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鸿 ,潘美慧 ,陈如圣 ,张祥华 ,熊加明 ,黎纯林 ,何后军 ,陈瑞光 ,邬向东 *
(1.江西农业大学动科院,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农业大学兽医院)
猪丹毒是由猪丹杆菌(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侵害架子猪,母猪及哺乳仔猪也可发生。该病广泛分布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及欧洲等世界各地,以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常呈暴发流行。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猪丹毒与猪瘟、猪肺疫为我国养猪业的三大传染病,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猪瘟-猪丹毒二联苗等疫苗研制成功,我国防控该病取得重大成绩,进入21世纪该病几乎在规模猪场消失。但近几年,猪丹毒在我国各地又出现流行的趋势,该病在我省各地报道迅速增多,给养猪企业造成巨大损失。2013年至2014年,江西农业大学兽医院连续接诊多例猪丹毒病例,初步分离鉴定出5株细菌,并对其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现报道如下。
1.1.1 病料。急性死亡猪脾脏、肝脏等病料。
1.1.2 试剂及培养基。鲜血培养基、TSB培养其自行配制,琼脂糖、麦康凯培养基等均购自长城生物公司;细菌微量生化反应管、药敏纸片,购于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1.3 主要设备。上海苏坤小型恒温摇床,Eppendorf移量移液器,苏净集团单人单面超净工作台。
1.2.1 细菌分离。无菌提取病死猪肝脏、脾脏等病料,在超净台划线接种于鲜血培养基,置37℃恒温箱培养24~48h,观察可疑菌落生长情况。如有细小溶血不明显的可疑菌落,再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有无细小杆状或丝状阳性可疑细菌生长。
1.2.2 细菌生化鉴定。根据猪丹杆菌生化特点,将细菌接种于相应微量生化反应管、葡萄糖蛋白胨水和明胶穿刺,置37℃恒温培养24~48h,观察生化反应管的颜色反应,同时进行甲基红(M-R)、维培二氏(V-P)、吲哚等试验检测。
1.2.3 细菌药敏试验。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进行试验。
图1 5株可疑菌株在鲜血培养基上培养性状
图2 5株可疑菌在麦康培养基上培养性状
图3 5株可疑菌革兰氏染色结果
细菌分离分别得到5株可疑菌株,分别是:JXAUV-29、JXAUV-31、JXAUV-77、JXAUV-103、JXAUV-105。37℃恒温箱培养24~48h后,鲜血琼脂培养基上有光滑、露滴状针尖大小菌落(图1),溶血不明显;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图2)。
革兰氏染色为革兰氏阳性细小弯曲丝状或稍弯曲杆菌(图3)。
表1 5株可疑菌株生化鉴定结果
5株可疑菌均可以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不发酵木糖、鼠李糖、棉籽糖、阿拉伯糖、蕈糖、甘露醇;硫化氢产生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吲哚试验、M-R试验、V-P试验皆为阴性。其中JXAUV-29、JXAUV-31 不发酵蔗糖,JXAUV-77、JXAUV-103、JXAUV-105发酵蔗糖(见表1)。初步鉴定5株细菌均为猪丹杆菌。
表2 药敏试验结果mm
见表2,结果表明5株细菌仍对青霉素类、酰胺醇类药物氟苯尼考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药物敏感,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
3.1 本试验从猪群暴发临床急性死亡7个病例中分离到5个可疑菌株,经培养性状观察、染色镜检和生化鉴定,初步判断为猪丹毒杆菌,并命名为:JXAUV-29、31、77、103、105。
3.2 对5株细菌分别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结果5个菌株的药敏特性基本相同:对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氨苄西林、先锋霉素Ⅳ、头孢曲松)、酰胺醇类药物氟苯尼考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阿奇霉素)仍高度敏感;对四环素类药物(多西环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敏感;对氨基糖苷类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和林可胺类药物林可霉素耐药。
3.3 试验仍证实了江西省猪场流行的猪丹毒杆菌耐药性无明显变化,对青霉素类药物仍然是敏感的。临床上通过青霉素及同类药物使用,可以很好的控制该病。说明近几年出现的猪丹毒暴发应与变异无关,最可能的原因与猪场长期停用疫苗、国家对饲料中添加抗菌素控制加强,导致抗菌素使用减少;而猪丹毒杆菌的抵抗力很强,养殖业一直零星有发生,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该病近几年连续在多省暴发,而且一些防疫不到位的规模猪场也有发生,损失巨大,说明猪丹毒仍是危害养猪业重要的传染病,不可掉以轻心。
[1]陈溥言.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第五版).
[2]宋培武,朱巧玲.警惕当前猪丹毒在规模猪场的流行与危害[J].养猪,2013(5):117~118.
[3]任和平.严防猪丹毒病菌卷土重来 [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15):59.
[4]徐雨露,林双喜.猪丹毒流行情况和防治措施[J].福建畜牧兽医,2013(4):67~69.
[5]罗银珠,刘树中,杜宗亮.猪丹毒的紧急处理及防控措施[J].中国猪业,2012(1):39~41.
[6]郭丽,邓学智,夏义祥,等.亚急性猪丹毒的综合防治措施[J].当代畜牧,2014,18:19~21.
[7]陆萍,黄晓慧,李春芬,等.安徽部分地区猪丹毒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4(9):1822~1828.
[8]车勇良,陈如敬,王隆柏,等.猪丹毒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SpaA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1(11):1591.
[9]潘雪男,刘洪云,潘福明,等.猪丹毒时有发生的分析[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2,0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