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感的纱线与坚韧的人

2015-05-20 15:51耿昊天
中国纺织 2014年2期
关键词:纺纱纱线纺织

耿昊天

2013年5月,在北京市科委的积极推动下,作为“无捻复合纱线技术”的持有者,北京东土时代纺纱有限公司与铜牛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经过近20年的研发和产业化尝试,这一“革命性的新技术”终于走向瓜熟蒂落。双方将共建无捻复合纱针织产品研发中心,制定无捻复合纱针织产品技术标准,并在生产销售无捻复合纱产品的基础上开展产品市场推广合作。

根据合作协议,2013年年底,东土公司旗下的无捻复合针织纱线生产线正式成军,实现工业化、批量化生产,而铜牛集团负责研发的无捻纱针织面料、内衣的生产业亦已一切就绪。由完全应用这项新技术的纱线织就的新产品将会在2014年面世,并接受市场的检验。

因其透气和舒适性等性能远超传统产品,且在保证细腻光泽的同时具有快速吸湿排汗等功能性,无捻复合纺纱技术被北京市科委方面称为一项革命性技术,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东土时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宜预计,无捻复合纱线技术一旦得到市场的认可,将形成一个新的纺织品品类和细分市场。

此次合作被各方寄予厚望,上下游紧密结合的完整产业链也在筹备之中,旨在加速无捻纺纱技术的深度开发、应用和产业化进程,促进纺织技术研发的升级。

“前期基础性的工作必须过关,要不这个技术就会自己折在摇篮里。”在东土时代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宜看来,要想实现这一份宏图,东土时代团队仍需努力。“我们要避免昙花一现,做出一根‘性感的纱线来,这是要下功夫的。”

穿在身上的电缆线

“无捻复合纺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原理到结构彻底改变了纱线结构。”赵宜告诉《中国纺织》,这项名为“无捻复合纺纱”的中国原创技术,将以其颠覆式的创新性而为世人所知。

在东土复兴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恭理看来,于传统纺纱而言,强度和舒适度是硬币矛盾的两面。追求强度,则捻度必须增大,但这会在透气性和手感上作出牺牲。相反捻度不够,纱线又没法织布。

和无捻纺相对的“有捻纺”同样是个新名词。“过去为什么没有有捻纺,是因为没有无捻纺。”赵宜半看开玩笑地介绍,传统纺纱有几千年历史,在无捻纺纱技术出现之前,纤维不经加捻是无法成纱的,区别只是在于捻度不同而已。

赵宜介绍,无捻纺的成纱原理十分特别。呈散纤维结构的包覆纤维粘接在芯材之上,前者表现织物性状,而后者决定纱线强度,结构类似于羽毛。无捻纺出的纱线呈内外层结构,恰如“电缆线”一般。由于成纱原理不同,无捻纺出的纱线既可以做纯无捻,也可以做弱捻。

赵宜介绍,这项新技术是对纺织原材料重新做一次“排列组合”, 可用于纺织各种织数、各种原料、各种用途的面料产品,包覆纤维和芯材的搭配具有无限大的可能性。赵宜告诉《中国纺织》,于无捻纺纱技术而言,外包纤维可以任意选取纯棉、莫代尔、羊绒、绢丝等手感舒适的服用纤维。

“新型纱线具有的手感、蓬松度及透气性是传统有捻纱线无法相比的,舒适度是我们最大的竞争优势。”赵宜介绍,经检测,无捻纺纱线的透气性是传统面料的2.6到2.8倍,而传统方法制成的纱线是无法让空气在纤维之间自由流动的。

不用考虑加捻,纱线却也并不如想象的那么脆弱,其中的芯材能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无捻纺纱的生产中,芯材可以采用最强力的纤维。而经过多次检测,无捻纺织物抗起球的性能也可达国标四级,符合国家的所有标准。

具有如此优势,这项技术在T恤、夏装衬衫、内衣、家纺用品、婴童装等格外要求舒适度的服装领域的应用具有非常广泛的前景。

当前,这项技术正处在产业化的初期。作为无捻纺纱技术的开创者,东土时代正在尝试同成衣企业开展合作。2013年4月,铜牛与东土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经过定向研发的阶段,解决了染色的最佳方案等技术问题,目前,铜牛、爱慕、雪莲三家客户刚刚开始批量下单,成品预计将会在2014年夏正式上市。

“这东西穿在身上感觉是不一样的,产品会说话。”对于无捻纺纱技术的前景,赵宜信心满满。

不抛弃,不放弃

“2005年我们接触到这项技术,两年后,在东土复兴的基础上我们注册了东土时代公司,陈总以技术入股,”这是赵宜和宋恭理正式接手无捻复合纺纱的开始。

东土时代副总经理陈越告诉《中国纺织》,此前这个项目一直是由他领衔的纯技术研发团队进行,当时这项技术已经初现雏形,但产品依旧存在着大量看似难以克服的瑕疵。“虽然并不了解,但商业直觉告诉我,这东西一定有重大未来,我们觉得不会没结果。”

“如果条件理想,一切都顺当,这个项目搞出来估计就是三五年。”但对于这项技术的发明者陈越而言,无捻复合纺技术的问世远非一帆风顺。

1982年,陈越作为技术人员调入其时刚刚成立的湖北省纺织科学研究所,参与苎麻纺纱用于针织产品的攻坚课题。1982到1990年的八年时间里,课题组的思路在传统苎麻原料和传统纱线工艺之中徘徊,几无进展。

坚硬的苎麻纤维加捻所制纱线做出的面料很硬,手感刺痒而完全无法穿着。“苎麻无疑是个好东西,但就是做不出高档产品。”在陈越看来,问题应是出在工艺上。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陈越的想法很大胆,他决定另辟蹊径,“考虑能不能做无捻的纱线。”

按照这一思路,1992年,课题组制成了一部模拟装置,将洞庭苎麻的纤维牵伸之后用手搓捻,并用胶粘合。而这一尝试在纺织工业部方面的专家看来,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你这不是投资几百万的问题,投几千万都很可能要打水漂。”

陈越并不死心,他找到朋友投资了十万块钱。经过努力,纺科院为其正式立项,并为课题组提供了研发用的场地和条件。就这样,陈越搭起了自己最初的班子,并于1993年年底制成了一台线速度只有三四十米的两头概念样机。“回想一下,投资一百万未必做得出来的东西,当时省吃俭用做成了。”endprint

1995年,湖北省纺科院转制为建筑设计院,这一项目由此宣告流产。若要继续课题的研究就只能另寻婆家,而要想留在单位就必须转行,此时的陈越面临着两难选择。“那时我47岁,哪有功夫找别的地方啊?转行就转行吧。”

转行为建筑监理的陈越在监理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和总工程师,“一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应付上班时乱七八糟的工作了。”在工作的同时,他还在继续着无捻纺项目的研究,周围的人对此颇为不理解,“黄花菜都凉了你还干什么啊?”

朋友劝得苦口婆心,陈越倔得不知悔改,“从专业眼光来看,我觉得这个肯定有希望。”

经过一番努力,无捻纺研发团队制成了一台八头样机,总算有了点工业化样机的架势。“无捻纺是不是不结实?这项技术有多大价值?和现有技术相比优势何在?很多人都看不清。”此时的无捻纺纱技术还只能说是初具雏形,仍显粗糙,距推广还有不小的距离。

直到2005年,陈越遇见了赵宜和宋恭理。

经过为时一年的接触,2006年,陈越同东土复兴开展合作,加入了新成立的东土时代公司。东土复兴以羊绒衫为主营业务,陈越便将研究方向对准了羊绒,一直在不断地研发设备,不断完善技术细节。而赵宜和宋恭理则在着力引导这一项目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2011年年末,上马的八台无捻纺机形成了规模化生产的雏形,“这一款基本是产业化定型机了。”在陈越看来,一项技术欲达到产业化的突破,其关键在于产品和市场的结合。

赵宜介绍,在无捻纺纱技术首次参加2013年纱线展之前,批量生产无捻纱线的产线刚刚上马,全世界第一条无捻纺纱小型生产线的纱线产能只有一百多吨。2013年4月,东土时代同铜牛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正是无捻复合纺纱技术走向市场的开始。

这项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生产,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

非典型纺织人

赵宜、宋恭理和陈越的事业,由东土复兴和东土时代两个兄弟公司连结在了一起。

与丈夫一起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成归国时,赵宜对今后的事业有着清晰的定位,她的梦想是在国际上打造一个强势的民族时尚品牌。如今,他们已拥有了3家纺织服装企业,并且正在兴建新的纺纱厂。

赵宜于1994年留学澳大利亚,与丈夫宋恭理一起在悉尼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出国之前,就想着学成之后要回国创业。中国每一天都在发生着激动人心的变化,对于有着产业报国思想的留学生来说,回国创业是很自然的事情。”赵宜说。

“我们两个都是悉尼大学MBA出身,本与传统行业无关。”赵宜介绍,夫妻二人在决定回国时就打好了创业的主意,经过审慎的考察,发现传统行业高精尖人才稀缺,可为的空间很大,于是决定从事纺织行业。在赵宜眼中,纺服出口行业中并没有什么出色的竞争者,于优秀的创业者而言依旧大有可为。

2000年,赵宜与丈夫一起创办了北京东土复兴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并在两年后建立羊绒衫厂。与国内很多羊绒生产企业不同的是,拥有悉尼大学MBA学位的赵宜和宋恭理为企业注入了新的发展理念。东土复兴是一个“两头在外”的自主品牌企业,一直以羊绒制品为主业,其品牌、设计研发团队和销售业务都位于国外。

“羊绒这项传统业务我们做了十多年,经营得十分稳定。”宋恭理介绍,东土复兴的业务支持着东土时代的成长和发展,保证其无捻纺技术的研发经费。“研发需要经费投入,总要有地方赚钱。”

宋恭理告诉告诉《中国纺织》,自2006年投资至今,无捻纺技术仍处于纯投入阶段,尚未进入收益期。在体制之外,大部分公司不愿为研发者提供场地和经费。“走弯路是试验阶段无法避免的,我们曾有过纺纱200公斤全部报废的事情,20多万的投入打了水漂。”

“没有几个公司愿意干这样的事情,而我们特别欢迎创新者来做实验。”东土复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赵宜和宋恭理持续为研发者提供设备、场地等支持,并在研发过程中保持跟进,引导项目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在宋恭理看来,纺织产业有着传统产业之名,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中毫无新晋的机会,于有心人而言,改变产业格局的机缘只要细心总能发现,“事实证明,纺纱这么传统的产业,我们一样可以做出改变。想在任何一个传统产业做出改变,只要足够执着都没有问题。”

“我们的思维方式一点也不传统,不喜欢像现在纺织产业一样跟在别人后面挣那3%的薄利,靠着规模维持生存。”赵宜介绍,东土复兴创业的思路与纺服企业的传统玩法毫无相似之处,绝非依靠辛苦打拼积累规模或依靠完美执行追求代工信誉,而是更多着眼于开辟一片没有竞争对手的处女地,“只要能成为细分市场上唯一的玩家,成本就不再是问题。”

“推广初期我们要用好一点的原料,宁可卖贵一点,也要保证品质。”赵宜毫不掩饰东土时代团队的雄心壮志,“我们也是自封很有理想的团队,我们的舞台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纺织领域,这将是首次由中国人造成的大范围影响。”

好牌还需妙手打

尚处在产业化初期的无捻复合纺纱技术,寄托着宋恭理和赵宜的勃勃雄心。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无捻纺纱工厂于2013年刚刚完成建设并投产,这个定位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工厂未来将会成为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对无捻纺纱技术抱有特殊的关注,曾对这项技术做过三次批示。郭书记认为,这项技术类似杂交水稻,虽不属高精尖之列,但其意义不小,一经实现即可解决无数人穿衣舒适度的问题。

而在宋恭理看来,作为未来重要的纺织品品类,在经营战略上的选择余地同样十分宽泛,“做到市场份额的几分之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这取决于我们的销售策略。”

“假如我们选择了普及型的销售战略,从高毛利到3%,可以把这个行业做烂。”MBA出身的赵宜认为,由于无捻纺面料的服用性能十分优异,市场对其需求将会非常可观,在很长一段时间即便开足马力,也难以触探到市场的边界。“是否要在量上发力?团队经过研究和讨论,决定像兰精木代尔一样采取限量销售的饥饿疗法, ‘制造供不应求的策略将会长期保持,而不会走上追求规模的发展道路。”

“目前我们还是不想树敌太多,低调一些。”宋恭理告诉《中国纺织》,当下东土时代的计划是,在中端市场上出手打造品牌,采取杜邦公司莱卡纤维的销售模式,将对纤维原料的认知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来。

宋恭理介绍,现在的销售带有投石问路的意义,要想使消费者对一项新产品产生足够深刻的认知,需要数年持续不断的推广。而东土时代则是希望在满足高端客户对于服装性能独特要求的基础上,从价格不敏感的高端市场开始打起。“我们需要培育未来的客户,尤其是国际上的高端客户,比如高尔夫服饰市场。”

东土时代的规划不止于此,无捻纺原料供货商、无捻纺机配件和辅助产品的供应商居于产业链上游,无捻纺纱厂、织布厂、面料厂与无捻纺服装厂位于产业链中段,其终端还将有无捻复合纺纱品牌商,由其带动的整条产业链都需要得到有效的规制,一套从纱线到面料的独特标准必不可少。

赵宜介绍,类似竹纤维联盟的平台,早晚会在东土时代的推动下建立起来,供应链各环节的产品具有的共性,以及产业链内部规则的制定,都需要在平台上讨论和制定。作为引领无捻复合纺纱风潮的源头,价值链延伸方向的所有技术和市场资源都将在平台上进行共享,以使其进入良性循环。游戏规则的制定,还需要有关部门、行业协会、权威机构一起介入。

“要想让这个技术大规模开花,不会低于五年时间,”在未来数年间,宋恭理和赵宜将会把精力集中在这些工作上。赵宜坦言,希望能够更为长久地维持东土时代的技术优势和领导者的地位,“把这个产业的品质打造出来,把品牌高度做出来,把整条产业链做出来,无捻纺足够我们做几十年的。”

“原创技术隧道期一定特别长,一直在隧道里行走,看不到光在哪里,你一定要坚信你的努力有未来。”无捻纺技术即将瓜熟蒂落,赵宜将其归功于整个东土团队的坚忍不拔。“我们是一伙比较坚韧乐观的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纺纱纱线纺织
物流告急,纺织企业发出呼吁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大事早知道
巧手制作
纺织服装企业捐款捐物一览表
人生的纱线
人生的纱线
纺织机械行业新标准4月实施
广西苗族古朴的纺纱织布加工秘籍
纺纱器材的技术进步与应用
新型纺纱“魔术”的数字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