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燕 ,刘 佳 ,支 玲
(1.西南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4;2.华东交通大学 国际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国有林场在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12年底,全国国有林场总数已达4 855个,经营面积0.767×108hm2,占我国国土面积的8%,其中林业用地面积0.58×108hm2,森林面积0.45×108hm2,森林蓄积量2.391×109m3,分别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森林面积和森林总蓄积量的18.96%、23.02%和16.03%[1]。从资源基础及社会影响来看,国有林场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之一。国有林场是在一定的管理条件下,以森林资源为主要生产资料进行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管理条件评价非常重要。国有林场管理条件评价是其绩效评价的前提,也即是管理绩效的优劣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管理的条件。本研究以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管理条件为研究对象,构建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距离函数,对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管理条件进行定量的评价,最后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管理条件方面的研究散见于自然科学和企业管理文献中,从理论到实践运用还有一定的差距。郭立宏,王博琳,李昌明等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进行供应链管理,也即是供应链管理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需要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集成、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以及信息共享[2]。韩乃钧也分析了企业进行质量管理的外部与内部条件[3]。雷晓康,席恒,王茜等研究了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制度条件与管理条件[4]。何周蓉从柔性管理的内涵和特征出发,试图找到企业实施柔性管理的条件[5]。许丹和万莹仙,郑军等研究了民营企业绩效或业绩管理的条件[6-7]。万莹仙、郑军认为管理条件就是民营中小企实施业绩管理的保障措施。贾建平也探讨了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条件,如需要具有管理创新的精神、管理创新的主体、基础管理条件、管理创新氛围和管理创新目标[8]。逄立左认为,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一项经济活动,而是一种“把各项资源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中塑造成为恰当的组成物”的活动。由于“管理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中的一个过程”,因此,经济管理方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即会有不同的经济管理方式[9]。对于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管理同样适用,国有林场面临的不同的管理条件其管理方式、管理创新方式以及管理绩效都是不一样的。周训芳,张莎等认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背景下进行的[10],因此,制度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条件之一。薛达元,郑允文构建了一套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评价指标就把管理条件作为重要的内容放在其中,并对管理条件赋予了30%的评价比重。其管理条件下面包含3个指标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基础设施、经费状况。他们还进一步对各指标进行了赋值,最后根据整体得分的高低评价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11]。这些研究为我们评价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的条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森林资源管理是为了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合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如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等),并相应进行的组织、计划、协调、监督及所建立的工作秩序和制度的总称[12]。国有林场是生态建设的主力军,代表国家对国有森林资源进行管理。管理活动的开展需具备一定的条件,良好的管理条件能够拓展资源管理的发展空间、增强资源管理的发展后劲、提高资源管理的效果,是实现森林资源管理目标的根本保障,森林资源管理必须加强条件建设。森林资源管理条件评价则是优化管理条件的重要依据。开展森林资源管理条件评价,找出薄弱环节,使管理条件建设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森林资源管理条件评价成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建设的重要依据。
本研究研究的数据收集工作通过点面结合方式完成。调研组于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先后对云南、贵州、甘肃、陕西四省相关国有林场开展面上调研,发放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评价指标征询表。2013年8月,课题组对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进行实地调研,走访了当地林业局、统计局、水文站等单位及部门和周边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将乐国有林场、当地林业的相关资料,取得26份专家问卷及32份国有林场软指标打分问卷,作为客观评价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的基本依据。
本研究主要采用层次分析(AHP)法,先将森林资源管理条件评价进行细分,同时结合面上调研及专家咨询对指标进行初选;然后,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剔除权重低的指标;最后,把余下指标进行并归入不同层次,得到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评价的指标体系。
为了评价国有林场管理条件实际状况与目标状态的符合情况,本研究采用距离函数模型,综合距离的计算公式为:
式(1)中,Fi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的实际值(现实值)与参照值(最优值)间的综合距离,Pi为第i个指标的实际值,表示该指标的现状水平,Si为相应的参照值(或最优值),wi为权重系数=1),Ei为指标数据标准化后水平值。Ei标准化过程为:逆向指标计算公式为Ei=Si/Pi,正向指标计算公式为Ei=Pi/Si,若Pi与Si的符号相反,则Ei= 0。
参照国内外有关研究,结合国有林场实际情况,综合专家的意见,课题组设计了5个等级标准来评价森林资源管理条件的状态水平[13-16](表1)。然后,依据计算所得的综合距离值所在的等级判断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的优劣。
表 1 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评价标准Table 1 Assessment criteria of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conditions of state-owned forest farm
依据森林资源管理活动开展的内在要求,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建设内容包括人、财、物力资源与制度建设等方面,即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建设。因此,森林资源管理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反映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与信息化水平 、投资情况、制度建设等4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查阅文献[17-18]和多方面调研,根据国有林场的基本情况,将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评价指标体系分3层次,即目标层A、状态层B和指标层C,如表2所示。
为了科学计算,客观反映国有林场管理条件的现状水平与目标水平的差异,公正地评价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各指标影响因子及计算方法见表3。
表 2 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Table 2 Index system and weights to evaluate forest management conditions of state-owned forest farm
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建场于1958年4月8日,场部设在将乐县水南,距城关1.5 km。经营面积为7 188 hm2,经营区分布在9个乡镇,23个行政村。现有职工76人,其中干部25人,全民工35人,全民制合同工20人,集体工7人。职工中:护林员21人,一线生产班组5人,检尺员8人。设有综合科、计财科、生产经营科、营林科技科、资源管理科、科研室等6个职能科室及1个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辖4个森林保护站并有25个护林点。“十一五”期间,造林886.47 hm2,抚育间伐400 hm2,木材产销年均在16 000 m3左右,平均年木材收入845万元,实现年产值397万元,职工年人均收入2万多元。
依据表3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到各指标的实际值、参照值和水平值汇总如表4。
表 3 各评价指标影响因子及计算方法Table 3 Influence factors and calculating method for evaluation indicators
表 4 各指标变量值Table 4 Variables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本研究采用1-9级标度法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专家咨询,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1)基于AHP法的各层次矩阵的构建及权重计算
参照相关AHP法相关文献[18-19],为了使层次分析法结构具有客观性,本研究在调研资料、访谈,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构建了A-B层判断矩阵(表5)。
表 5 A-B层次判断矩阵Table 5 Hierarchical judgment matrix for A and B levels
λ′max=4.000,λmax=4.000,由于满足≤λmax的条件,所以构建的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各指标权重较为一致,可以用于评价。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中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与信息化水平 、投资情况、制度建设指标权重分别为0.294 1、0.235 3、0.235 3、0.235 3。
可采取上述方法并通过一致性检验构建B-C层次的判断矩阵,计算各层指标权重计算,由于涉及到的指标较多,本研究借助层次分析法专用软件Yaahp0.5.1进行数据处理。B1-C,B2-C,B3-C,B4-C,各层次矩阵权重W的计算及一致性检验CR结果分别是: 0.294 1、0.000 0,0.235 3、0.000 0,0.235 3、0.000 0,0.235 3、0.000 0。
由于CR<0.1,则认为说明状态层B、指标层C中各元素bij、cij的估计是一致的,可用求得的权重W作为各层及各个指标的权重。
(2)各指标权重列表
由软件输出结果可知,各层次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都通过了检验,这说明构建的指标体系较为科学合理,各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
本研究利用距离值F1对人力资源进行评价,F2对基础设施及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F3对投资情况进行评价,F4对制度建设进行评价,综合距离值F对将乐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综合评价,距离值越大(小),说明指标的现状值越远离(接近)参照值或最优值,森林资源管理条件越差(好)。利用表2的数据,计算的具体距离值如下:
(1)人力资源距离值:F1(Pi,Si)=0.069 8
(2)基础设施及信息化水平距离值:F2(Pi,Si)=0.043 8
(3)投资情况距离值:F3(Pi,Si)=0.060 1
(4)制度建设距离值F4(Pi,Si)=0.039 7
(5)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综合距离值:
上述评价结果表明将乐国有林场资源管理条件现状以及各子系统对森林资源管理条件的影响程度。将乐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综合距离值为0.213 3,对比等级表表1,0.15<0.213 3<0.40处于第二个等级,即将乐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处于较好水平。具体来看,人力资源的距离值为0.069 8,占森林资源管理条件综合距离值的比例为32.71%;基础设施及信息化水平的距离值为0.043 8,占森林资源管理条件综合距离值的比例为20.53%,投资情况的距离值为0.060 1,占森林资源管理条件综合距离值的比例为28.17%,制度建设的距离值为0.039 7,占森林资源管理条件综合距离值的比例为18.59%;可以看出,截至2012年底,将乐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都较好,其中,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及信息化水平要好于人力资源及投资情况。
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评价是从森林资源管理的视角对国有林场管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其反映了森林资源管理的前提或基础,评价结果显示,将乐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管理条件处于较好水平。具体来说,三通比例达100%,其水平值为1,该指标的距离值为0,反映出基础设施水平较好;林权清晰度为98%,其水平值为0.98,距离值为0.02,反映出林场森林资源管理的产权基础较好;森林经营管护体制及实施情况较好,水平值为0.93;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37.70%,水平值为0.91,距离值为0.08,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较优。但是就水平值的分析看,也显示出管理条件薄弱的方面:(1)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适度性的水平值较低,仅为0.24,导致该指标的距离值为0.76;(2)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情况,水平值为0.57,导致该指标的距离值为0.43;另外,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资源及重大森林灾害监测网络化程度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实施情况也还有改善的空间。
上述问题一定程度反映出进一步优化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条件的方向:
(1)优化人力资源条件方面,应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专业技术人员是林场进行森林资源管理的中竖力量,因此,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是人力资源条件建设的重要方面。目前,将乐国有林场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19.10% ,低于三明市林业部门平均水平29.6%。国有林场一般地理位置偏远,且工作条件艰苦,加上目前国有林场员工待遇相对较低,且目前国家对国有林场职工的各项福利政策也没有落实到位,因此很难吸引人才。无论是差额拨款还是全额拨款的国有林场,国家层面需要制定适宜的工资制度,完善林场职工社会保障,使其职工收入不低于同地区的平均水平,并且一些艰苦的岗位给予特殊补助,国有林场才能吸引并留住人才。同时,国家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后,应当增加国有林场人事编制,按需定岗。当然,国有林场层面也应该不断努力,创新途径增加职工收入,完善人事制度,建立公平、积极、协作的工作环境,做到人尽其才。目前将乐国有林场已经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并且和北京林业大学等林业院校有广泛的科技合作,将乐国有林场可以吸收一些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而提高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水平,从而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管理软条件。
(2)基础设施与信息化水平方面,应尽一步提高资源及重大森林灾害监测网络化程度。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将乐林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好,但资源及重大灾害监测网络化程度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目前,国家对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森林采伐管理情况、森林火灾监测、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方面,借助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形成了网络监测体系,国家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国有林场资源及重大灾害监测网络,提高国家监测数据的服务面,这样将使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进一步科学化、网络化。林场层面,则应积极做好融入国家监测体系的基础工作,夯实国家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基础。
(3)投资情况方面,应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和林场事业费标准。目前,国家虽然把国有林的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每1/15 hm2为10元,将乐国有林场的生态公益林补偿能达到12元每1/15 hm2,但远远满足不了实施有效管理的需要,建议国家将国有林的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1/15 hm2为50元,以提高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适度性。另外,经过与林场管理人员座谈及打分,森林防火专项资金、林场事业费和基建费的投入情况这两个指标(C7、C8)的水平值为0.74,这说明目前国家在森林防火专项资金和林场事业费和基建费方面投入与实际需要还有一定差距。目前,国家对国有林场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影响林场生产、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对于一些条件较好的商品型林场,可以取得木材收入,但是对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国有林场,若靠采伐木材收入来满足其各项经费的需要,那么森林恢复的成本将远远高于目前的木材价值。若国家增加对国有林场的投资,将有助于减少林场收入对森林资源依赖,而专注于森林资源的管理。
(4)制度建设方面,应提高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在不改变森林资源国家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可以增强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的活力。从国家层面看,应进一步放活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加强林场的自主性管理,林场可依据森林资源具体情况,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标准进行合理采伐和利用。从林场层面看,在制度建设思路上,应鼓励林场内外集体或个人承包经营,创办合作制、联办等多种形式,发展以兼顾资源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为目的加工业、以资源潜力作保障的林下经济、以现有森林公园为依托的生态旅游服务业等。
[1] 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发展报告(R).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94.
[2] 郭立宏, 王博琳, 李昌明. 供应链管理的条件[J]. 中国市场,2008, (2):96-97.
[3] 韩乃钧. 影响企业质量管理的条件[J]. 经济管理,1996,5:021.
[4] 雷晓康, 席 恒, 王 茜. 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制度条件与管理条件[J]. 管理观察, 2009 ,12(20): 31
[5] 何周蓉.企业实施柔性管理的条件[J]. 经济视角, 2009, (18):19-21.
[6] 许 丹.民营企业绩效管理的条件分析[J]. 企业经济,2004,(12): 43-44.
[7] 万莹仙, 郑 军. 民营中小企业业绩管理的条件及对策[J]. 财政监督, 2007, 4: 021.
[8] 贾建平. 加强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条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2): 12-13.
[9] 逄立左. 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管理条件[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96 ,(10): 39-44.
[10] 周训芳, 张 莎.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背景下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与展望[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8(2): 44-47.
[11] 薛达元, 郑允文.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指标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 1994, 10(2): 6-9.
[12] 张敏新.森林资源管理与资产评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13] 蒋有绪. 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指标体系研制的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7,10(2):9-14.
[14] 刘 勇,刘秀华,周佳松.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层次分析和熵技术评价——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5, 19(2):9-14.
[15] 吴大付,张 伟,任秀娟 等. 我国红壤地区生态农业农户层次可持续性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29(5):43-47.
[16] 宋志伟.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西南林业大学,2010.
[17] 唐 黎, 刘 茜. 基于AHP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以福建长泰山重村为例[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 34(11):155-160.
[18] 李 宁. 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法的本溪市森林结构调整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 34(4):68-71.
[19] 张 珺,蒋冰冰. 基于AHP 的生猪物流运作模式的选择[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8(6):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