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涵丽
【摘 要】福利经济学以社会福利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确定社会经济运行的目标,提出评价检验社会经济行为优劣的标准,寻求增进社会福利的政策与方法,历经从旧福利经济学到新福利经济学,再到新兴福利主义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阐述福利经济学的最新发展。
【关键词】福利经济学;社会福利;最新发展
一、引言
福利经济学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生要流派。它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研究经济活动或政策对于社会福利的影响,从而为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它有别于其他学派的主要特征是把实证研究的分析方法与伦理评价结合起来,成为一种规范经济学。
二、研究对象更加丰富
不论是新福利经济学还是旧福利经济学,其研究对象都是效用。但其后的经济学家又针对福利经济学的对象加以丰富,提出了“快乐”、“幸福”、“能力”。
1、黄有光认为应该用“快乐”来代替“效用”。“快乐”是比“效用”更大的范畴,只有快乐最大化才是真正的理性。2、幸福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奚恺元和马克·安尼尔斯基,他们都认为幸福最大化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否幸福取决于与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如时间性比较、社会比较、脉冲式变化等。3、阿马蒂亚·森认为个人某些方面的能力对个人获得的效用水平是重要的,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则来自个人能力的培养和个人能力的提高。
三、将复杂理论引入福利经济学
(一)利用一般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使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适度成为可能,有利于探究以社会经济福利和资源最优配置为考察对象的福利经济学。一般均衡论根据剩余分析提出了使所有的剩余需求等于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的结论。而且在商品价格是正数的情况下,帕累托最适度位置就等于市场的竞争性均衡位置。近年来,福利经济学家更是采用形式逻辑、位相数学、博奕论等高度抽象的数学语言来说明一般均衡论。
(二)利用博弈论
当前流行的制度博弈分析许多集中在解释和证明某种制度存在的效率,这既包括某种制度得以自我实施的均衡机制,也包括当存在多种制度时,某一种制度能够占优的机制。青木昌彦( 2001) 建立了一个主观博弈模型对其制度演化思想进行了说明。在这个模型中制度的对策均衡是内生性的;伴随着参与者对策略的选择,以及参与者对制度共同认知的变化,经济的状态会从一种均衡转移到另一种均衡。而各种制度之间是互相关联和互补的, 这种关联与互补不但在同一时间段存在, 同时也存在于不同的时间段。
四、跨学科发展
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既有赖于福利经济学自身的发展,也有赖于福利经济学与其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
(一)福利经济学与心理学相结合
幸福经济学与快乐经济学综合运用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扩展了传统经济学的效用和福利概念,强调除收入以外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其他因素,进而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给出了不同以往的建议主张。田国强和杨立岩(2006)构建了一个规范的经济学理论模型,在个人理性选择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假定下,利用帕累托最优的概念研究人们的幸福问题,从而将幸福经济学整合到主流经济学中。幸福经济学与快乐经济学对个人经济行为的导向具有一定的启示,有助于人们采取正确的决策和行动,走出“囚徒困境”。它们从人的终极价值入手, 使经济政策从手段转向目的, 政府应全面关注人类健康、亲情、经济发展、职业满意、社会和谐公正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把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全面调整到以多数人幸福为核心的基础上来, 让“多数人快乐”成为立法与道德的基础!。
(二)福利经济学与生物学相结合
生物经济学主张经济学应当关注人对经济刺激的真实反应,而不是通过假设、臆断和公式推演来确认人的幸福感,社会福利政策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生物经济学基础上,换言之,必须建立在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测度的基础上。
1、分子层面观点:纳尔逊和温特在1982年合著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一书中颠覆了“市场选择论”。他们认为,经济行为中的演化将是“惯例性”的,这种管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刚性。他们由此认为,演化是沿着惯例进行的,而不是沿着理性的方向进行的。
2、生态层面观点:《从纵观经济学到生物学》一书展示了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在经济学、生物学等诸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福祉生物学方面,作者研究得出在一些合理的公理下,所有有意识的物种都是有弹性的,同时所有有弹性的物种都是有意识的,并且,在一个更强的公理下,它们能够感知福祉。更复杂的环境有利于更理性的物种的进化。此经济学意义在于,在均衡时,即便不牺牲个体数量,社会福祉也可以得到提升。
(三)福利经济学与社会学相结合
熊彼特认为,与经济学相邻最近的学科是社会学。徐延辉在《福利经济学方法评述—兼论福利的人际之间比较问题》一文中结合社会学,重点分析了福利的人际效用比较问题。他认为同一群体的个人之间可以进行福利比较。群体中其他成员的相对地位的变化对个人福利影响最大, 只有那些拥有向上流动资源的人才对其他群体尤其是相对优势群体的福利变化特别敏感, 因为只要机会成熟或创造了适当机会, 这些人就有可能进入更高层次的群体当中。而对大多数流动性较差的某个群体的成员而言, 可比较的或可参照的对象就是自己所熟悉的“圈子内部”的几个人。
五、阿马蒂亚·森的福利观
阿马蒂亚·森从经济伦理和道德哲学高度论述的福利内涵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开辟了福利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现在,人们更加注重从可行能力、社会权利、生活质量等角度对社会福利问题进行研究。
1、森提出了“能力”中心观取代幸福的效用观。2、福利经济学应该摆脱福利主义的狭隘范围, 把基本价值判断引入研究领域,根据道德和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来评价福利水平及其变化。3、森对贫困与饥荒问题的研究是对传统经济学“财富万能”观点的挑战。森认为人均收入的增加并不必然会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森运用权利和能力标准,对饥荒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唯一可以出卖的东西是其劳动力,因此他们寻找工作的能力、工作的工资率和消费品的价格决定了个人的权利,而这一权利又决定了他们能否获得足够粮食的能力。
总之,福利经济学是整个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福利经济学正在一步步完善,一步步发展。近年来,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更多的在于跨学科交叉发展。福利经济学对于其他学科的借助,例如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将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白瑞雪.生物学类比与演化经济学的发展阶段[J]. 教学与研究, 2011(3).
[2]段迎君.分歧与共识:福利经济学的演进脉络[J]. 经济导刊, 2010(10).
[3]李懿.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近年的演变[J].经济研究, 1987(4).
[4]徐延辉.福利经济学方法评述——兼论福利的人际之间比较问题[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0(3).
[5]许崴.试论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轨迹与演变[J]. 国际经贸探索,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