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中学科学的学习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涉的知识点多、面广,但当前学生的学习依旧处于一个比较低效的状态,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通常是被动地获取知识,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很少会主动探究、整理、消化。
在中学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对科学学习中的审题,只能模仿教师曾经讲解过的题目,一旦题目比较新颖,就无从下手;对科学课中的一些难题,大多数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尽管学生会去做,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科学学习中的某个知识点的变式训练,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大多只是举三反一,浪费了大量时间;对题目中涉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综合性题目,更是不知从何下手。
一、运用思维导图解题的策略
针对科学解题中存在的低效现象,教师可以尝试用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来破解。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工具,所说的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号码、线条、颜色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让其与中心主题构成连接,而且这每一个连接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的立体结构。这些关节的联结就可以被视为是我们的记忆,即个人数
据库。
1.呈现解题方法的挖掘过程,体会解题的“切入点”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和关键,也是解题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弄清问题,明确题目的条件、要求和相互间的关系,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与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思维导图的强大图文并重的功能,可以在审题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建构知识网络图形,对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行启发、辅导和因材施教。即,可以从审题出发,找到关键词,对题目的信息进行发现、辨认与转译,从而实现解题。
【例1】(2011·杭州)将一袋大米放在匀速向右运动的输送带上,开始米袋与输送带间有一段距离的相对滑动,然后米袋随输送带一起匀速运动,当输送带突然制动时,米袋会继续向前滑动一段距离后停下。回答下列小题,请选填以下合适的字母标号。
A.受到方向向右的摩擦力
B.受到方向向左的摩擦力
C.不受力
(1)米袋刚放上输送带的瞬间,米袋在水平方向上受力情况为 。
(2)当米袋随输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米袋在水平方向上受力情况为 。
(3)当输送带突然制动时,米袋在水平方向上受力情况为 。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在应用摩擦力概念时,是否会与其他概念发生冲突,产生错误的结果。例如,米袋刚放上输送带的瞬间,在水平方向上会受到向左的摩擦力,则米袋相对于传送带向右滑动,所以米袋的速度会大于传送带的速度,而这与实际情况相反。通过对上面摩擦力的分析,学生要知道如何分析是否存在摩擦力、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及摩擦力的方向(见图1)。
思维导图运用一些关键词─刚放上时、一起匀速运动、突然制动,这迫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关键点上,同时让他们的思绪可以任意驰骋,联想方法也可以扩展到极致,并抓住问题的本质,机智灵活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审题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使用关键词,强迫学生在解题时要思考题目的要点,即关注“切入点”,而关键知识点间的连线则会引导我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把精力集中在关键知识点上,抓住解题的“切入点”。
2.展现思维的发散过程,体验解题的“突破口”
思维导图是一种新的创意,可以展现思维的发散过程,通过分析条件与目标的联系,让学生体验解题的“突破口”,明确问题的条件与目标。若能成功地越过“突破口”,就能突破常规,常规逻辑被颠覆也就有了张力。一个好的思维导图,能让学生把每一种感觉、记忆、思维、可能的联想用文字或图形表达出来,也就会出现围绕中心概念的多种表达,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他们的思维方法激发出来,快速地联想与题目相关的且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找到“突破口”,指明解题的方向。
【例2】把重力为4.9N、体积为5×10-4m3的物体浸没在盛有水的容器中,溢出的水的重力为2N,则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为 N,物体将处于 状态。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认为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是2N,物体处于沉底状态。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学生头脑中关于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还处于一片混沌状态。虽然已做过实验,但由于实验内容只是验证物体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对溢水杯必须要装满水没有给予重点强调,使得学生缺少对溢水杯装满水的深刻体验,因此,本题的“突破口”是溢水杯有没有装满水,使寻找题目的“突破口”成为解题的关键。
此外,抓住解题的“突破口”,还需要相应地寻找一些解题依据(如公式、原理、实验现象等),进而展开解题思路,构思解题步骤,实施科学解题。
3.体现题组的变化过程,感悟思想方法的“归纳点”
教师在对题目进行变式训练时,要让学生感悟到解题方法的“归纳点”,运用思维导图,能将一道静态封闭的题目从不同角度、层次、方法、侧面等出发变化为一个动态开发的题目,通过层层启发引导、归纳总结,让他们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
感悟“归纳点”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被激发出来,而且还会使他们尝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既加深学生对科学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提高他们的分析水平,可谓一举两得。利用思维导图能设计出对同一知识点的变式,从而让学生感悟解题过程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例3】将混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铁粉,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有部分铁剩余,过滤后溶液中含有的溶质 。
A.有CuSO4和FeSO4
B.有H2SO4和FeSO4
C.只有FeSO4
D.只有H2SO4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的同时,让他们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以及酸的一些相关知识点进行有序归纳,这对变式训练非常有帮助。而且,通过这道题目,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将混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铁粉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有部分铁剩余,过滤后,滤纸上留下的固体物质是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向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并微热,当反应停止后,滤出不溶物,并向滤液中插入铁片,观察到铁片上无任何变化,试问不溶物中的物质有哪些,是否含铜或铁。这是因为我们根据酸的性质会知道Fe+H2SO4=FeSO4+H2↑,CuO+H2SO4=CuSO4+H2O,因铁有剩余,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知道Fe+CuSO4= FeSO4+Cu,所以例3中过滤后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只有FeSO4。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通过变式练习,才能在碰到新的与教材不同或在完全不同的情境时,具有识别题目的能力,迅速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解决新问题,才不致产生错误。同时,进行变式训练后,学生可以很好体会到什么是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尝到成功的喜悦,在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中,培养自己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层次性以及解题的思维能力。
4.凸显综合性题目的内在联系,感受综合问题的“整合点”
科学课的练习题目中往往会出现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点的综合性问题,利用思维导图解决综合性问题,并将题目中的知识点以网状的形式整合出来,让学生清晰地了解题目的“整合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他们进行题后反思。
【例4】将一块塑料板放入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塑料板漂浮于液面上,将溶液降温到20℃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若要看到塑料板上浮,应采用的方法是 。
这道题主要考查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在因素─温度,需要弄清固体的溶解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降低温度,就会析出晶体,溶液中的硝酸钾含量就会减小,溶液的浓度就会降低,溶液的密度就会减小,从而导致塑料块下沉。如要使其上浮,则必须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溶解度升高,方法可以是升温或加入其他溶质。即本道题需要将物理、化学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思考影响浮力的因素、漂浮的相关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浓度与密度的关系等。因此,本题中若将溶液温度降低到20℃时,可以看到烧杯底部有晶体析出,塑料块下沉;若想让塑料板上浮的话,可以升高温度,加入其他溶质如氯化钠固体,或者是升高温度后再加硝酸钾固体等(见图2)。
从这个思维导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清晰地明白该题所用的知识点和学科间的整合内容,还能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解题思想、方法以及解题技巧,因此,可以说思维导图是教师进行解题时的有效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好助手。
二、思维导图在解题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通过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70%的学生会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解题,能够独立审题和思考,基本上消灭科学课堂上“听得懂、做不来”的现象,让他们获得较为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以及较强的求知欲望。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解题教学,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维,随时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把自己分析到的、联系到的有关条件和知识用思维导图罗列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解题能力。思维导图采用“关键词”方法,可以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问题的“切入点”“突破点”“归纳点”“整合点”,让他们抓住问题的本质,发掘已知条件之间的各种关联,找到已知条件与目标间的各种关系,机智灵活地采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同时,能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能力,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课堂容量大,操作简单,可以使学生思维扩容。教学的本质是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使他们从未知到已知,从片知到全知,由知少到知多,从错知到正知,帮助他们从现有水平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会努力地进行思考,输出自己发现的条件,然后与同学、教师交流,不断地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导图以简洁明了的图形表现复杂的结构,形象地呈现出各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操作简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和思维的有效工具,能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外化于纸上,并用线条将其连接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模块,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和严谨的态度,有利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课堂的实效。尤其是在进行审题分析时,能够有效地发现关键词;在解决难题时,能实现知识点的梳理与整合;在进行变式训练时,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处理综合性题目时,能达成知识点由点状向网状拓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启正中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