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迪
“哈哈哈……”笑声似已足够掀翻教室的屋顶,向云霄冲去。很尽兴,也很刺耳。
循着笑声而去,来到三班门口,便可瞧见他又被那群调皮小子拿来开涮了。他在班上可谓是“身兼数职”:无趣时的笑料,同学们的“出气筒”,遗失物品时的“头号嫌疑犯”……他是无辜的,只因他父亲是在押服刑人员。
“叮铃铃”,语文老师踏着铃声走进了教室。如往常的课外阅读课一样,她打开一本最新的课外书开始朗读。读到一文,大家不禁皱起了眉头。语文课代表举起手来说,这篇文章很不真实,那个过去因盗窃服刑的人不会是出于好心去帮助邻居开锁的,他一定是为了踩点。“一个曾经的犯人,怎么可能变得如此‘善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嘛!”听到这话,大家都附和起来,坏人就是坏人,根据惯性原理,是永远不会变好的。
他的脸变得愁云密布,忍住不让眼泪洒落下来,可大家的话如同重磅炸弹在他耳边轰响。他按捺不住了,从座位上站了起来:“难道犯错了就注定是坏人吗?你们这是偏见!”
这话顿时引起了教室里的纷纷议论,他的脸涨红了,大声说道:“有个人几次入狱,出狱后积极探索技改新方法,最后还成为好人呢!”
“哈哈哈”,教室里满堂笑声……
课间时分,调皮的小子们大声嘲笑他:“从监狱里出来的伟人,我看是你吧!”
委屈在他的眼睛里打着转转,随后如泉水般地涌了出来。
一节课一节课地过去,临到历史课快下课的时候,他的一个死敌为了继续嘲笑他,便故意请教老师道:“老师,听说还有从监狱里出来的伟人?历史书上有没有?”说话时,眼睛得意地朝他瞟去。
老师愣了一下,随即又为有人提问而高兴。下课铃声响起,似在催促老师回答。
“纳尔逊·曼德拉。”老师笑着离去,留下一张张惊愕的脸。
借而鉴之 本文是一篇小说。文章讲述了一个在押服刑人员的孩子在学校受到歧视而努力争辩的故事,告诉读者不能以偏见对人的道理。文章情节完整,人物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丰富,结尾耐人寻味。本文的情节略显平淡,缺少波澜起伏的跌宕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生活背景描写也单薄了些,因而使得文章深入内心的震撼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