的阅读?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鼓励质疑,发展思维
古人为学重“思”,提倡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弄懂、消化所学到的知识,在“思”的基础上提出“疑”,通过质疑问难推动思维活动的深入。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质疑。
如《鸟的天堂》教学片段:
师:对于写榕树的部分,同学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生:课文说:“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为什么说“我”听见鸟扑翅的声音,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
师:他不明白的地方也许正是其他同学明白的。谁来给他解释一下?
生1:“我仿佛听见几只鸟儿扑翅的声音”不就是真的有鸟在扑翅,这是作者想象的。因为他听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所以就联想到这里有许多鸟。
生2:我还有一种解释,第一自然段写了他们已经吃过晚饭,天快黑了,鸟儿也休息了,所以作者看不见一只鸟。
生3:风吹来,把树叶吹动了,就有声音,所以作者误认为是鸟在扑翅。
生4:我补充一点,作者听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他渴望见到鸟,所以就感觉有鸟在扑翅膀。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同学们再用心地体会这“仿佛”,你能想象作者当时的感觉了吗?
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到底听见没有呢?巴金先生的“仿佛”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笔者抓住了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展开想象,让学生充分体会巴金当时的感受。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到了“仿佛”一词的精妙,也提高了思维能力。
二、引领思辨,深化思维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多设计具有启发性、可思考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和教学环节,激起学生探索钻研课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下三种“思辨性”的阅读,真正能为学生的思考与文本之间搭建桥梁,引领学生在思辨中深化思维。
1.“叩问心灵式”的阅读
第八册第四组课文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对和平渴望的课文。生活在和平社会中的学生离战争太远了,他们不了解战争的残酷,如果不能有效地震撼心灵,那么对课文的解读将只停留在表面,情感上的共鸣也无法达成。笔者在教学本组课文的第一课《夜莺的歌声》时,不满足于基于文本的“小夜莺”的人物形象感知。课文的语言生动有趣,学生能感受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但对于一个爱国小英雄形象的感知却将是苍白的。在解读课文中的“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后,再用图片、文字等资料向学生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深重的灾难,让学生了解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在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冲击后,再叩问学生的心灵:“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来自哪里?如果我们也遭遇战争,你是否也会做一只“小夜莺”?在思考中,学生也会叩问自己的心灵:我会如此勇敢吗?我愿意为了祖国而献身吗?与此同时,爱国小英雄的形象丰满高大了,再回头去读课文,“小夜莺”同敌人机智巧妙的对话就不再只是让学生觉得好玩了,学生们都能感受到“小夜莺”对敌人的恨,对祖国的爱了。让阅读触及学生的心灵,就能让学生找到推动自己的精神力量,让思考充实起来。
2.“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强调思考、评析的阅读法,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或相关画面时,要善于思考,勇于判断,大胆提出观点。成尚荣教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课堂是出错的地方》,里面谈到,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蝙蝠与雷达》一课的练习中有一道填空题: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雷达的天线相当于蝙蝠的_________,雷达的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相当于蝙蝠的_________。自然而然,大家都回答“雷达的荧光屏相当于蝙蝠的耳朵”。但是,有个学生就提出:雷达的荧光屏应该相当于蝙蝠的大脑,因为蝙蝠的耳朵只是负责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而对信息做出反应的应该是大脑。笔者一时也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课文中没有提到蝙蝠的大脑,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位学生说得有道理,于是,表扬了这位同学的问题意识,并允许大家保留自己的意见,通过课外找资料再做出判断。课后再仔细查阅资料,发现雷达是通过接收器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通过处理再传输到荧光屏上的,那么“蝙蝠的耳朵”才应该相当于“雷达的接收器”。但是教材上也未介绍雷达的“接收器”,所以教材的表述是不够明确的,这道填空是有问题的。这是一次成功的思辨,学生们从中体验到了思考的成就感。课堂上,教师要保护、引导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培养学生改变思维方式,从习惯性思维走向“批判性”思维。
3.“拓展性”阅读
以主题串联教材的方法是拓宽文本表现空间的一个有效尝试。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其教学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范例。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时,她将一篇拓展性的文本《雨果致巴特来德的信》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拓展性阅读,学生对圆明园的感受逐渐由“平面”趋于“立体”,由“单薄”趋于“丰满”,学生在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对文本的领悟力和思考力也在不断提高。这样的课堂给予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数量的累积,更是思维品质的提升。
总之,发展学生的思维,应该成为教育的基本使命。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留一个思考的时空,让学生们“读”“思”并举,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阅读引向深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