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2014年11月末,从广州北向往连州方向的高速两旁仍然郁郁葱葱。在接近连州的时候,第十届连州摄影年展的巨幅户外广告牌突然闪入眼帘,几个抽象的色块构成的海报在矗立在葱茏的荒野,这个情景有些超现实的色彩,但是广告牌上大大的四个字“再造奇遇”—第十届连州摄影年展的主题,化解了其间的突兀。
广州到连州有3个多小时的大巴行程,在当今正在被高铁逐渐连接的中国,这段路程并不算短,但是比起10年前已经整整缩短了一半。遥远的路程并没有成为连州与当代摄影连接在一起的障碍。从2005年开始,每年年末,大批中国乃至世界当代摄影艺术家都会汇聚到连州。连续10年的连州摄影年展,已经成为众口一词的“中国最专业的摄影节”。10年前,连州这座寂寂无名的粤北小城,如今成了中国当代摄影的一个符号。这的确就是一个奇遇。
2014年11月21日晚,在第十届连州摄影年展的露天开幕式上,年展艺术总监段煜婷带领历届的策展人代表—鲍昆、朱大可、陈卫星、弗朗索·萨瓦尔、阿兰·朱利安、罗伯特·普雷基等,参展艺术家代表—刘香成、王庆松、庄辉、张海儿、安哥、潘伟、刘铮、王宁德、邢丹文、严明、塔可、孙彦初等一同登台致辞,把此后一周的连州带入十年庆典的氛围。无论是主题展、研讨会、媒体报道,连州摄影年展十年的历程以及这期间中国当代摄影进程都是核心的话题。
在年展期间举行的“中国当代摄影十年”研讨会上,第一届连州年展的学术主持杨小彦说:当年的不少参与者认为这个摄影节了不起能做三届。不过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当年的连州摄影年展已经表现出令人敬畏的雄心。“试图通过以图像为中心、同时容纳多种形式的视觉展示,通过从一个地区开始的考察,来揭示历史与人文发展当中的双重性,从而为人们认识图像、认识视觉、认识视觉与生存、与社会、与民族、与区域文化、与全球化这样一些重大问题的关系,通过这个国际性的大展,来表明一种根本的价值观:‘让图像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这段话摘自第一届连州摄影年展对当年的主题“双重视野—从连州出发”的阐释。此后,“原点:观察与被观察”、“影子的炼金术”、“我的照相机”、“在场与再现”、“这个世界存在吗?”、“向着社会的景观”、“故事,离真相有多远?”、“告别经验”,这一系列连州摄影年展的主题紧扣中国当代摄影走向,把摄影置于当代社会文化问题中进行讨论。在这十年间,中国涌现的数十个以摄影年展或者摄影节为名设立的活动,不少已经消声匿迹,现存的大多已经变成了摄影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宣传活动,但是连州一直没有改变对摄影的专业诉求和品质坚持,而且形成了鲜明的连州特色。
本届年展的总策展人鲍昆在谈到连州十年时说:“作为一个严格按照国际摄影节模式操作的摄影节,连州从始至终都严格执行策展人制度—每年寻找一到两位主策展人搭建主体结构,制定具体的学术主题方向。”这在中国众多的摄影节中独树一帜。栗宪庭、费大为、冯原等连州历年的总策展人、学术主持大多是都是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文化批评领域的学者、策展人。这些谙熟当代艺术走向,游走并活跃于各种世界性的艺术活动的学者,通过连州为中国摄影界引入了不少新鲜的空气。连州也通过这些策展人的学术提炼,旗帜鲜明地表现出要把自己纳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轨迹,在当代语境中讨论中国摄影的态度。
连州摄影年展把握住了摄影与当代艺术之间一片正在扩展的交集,而且这个领域正在显示出对当代文化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连州已经成为国内许多摄影家和艺术家重视的展示平台。此届摄影节上,第一届连州摄影节的主题—“从连州出发””经常被提及。如果说当年的“出发”只是一个隐喻性的提示,这届年展的主题展“中国当代摄影十年 2005-2014”确是一次中国当代摄影蔚为壮观的汇聚。这个展览展出了82位在连州展出过的重要的中国当代摄影家的作品,其中相当多的摄影家展出的是新作。展览按照作品的主要特点分为“现代化的景观”、“历史的某处”、“摆布与导演”、“传统的回溯”、“私密的观看”、“身体与身份”、“语言的实验”、“摄影作为后媒介”八大部分。段煜婷在策展前言中写道:“为了方便叙述,我只是按艺术家们作品的主要特点分了八个部分,这决非某种范式或流派的总结归类,且不同部分的作品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着或多或少的交叉,旨在方便展开阅读。”展览的高调构架与策展人的低调的前言形成鲜明的反差。不过,观看者很难不把这个展览与对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脉络相联系。就在这十年里,中国摄影在获得越来越多国外摄影文化的一手信息的同时,在逐渐摆脱此前对国外摄影片段式的了解;在挪用和借鉴现成西方表现模式的基础上,开始注重摄影本体语言的探索,而且表现出强烈的个体意识,力图寻找本土题材和本土视野,把影像表达与个体对当代社会的判断和感受密切结合。就在这十年里,中国摄影形成了从题材、手法,到对摄影理解的多元格局。
即使不得不承认,还是有一些这个时期优秀的摄影家的作品没有纳入展览“中国当代摄影十年”,展览中现有一些作品的入选还值得斟酌讨论,但是毫无疑问,这个展览从纷繁的线索中勾勒出了中国当代摄影演进的基本样貌。持续十年汇集了如此众多中国当代重要摄影家参与其中,在国内的影像机构中,连州摄影年展应该是只此一家。这也让连州年展本身就足以立身于中国当代摄影史的一个章节。
对国外摄影的引入也是有关连州值得谈论的话题。连州正在逐渐摆脱国内摄影节简单借用国外大师名头做宣传噱头的模式。2008年推出英国摄影师纳达夫·坎德尔的《长江》,其题材和手法成为后来一段时间不少中国摄影师模仿的对象;2010年推出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的回顾展引发国内摄影界对“拟像”概念的讨论。2012年展览中西班牙摄影家胡安·封库贝塔对摄影媒介的反思,正在引起中国摄影界的重视。2014年连州摄影年展也有不少国外展览值得关注:瑞士摄影师杨·明葛(Yann Mingard)关于人类资源库的作品《储存》,拍摄了欧洲各地的有关人类自身、动物、植物、文化、技术的保护场所、保存的工具与产品。这组作品以严谨而毫无矫饰的拍摄,把观者的思考引向人类生存的终极问题。在不少中国摄影师沉溺于对自己的作品影样式是否当代的焦虑中时,杨·明葛的作品提示出,以摄影细密而直接的观看切入当代问题,就能激活摄影中潜藏的巨大的当代影响力。
此外,乌克兰摄影师维多利亚·索罗切斯基(Viktoria Sorochinski)的《沉默的对话》,探索了摄影对人与人的心理关系以及不可言说的内在情绪的表现;《魔镜:南美六人展》呈现了区别于欧美摄影的充满想像力和魔幻色彩的影像;荷兰摄影师杰普·希仁(Jaap Scheeren)表现斯洛伐克的童话故事的《三朵玫瑰,九只渡鸦,十二个月份》,显示出摄影的虚拟叙事与现实间微妙的张力。这些展览的引入显示出连州摄影年展对国外摄影走向与中国摄影的本土问题之间关系的洞察力。
除了常规的讲座、专家见面会、研讨会、幻灯会外,此次连州年展还与浮图网、假杂志、瑞象馆等机构合作,推出了“买得起的摄影”影像集市,推出低价的摄影原作外,还销售摄影集、海报、明信片、T恤等摄影衍生品。相关的议题把年展拉入了当代艺术市场的讨论。
11月24日晚,在第十届连州摄影年展颁奖晚会上揭晓了年展的5个相关奖项。扬·明葛与阿根廷的海伦·左特 (Helen Zout)获得新摄影年度艺术家奖。海伦·左特的《失踪》拍摄的是1976至1983年军政府独裁时期的幸存者以及遇难者家属。评委会特别奖的获得者是黎朗(作品《父亲1927.12.03 - 2010.08.27》)和张克纯(作品《北流活活》)。戴翔以《清明上河图》获得新摄影年度大奖,这件作品用Photoshop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原画上的人物和事件置换为以数十个近年中国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为蓝本的摆拍。
获奖作品自然是连州年展的焦点。尤其是对戴翔的《清明上河图》的获奖,在业内有不同的声音。PS、摆拍加符号化的社会事件等手法在国内艺术家的作品中并不鲜见,不过因为应和了数量众多的社会热点话题,这件作品甫一获奖,就在网络媒体上迅速传播。这也可以视为此次连州摄影年展成功的公共传播效应之一。
可以想象在一个中国经济欠发达的小城,用十年时间维系一个国际性、当代性的艺术展览的背后所面临的经济、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的人事关系的巨大压力,但是连州摄影年展却成功地保持了稳定的专业水准,以段煜婷为核心的连州摄影年展策展团队的努力值得尊重。
应该提及的是,连州当地政府对这项没有眼前经济效益的艺术项目长达十年的支持,在国内实属难得。虽然大量媒体对连州年展持续而版面慷慨的报道,是目前对连州最明显的回报。但是不得不承认,连州年展的参与人群几乎都是专业人士,展厅的高墙外面,普通连州民众对展览还有相当的隔膜。
令人欣喜的是摄影的公共传播和影像艺术的公共教育正在进入连州摄影年展策展团队的视野。在作为主题展图录的《中国当代摄影十年》一书中的最后部分 “连州摄影大事记”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如果说摄影如奇遇,那么这个奇遇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再造摄影艺术新境界;同时对连州这座古老的小城来说,十年前我们如奇遇般地创立了一个国际化的摄影年展,十年过后,连州将迎来摄影文化反哺这个城市的新奇遇。”在此次年展期间, “连州·中国当代摄影博物馆”举行了启动仪式。据报道博物馆将在连州果品仓展区资源基础上翻修改建,总建筑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预计至2015底前建设完毕,将以摄影展示、收藏、公共教育和研究为核心,建设成为一个专业的中小型摄影博物馆。如果博物馆能够顺利建成,连州摄影年展所积累的数量巨大的影像资源就能有一个在连州沉淀下来的实体空间;如果这个博物馆能够延展出更多影像的公共教育功能,能够成为连州民众日常的影像教育基地,连州摄影年展就不再仅仅是专业人士每年几天的嘉年华。或许十年之后,连州将会成为中国当代摄影文化的重要策源之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