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肺结核118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

2015-05-20 08:40:27王育华纪春梅李艳香冯福民
中国防痨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防痨个体化肺结核

王育华 纪春梅 李艳香 冯福民



·短篇论著·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118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

王育华 纪春梅 李艳香 冯福民

糖尿病易合并肺结核,临床比较常见,且互有不利影响。近年来,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逐年增多,且疗效差、耐药率高、预后较差,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1]。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118例,现对其临床特点、个体化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等做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118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55±11.3)岁。 男91例,女27例,男∶女=3.4∶1。1型糖尿病患者3例,其余为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52例,占44.1%;其中60~岁21例,70~岁27例,80~85岁4例;男27例,女25例,男∶女=1.1∶1。先发现糖尿病患者83例(70.3%),2种疾病同时发现26例(22.0%),先发现肺结核患者9例(7.6%)。

118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初治肺结核81例,复治37例。初治患者中涂阳59例,占72.8%,复治患者中涂阳9例,占24.3%。涂阳患者中,60~岁者35例,<60岁者33例。68例涂阳患者中,结核分枝杆菌“+++”和“++++”共32例,占47.1%。118例患者中,空洞形成55例,继发性肺结核92例,血行播散性肺结核2例,结核性胸膜炎9例,继发性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胸膜炎15例。

118例患者中,1型糖尿病3例,年龄19~26岁,病变均为浸润干酪灶,病情较重,1例抢救无效死亡,1例转综合性医院治疗。2 型糖尿病115 例,年龄32~85岁,住院期间采取饮食控制,适当运动,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合理应用降糖药,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

二、诊断标准

肺结核的诊断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2]及《肺结核诊断标准(WS 288-2008)》[3]。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的诊断标准及分类法[4]。

三、抗结核治疗方案

年龄<70岁,无视神经炎、无糖尿病肾病、无高血压肾病、无消化道溃疡、全身状况良好的患者,采用3HRZE(S)/9HRE方案[5];疗程制定为12个月,必要时延长至18个月。年龄>70岁,无视神经炎、无糖尿病肾病、无高血压肾病、无消化道溃疡、全身状况良好的患者,改为3HRftZE/9HRE方案;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减量,利福平改为利福喷丁,不使用链霉素。所有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视神经炎,则停用乙胺丁醇,如有胃肠炎、消化道溃疡,在应用胃药仍不能改善症状时,则停用吡嗪酰胺,利福平改为利福喷丁。依据患者情况,选择性应用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链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左氧氟沙星、芪甲利肺胶囊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确保病变吸收好转。肝功能异常者加用保肝药物(复方甘草酸单胺、还原型谷光甘肽、甘草酸二胺、护肝宁等)。118例患者中66例完成3HRZE/9HRE方案;40例患者直接或中途采用个体化治疗(直接药物减量或更改方案)方案完成治疗;118例患者丢失7例,死亡3例,转院2例。

四、观察指标

最初每周测定2次空腹血糖,依据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血糖稳定达标后每周测血糖1次。血糖控制标准:(1)控制理想,为空腹血糖(FBG)<6.1 mmol/L;(2)控制较好,为FBG 6.1~8.3 mmol/L;(3)控制一般,为FBG 8.4~11.1 mmol/L;(4)控制不良,为FBG>11.1 mmol/L。血糖控制良好包括血糖控制理想和血糖控制较好。本研究观察指标根据2013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编写出版的《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6]、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所制定的生化控制指标[7]并结合《临床结核病学》[5]中专家观点制定。每7~10 d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7~10 d后每个月检查1次,治疗后前3个月每月进行肺部CT检查1次,每月痰涂片检查2次,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五、疗效判定

(1)治疗有效:肺部病灶缩小或减少,空洞缩小;(2)治疗无效:肺部病灶或空洞无变化者;(3)恶化:肺部病灶增多、增大,或空洞增大、增多者。

六、痰涂片结果

入院后连续3 d取患者晨痰,痰样直接涂片后镜检,按文献[8]进行,阴性是指300个油镜视野内看不到抗酸杆菌;涂片阳性分为5个等级,即“±”为1~2条/300视野,“+”为3~9条/100视野,“++”为1~9条/10视野,“+++”为1~9条/每视野,“++++”为≥10条/每视野。记录患者痰涂片情况及治疗后痰菌阴转情况。

七、药物不良反应分类和临床处理

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药物性肝损伤、肾损伤、视神经炎、高尿酸血症或关节痛或肌肉痛、血液系统损害、药物热和药疹等。

(1)胃肠道反应包括胃部不适、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甚至反酸、胃痛等。轻者加用胃肠动力药、抑酸剂可缓解,反应较重者不得不停用吡嗪酰胺、利福平改为利福喷丁,病变重者需调整治疗方案,采用个体化治疗。(2)药物性肝损伤标准:见参考文献[9]。(3)肾损伤包括蛋白尿、管型尿和血尿、氮质血症、肾功能衰竭。(4)高尿酸血症:男性尿酸>420 mmol/L,女性尿酸>360 mmol/L,嘱患者调整饮食、多饮水,如尿酸>800 mmol/L或尿酸升高伴关节疼痛,则停用吡嗪酰胺。(5)视神经炎:服药过程中出现视神经炎症状者停用乙胺丁醇,有并发视网膜病变者不用乙胺丁醇。(6)白细胞减少:如白细胞处于(3.0~4.0)×109/L,给予口服升白细胞药物治疗;血小板下降多为利福平过敏所致,严重减少停用此药。

八、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病变发生部位情况

118例患者中,病变发生在1个肺段24例,占20.3%,多个肺段94例,占79.7%;有空洞者55例,占46.6%。

二、痰抗酸杆菌涂片情况

痰抗酸杆菌检查结果:涂片阴性50例(42.4%)、“±”和“+”共10例(8.5%)、“++”13例(11.0%)、“+++”23例(19.5%)、“++++”22例(18.6%)。

三、药物不良反应

118例患者中,出现胃肠道反应32例;肝损伤45例;视神经炎12例;关节痛4例;尿酸增高54例;白细胞减少11例;血小板减少4例;药物热和药疹6例。

四、治疗方案的比较

对完成疗程的106例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标准化治疗方案和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有效率、空洞缩小率、痰菌阴转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五、血糖控制情况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69例,治疗有效63例,有效率达91.3%;血糖控制一般的患者29例,治疗有效25例,有效率达86.2%;控制不良8例,治疗有效5例。

讨 论

1.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临床特征及原因:近年来,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发病例数有增多趋势,病变累及的范围扩大,常累及多个肺段、肺叶,且常发生在非典型部位(如下叶基底、右中叶、左舌叶、上叶前段等)[10-12]。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病变多不典型,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患者的糖代谢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血液及组织内含糖量高,蛋白质及脂质代谢障碍、呼吸道黏膜抵抗力减退等,有利于结核分枝杆菌在体内繁殖[13],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肺通气血流失衡,肺含氧量下肺野增高,适合结核分枝杆菌生长[14],糖尿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T细胞亚群CD4+、CD3+、CD4+/CD8+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尤其是老年人,外周血中可见到广泛的淋巴细胞凋亡现象,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降低,所以病变不易局限[15-16],病灶分布以多肺区为主,病变以浸润为主,且易形成空洞,排菌量高,本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点。

2.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个体化治疗的优点: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对心、脑、肾、眼、末梢神经、血管等均有不良影响,使其功能障碍,故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后更易出现不良反应。较多出现的不良反应依次为胃肠道反应、肝损伤、关节损伤、神经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肾损伤等[17]。资料显示老年人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主要发生于用药2个月内[18]。基于上述原因,为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治愈率,笔者在治疗之前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既往史、用药情况、应用抗结核药物后的病情变化、服药是否规律、每种药的应用时间,服药后的不良反应;除糖尿病外还有哪些合并症;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是否有免疫方面疾病等。观察患者的全身状况:有无贫血,营养不良,患糖尿病的时间,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血糖、视力等;经综合分析后,依据患者情况及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药敏结果,为患者制定一个安全、合理、有效、不良反应小的化疗方案,70岁以上基本为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做到方案合理有效,保护好器官功能,糖尿病肾病避免用氨基糖苷类药物,肝功能较差的患者避免用吡嗪酰胺或利福平,改用左氧氟沙星、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或利福喷丁,糖尿病眼底病变避免用乙胺丁醇,注意保肝、保护胃黏膜及对症治疗[19]。

表1 标准化治疗方案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疗效比较

注 表中括号外数值为例数;括号内数值为“率(%)”;118例患者中丢失7例,死亡3例,转院2例,共排除12例患者

3.血糖及饮食调控问题: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治愈率一般较低,血糖的控制是关键[20]。孙琳等[21]研究表明:糖尿病对肺结核起主要影响作用,考虑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引起机体抗体及补体产生减少,细胞免疫功能减退,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所致。笔者认为:(1)60岁以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最好能达到理想控制。而老年患者易发生低血糖,血糖不易严格控制,一般在5.5~7.5 mmol/L范围即可,需加强对血糖的监测,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2)控制饮食,同时应增加蛋白质的摄入,还需少食嘌呤类含量高的食物。饭后2 h多饮水,促进尿酸排泄。

总之,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且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加大,易形成难治性肺结核,有效控制血糖是治疗的关键。另外,笔者认为直接个体化治疗,适当延长疗程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1] 罗茂红.糖尿病与肺结核并发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国防痨杂志,2004,26(2):114-1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25-3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肺结核诊断标准(WS 288-200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

[5] 唐神结,高文. 临床结核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6]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3):189-195.

[7] 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已将糖尿病控制标准作了修改(1999年).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1,7(4):274.

[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痰涂片镜检标准化操作及质量保证手册(2008年版).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2009.

[9] 雷建平,吴雪琼,张文宏,等.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处置对策. 中国防痨杂志,2013,35(11):858-864.

[10] 罗道宝,刘岩,杨芳玲,等. 32例合并糖尿病肺结核的X线表现. 中国防痨杂志,2007,29(5):445-446.

[11] 辛云巧. 合并糖尿病初治涂阳肺结核111例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10,32(9):569-572.

[12] 黄华,蔡雄茂,陆普选,等.合并糖尿病肺结核的CT影像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10,32(7):386-389.

[13] 马玙,朱莉贞,潘毓萱. 结核病.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4] 朱红,谢娟,王建华,等. 2型糖尿病对肺结核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的影响.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6):595-597.

[15] 蔡清河,林健雄,黄松武,等. 人参多糖辅助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近期临床观察. 中国防痨杂志, 2013,35(7): 533-537.

[16] 李进升,陈宇,王福生. 65例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价. 中国防痨杂志, 2012,34(6): 389-392.

[17] 端木宏谨,陆宇. 抗结核药不良反应概述. 医药导报,2008,27(3):245-249.

[18]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会.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副作用综合报告.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1):40-43.

[19] 高微微. 老年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中国社区医师,2012,(1):4-5.

[20] 李艳静,高微微,常占平,等.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对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的影响. 中国防痨杂志,2012,34(1):23-25.

[21] 孙琳,胡迎芬,刘玉峰,等. 188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短期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防痨杂志,2014,36(3):198-203.

(本文编辑:郭萌)

10.3969/j.issn.1000-6621.2015.02.018

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第四医院内二科(王育华),病案室(李艳香);河北省唐山市协和医院呼吸科(纪春梅);河北联合大学流行病教研室(冯福民)

王育华,Email:hua701204h@sina.com

2014-08-14)

猜你喜欢
防痨个体化肺结核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今传媒(2022年12期)2022-12-22 07:20:12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中国防痨杂志》2018年(第40卷)关键词索引
爱情是一场肺结核,热恋则是一场感冒
海峡姐妹(2018年4期)2018-05-19 02:13:00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更 正
疣状皮肤结核合并继发型肺结核1例
2015年《中国防痨杂志》组织专题重点号的计划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
肝博士(2015年2期)2015-02-27 10:49:46
脂肪肝需要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
肝博士(2015年2期)2015-02-27 10: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