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摄影选择

2015-05-20 17:40
中国摄影 2015年1期
关键词:高邮水乡扎根

张元奇:时代的影像烙印

作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摄影人,也是祖孙三代摄影人的第一代,张元奇出生于高邮水乡的普通人家,16岁辍学后成为供销合作社的一名会计。因为经常为县里的大型活动做美工,1956年他成为《高邮报》的摄影记者。张元奇曾经感慨道,那是自己第一次接触到照相机—一台德国产的双镜头禄莱福莱克斯相机,至今令张老难忘。与那个时代的基层摄影师一样,他以拍摄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题材为主,如反映大跃进、人民公社、手扶插秧机的应用场面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偶然的机缘,更使他与当时下放到高邮地区的毛泽东随行摄影记者、著名摄影家吕厚民结识,在扬州,吕厚民办起了摄影培训班,而张元奇就是培训班中的教员,后来张元奇更与吕厚民为普及摄影在江南水乡奔走、讲课、拍摄,共同工作了一段时间。正如吕老对他的评价:元奇一生扎根水乡,把记录家乡的生产、生活与人文变迁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在张元奇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代摄影家立足现实,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乃至用摄影反映祖国的乡村、城镇风貌的奉献精神,以及他们朴实无华又精炼老到的摄影艺术语言风格。可以说,这是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普遍的摄影风貌。

元奇一生扎根水乡,把记录家乡的生产、生活与人文变迁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著名摄影家吕厚民

张晓萌:风花雪月,水乡沙龙

与第一代摄影人不同,中间层的张晓萌对摄影痴迷于上世纪80年代,彼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摄影的春天也来临了,在风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沙龙摄影热中,于部队复原后的张晓萌开始用镜头描绘水乡田园柔美的沙龙韵味。说到沙龙摄影,由于其唯美与画意风格特征同中国的文人画等传统接轨顺畅,自摄影术传入中国后,在上世纪初叶即在中国扎根,新中国成立后,沙龙风格由于其“小资情调”,与革命现实主义主流格格不入,一度受到批判与封杀,而改革开放后则有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江南水乡风光摄影的甜美情调正是在此基础上如鱼得水、相得益彰起来。

我是一个出生在高邮湖边上的水乡摄影爱好者,生在水乡,没有理由不去拍水、拍水中的生灵。水本无色,是阳光的照映、是生灵的影印,水被渲染的是五彩缤纷。而水又是万物的生命之源,故而对水的情感应运而生。我的作品中多是拍水乡的渔民生活和禽鸟生息的瞬间。夕阳下,静静的水面,几只鸭子的游过,留下一道金色的波光;牧归的鸭群游弋出一条S形;独木小桥上老母鸡,渔溏的小黄狗的倒影还有那狂舞的群鹅??在光影中交织影现出别样的自然。我喜欢在水的家园中寻觅线条、块面、色彩、光影、空间等视觉符号,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张晓萌

张引:我的视域我做主

作为“80后”的第三代,摄影青年张引则与时俱进地钟情于当代观念摄影与后期创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摄影与国际交流更加广泛,包括当代世界摄影潮流中的观念艺术也成了青年摄影人的时尚追求,与张家前两代摄影人不同,第三代摄影人张引更注重和关注自我的表达,而不拘泥于旧有的审美模式,尽管还有在思想观念与表现形式上的不成熟,但其所彰显的个性化与实验精神则是突出与鲜明的。

三代人三种不同的摄影选择,所折射出的是中国摄影发展史在现当代的缩影,随着摄影技术发展与“双百”方针的不断贯彻落实,相信中国摄影艺术的天地会更加广阔,而广大摄影人将会更充分地施展才华,在这片天地里展翅翱翔。

猜你喜欢
高邮水乡扎根
唱不尽水乡幸福多
梦里水乡画里藏
水乡哪里美
好歌好酒好高邮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
看千帆竞渡,数高邮风流
——高邮博物馆精华演绎
高邮风光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江苏高邮鸭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