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使顶新集团在台湾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不仅消费者主动表示不再购买,台北市、台中市等官方也纷纷跟进,通令下辖公立机关、学校单位等全面拒用顶新产品。同时,顶新集团也遭受着政府、银行各个方面的压力,大有“不死不休”的架势。近日,台湾岛内银行配合台“财政部”要求,抽顶新集团银根,使其资金承受重大压力,顶新集团甚至要通过处置与食品不相关的地产来缓解资金压力,同时,台湾消基会针对顶新等提出团体诉讼,替消费者争取财产损害补偿和精神慰抚金。
在黑心油事件后,台湾消基会率先呼吁消费者抵制顶新集团所有产品及服务,给业者最严厉的警告。随后,台湾地区多次爆发罕见的集体抵制顶新集团相关产品的行动。在食品安全上,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许多食品厂商似乎都有一种思维定式,即一旦出现食安问题,可以通过召回产品,认错受罚来过关。但其间企业仍可正常经营,涉事产品之外的产品照常销售。但在此次事件中,食品安全违法不再是低成本行为,顶新集团遭遇“灭顶之灾”。
然而大陆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事件面前对涉事企业的“宽容度”却较高。以福喜事件为例,涉事快餐品牌在事件爆发期间,也有不少人光顾。大陆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不足,在其可选择范围内依旧会选择“相对安全”的大型外企,因此难以有如此强烈的集体抵制。但大陆消费者可以从台湾顶新集团的“灭顶之灾”中学到,消费者是有力量的。
食品企业的违法成本一方面是出于违法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消费者应自觉用买或者不买给企业造成压力,帮助企业生产安全健康的产品,用消费引导市场和企业发展。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