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栽培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5-05-21 22:50:32宋宝辉
新农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定苗墒情整地

宋宝辉

全国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加快了优质高产耐密品种的推广步伐,集成推广先进栽培技术提升了病虫害防治水平,有效提高单产水平,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为辽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玉米高产栽培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障碍因素,是进增加产量的关键所在。

1 整地质量问题及对策

1.1 整地质量问题

耕地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对耕地连续高强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土壤普遍存在有效耕层浅、犁底层加厚、耕层有效土壤量减少、有机质含量降低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限制了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降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仅严重影响水分养分的高效吸收,也使作物抗倒伏能力下降,制约大面积的粮食高产和稳产。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期小动力机械田间作业,造成犁底层加重、耕层容量下降,土壤结构变差,蓄肥贮水能力降低、抗逆性减弱;二是长期“重用轻养”和农田偏施化学肥料的习惯,加之温度较低难以实施秸秆还田,有机物料投入缺乏也是农田土壤化学性状变差的主要原因。

1.2 应对对策

1.2.1 采取秋翻秋整地 根据土壤类型和环境条件等掌握适宜的整地时间,一般耕翻时间越早,土壤熟化程度越高。所以在土壤条件适宜情况下以秋整地为好,实行秋深翻、秋深松。土壤经过秋冬春的冻融交替,结构改善,便于接纳秋冬雨水,利于保墒。而春整地容易失墒,土块不易破碎,会影响播种质量。

1.2.2 实行土壤深松 通过土壤深松,打破犁底层,解除根系发育的机械障碍,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养分和水分利用率。深耕(松)30厘米以上,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保水保肥能力,促进作物根系下扎,有效抵御干旱和风灾,防止倒伏和早衰。

2 品种与密度问题

2.1 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产创建的深入开展,耐密玉米品种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玉米种植密度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对玉米产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是品种不统一,杂、乱现象在很多地区都有出现;二是出现种植密度较为合理,但因出苗率、保苗率等不足造成种植密度与收获密度差异大,影响产量水平的发挥。

2.2 应对措施

2.2.1 选择适宜耐密品种 根据自然条件、生态条件、栽培管理水平等选择抗逆、抗倒伏、不早衰、优质高产、熟期适宜的耐密玉米品种。耐密型品种除了具有紧凑理想的形态特征、适宜密植的株型,并且要能够耐高密度(4000~5000株/亩以上),达到密植而不倒、果穗全(全有穗,无空秆)、大小均匀一致、灌浆饱满无秃尖,还要具有较强的抗倒能力,耐阴雨寡照和较广的密度适应范围及较好的施肥响应能力,适于简化栽培和机械作业。

2.2.2 合理密植 无论是普通品种还是耐密品种,都有一个合理的密度限度,生产上要根据品种特性和生态条件合理密植,构建合理的高效群体结构。

2.2.2.1 提高密度的措施和途径 提高密度的措施和途径不等同于提高播种量,甚至不需要提高播种量,在定苗留苗环节按照品种适宜密度定苗。另外就是通过提高种子质量、播种质量,防治病、虫、草、鼠害等来提高群体整齐度和质量,并减少株数损失。

对玉米高产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增加密度是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在各项高产因素中,增加密度是最经济有效、易于推广的措施。提高产量一方面是提高和稳定单穗重,另一方面是增加株数。在单株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增加密度对产量的提高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亩株数越多,产量越高。在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中,密度是最容易由人为的栽培措施所影响、掌握控制的。只要在播种和定苗等环节中合理操作,就能达到所要求的密度。提高密度会增加玉米植株个体间对光照、养分、水分的竞争,在密度过大,光照、养分或水分不足的情况下,会导致秃尖、果穗变小甚至空秆,最大风险是过密容易造成倒伏。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耐密型品种的因地制宜和合理密植及科学合理的水肥措施得到解决。

2.2.2.2 国内外玉米提高产量的途径 20世纪30年代,美国玉米种植密度每亩不到2000株,亩产只有100多公斤。60~70年代,密度增加到3000株左右,亩产也提高到300公斤左右。目前密度已增加到4500株左右,亩产提高到600公斤以上。增强品种的耐密性和抗逆性,提高种植密度,推广高产配套技术是美国玉米大面积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20世纪50年代,我国玉米种植白马牙、金黄后等农家种,每亩种植密度不足2000株,亩产在100公斤以下,60~70年代开始推广杂交种,密度增加到2500株左右,亩产100多公斤。90年代后,农业部实施推广紧凑型玉米行动,特别是高产创建项目实施以来,大幅度增加了密度,再加上推广高产配套技术措施,使我国玉米产量上了一个大台阶,平均亩产由1989年的263多公斤提高到了1998年的351公斤,到2011年达到383公斤。

3 保全苗问题

3.1 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有钱买种,无钱买苗”,可见全苗、齐苗的重要性。保全苗除受种子质量、整地质量、播种质量等影响外,还受温度、湿度等气候状况和病虫害及田间管理等的影响。目前生产上,一是出苗率不高,受整地质量、种子质量、播种质量及气候和病虫鸟害等影响;二是保苗数量不足,受人为因素、病虫危害及气候因素影响;三是有效收获株数低,受出苗、保苗制约,加上后期田间管理粗放、病虫危害等影响。

3.2 应对措施

3.2.1 保证种子质量 选用达到国家种子质量标准的优质种子,净度不低于98%,纯度不于99%,芽率不低于85%,含水量不高于14%,并进行精选,保证下播的种子大小均匀、饱满。

3.2.2 种子处理 播种前选晴天晒种2~3天,以增加种子活力,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害,选用适宜的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减轻病虫危害。

3.2.3 提高整地质量 精细整地,土壤达到土块细碎、土层深厚、地面平整,施足底肥,保持土壤好的墒情。

3.2.4 提高播种质量 一是适时早播,根据品种特性和气温、地温、土壤墒情变化情况,适时早播,充分利用土壤返浆水。二是精量播种,保证下籽均匀,深浅一致,覆土厚度均匀、严密。三是播种深度适宜,要依土壤质地、墒情、种子拱土能力来确定,一般3~5厘米,黏土、墒情好、种子拱土能力弱的适当浅些,反之可适当深些。四是播后镇压,镇压具有保墒、提墒、促进种子早发芽和次生根生长作用,镇压时间和强度应依土壤质地和墒情而定。

3.2.5 加强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重点是促进根系早发、快发和下扎,培育壮苗,达到苗早(早出苗)、苗足(无缺苗断条)、苗齐(均匀整齐)、苗壮(根系强壮发达,地上部蹲实粗壮),为后期生长和高产奠定基础 。因此,一是及早查田补种,若缺苗较多可毁种早熟品种或催大芽及时坐水补种;若缺苗不很重可就近借苗带土坐水移栽。二是非精量播种的在3~4叶期进行间苗,5~6叶展开时完成定苗。定苗时不要求等株距留苗,个别缺苗地方可在定苗时就近留双株进行补偿,必须保证留下的玉米植株均匀一致。

此外,实行种肥隔离防止烧苗,正确施用除草剂防止发生药害也是增加保苗数量,提高收获株数的有效措施。

4 适时晚收问题

4.1 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玉米生产上普遍存在收获过早问题。由于一家一户耕地规模小,每个田块的耕地涉及很多农户,即使是统一播种,收获时也多数是农户自行收获。一个地块有一户收获,其他农户就跟风抢收,除了盲目从众心理外,还担心不收易遭受人为损失等。因收获过早,玉米籽粒含水量偏高,普遍在30%左右,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

4.2 适时晚收

4.2.1 收获时间 当玉米苞叶变白,上口松开,籽粒基部黑层出现,乳线消失时,显示达到生理成熟即可进行收获。

4.2.2 适时晚收的增产效果 早收玉米籽粒不饱满,含水量较高,容重低,商品品质差。适当晚收,可使玉米充分成熟,提高粒重和品质,降低含水量,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产量。研究表明,玉米果穗苞叶刚变白(籽粒乳线下移4/10、含水量40%左右,为成熟始期)收获,与苞叶干枯(籽粒乳线消失、黑层出现,含水量30%以下,为成熟终期)收获,后者比前者千粒重增加10%~15%,每亩可增产50~100公斤。

猜你喜欢
定苗墒情整地
墒情会商,助力备耕春播
浅谈农业机械整地技术的优势及实施方法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与技术规范
玉米出苗后昨管理
关于加强玉米苗期管理主要技术指导建议
浅谈造林穴状整地
东北地区农机深松整地技术要领
新农业(2016年17期)2016-08-16 12:02:38
我省深松整地将实施精准补助
玉米出苗期的管理措施
白菜管理“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