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茹
1 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水利则是传统农业的命脉。在生产实践中,部分地区的水利工程利用率并不高,甚至处在年久失修的半荒废状态。基层部门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处置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理,年久失修近废弃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甚至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长期存在。没有专门管护人员巡查看护管理,导致水利设施被盗、人为损坏的事件时有发生。水利设施运行困难,严重束缚了水利工程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村小型水库、水利工程不少,是集体所有制,但很多都转包或转卖出去,集体不受益。农户是直接受益人,却没有使用权。最终“用水的不放水,放水的不用水”“使用工程户户有份,管理维护家家无责”等成为频繁出现的乱象。产权不明、权责不清,这种主权和事权的分离造成一些水利工程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管理责、权、利关系混乱,加上严重缺乏维护修缮资金,工程千疮百孔、故障迭出,水利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不到充分释放。
1.2 工程维护资金少,排灌助农难运营
由于人们在编制水利工程项目前期建设资金预算中,没把后期维护费用计算在内,造成水利工程设施投入使用后,产权主体和运行管理主体在后续资金投入谁承担的问题上存在纠纷。维修资金来源是大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一旦水利设施出现故障,维修肯定是一笔大的费用,乡镇、村两级政府出这笔钱其力不逮,受益户则往往持漠不关心,甚至是袖手旁观的态度。
从目前水利工程投入运行的效果看,“一事一议”政策由于筹措资金额度小,难于有效解决问题,并且缺乏可持续性。灌溉用电、用水的价格都相对较高,大部分农民负担不起,而政府对农村水利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不足,导致管理单位在做征收水费的工作时叫苦不迭,工程很难正常营运。
2 充分发展利用水利工程的建议
为使农村水利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2.1 政府要建立健全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
采取政府投资、政策融资、社会筹资、银行贷款、个人捐资等多种途径来保障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供应;同时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型农村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其一,政府要在更多地区、更大范围内兴建水利工程,不断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其二,当财政投资幅度额度有限时,主管部门可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定向定额补贴等方式间接扶植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并引导全社会、集体力量乃至农民个体为水利工程的建设集资捐款;最后,要充分引进并利用好农业综合开发基金、国债基金、水利建设基金、财政扶贫资金等来支持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民是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在小型农村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上,过去政府一手包办、农户不参与决策和监督的做法应得到改变。主管部门宜遵循农村水利工程“民办公助”的原则,推行农户全过程参与的建设模式;要实行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等多种办法,以增强农民自愿投入工时、资金,促进基层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
2.2 完善水利工程的保护机制
使用农村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保证。农村水利工程投入大、管理难,收益慢,虽有较强社会效益及公益性,但不能迅速给农户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尽快建立并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针对小型水利工程“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实际情况,应依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严格界定各类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归属,落实管护责任主体,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
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解决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公共性和农户家庭经营的个体性之间矛盾的重要路径。要推行“民建、民管、民有、民营”的模式,循序渐进地把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培育成为用水和管水主体,使农民具备灌溉工程自主管理的职权,建立“群管为主、专管为辅、专群结合”的新型农村水利服务架构。
2.3 转变作物的种植方式
农田用水量的70%为灌溉所耗,打深井和用水泵引水是农田灌溉的两种主要方式。这两种方式造价高,会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因此可引导农民通过平整土地、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和增施有机肥的方法提高土壤肥力;通过采用滴灌技术来降低农田水分蒸发量;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改进耕作技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改变种植方式就是合理开发利用水利资源,降低农产品成本,立竿见影地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4 大力推广涵盖保墒技术
把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覆盖在耕地表面,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以实现提升水的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的目标。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涵盖保墒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既节约了水资源,又降低了农产品成本,达到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