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仁
陈庆先(1908-1984年),湖北黄陂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代理营长,县委书记,藏、羌少数民族地区特委书记,团政委,团长,副旅长,旅长,纵队司令员,苏北军区司令员,江淮军区司令员,第十兵团参谋长,第二十三军军长,南京军事学院副院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参与领导了淮南根据地的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创建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皖苏交界地区抗日根据地,因主体部分在安徽的东部,所以又称皖东抗日根据地。日军控制的津浦铁路将这块抗日根据地分割为路东和路西两部分。1942年1月以后,因根据地不断扩大,改称淮南抗日根据地。
1939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时任中央党校第三十三班班主任的陈庆先奉命带领中央党校300余名干部和家属奔赴安徽,9月到达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驻地——安徽省定远县大桥镇。陈庆先任第五支队第八团政委,支队副司令员周骏鸣兼团长。
一
为了巩固和扩大根据地,陈庆先率部与日伪军展开激烈的战斗。1939年11月,日伪军400余人侵占安徽省来安县城。在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的指挥下,周骏鸣、陈庆先率部进抵来安城郊,与兄弟部队一起向来安城发起攻击,日伪军被打得晕头转向,弃城而逃。第五支队乘胜追击,又在城外痛击从百石山赶来增援的敌人,毙伤日伪军200余人。12月,陈庆先率部开辟来安、六合、嘉山新区,经过10余次战斗,控制了新区的大部分乡村,建立了2000余人的抗日游击队,通过除奸和认捐等方法筹粮筹款,每月上交五支队经费1.5万元,为创建路东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40年3月,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乘第五支队主力到路西作战之际,纠集8个团1万余人向支队驻地江苏省盱眙县半塔集(今属安徽省来安县)发动进攻,企图一举消灭新四军在路东的指挥中心。第五支队奋起还击,陈庆先率部昼夜兼程,直插半塔集东北,全歼韩德勤部两个营。在第五支队、苏皖支队和挺进纵队的合力打击下,顽军全线溃败。此战为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皖东抗日根据地建立后,直接威胁日军占领的南京等城市和水路运输线,被日军视为心腹之患。5月27日,2000余名日伪军“扫荡”路东抗日根据地,再次侵占来安城。28日夜,周骏鸣、陈庆先率部隐蔽进抵来安城下,突击部队潜入城内。29日凌晨,部队突然发起攻击,日伪军凭借院落负隅顽抗。周骏鸣、陈庆先指挥部队分割包围,实施火攻,在炸药包里塞进硫磺,外面捆扎破布和稻草,浇上汽油,投入日伪军躲藏的院落,顿时火光四起,烈焰腾空,许多日伪军葬身于弹雨火海之中。罗炳辉高兴地说:“日本鬼子喜欢火葬,这次是真的‘火葬了!”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陈庆先所部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第十八团,陈庆先任团长,廖成美任政委。3月,日军第十三军实施苏北作战计划,在日军独立混成第十三旅团的统一指挥下,5000余名日伪军,兵分7路“扫荡”以定远为中心的路西抗日根据地。陈庆先与廖成美带领第十八团投入反“扫荡”作战,采取伏击和偷袭等战术,袭击日伪军。当日伪军攻势疲惫时,第六旅适时集中兵力出击,在殷家涧、朱家湾等地连续作战10余次,毙伤日伪军500余人,迫使各路“扫荡”日伪军相继退却。
6月15日,陈庆先、廖成美派团政治处主任杨效椿和副参谋长方和平(同年10月在与日军的战斗中牺牲)带领第二营第四连进抵寿县,陈庆先多次率部前去支援。一年后,该部扩编为淮西独立团,打破日、伪、顽的重重包围,经过数百次战斗,成功开辟了寿东南根据地。
在攻打定远县谢家圩子的战斗中,陈庆先的左大腿被子弹打断,因为缺医少药,卫生员只能用盐水给他清洗伤口,再将煮熟的南瓜敷在伤口上。伤口很快化脓长蛆,卫生员用镊子一条一条地往外夹,疼痛折磨得陈庆先整夜不能入睡。伤口两个多月后才逐渐愈合,但是左腿短了一截,他坚持拄着拐杖指挥作战。日伪军称他为“陈拐子”,一听到“‘陈拐子来了”,都吓得胆战心惊。
1943年10月,国民党第一七一师、第十游击纵队及保安第六团等部,乘第二师部队缩编,路西仅有3个主力团之际,兵分3路向定远县藕塘镇发动攻击。陈庆先、廖成美率部奋起反击,与第十、第十一团密切配合,连续作战10天,多次发起阻击战、伏击战和夜袭战,在第七师的支援下,打退了国民党顽军的进攻,歼敌1500余人。战后,陈毅致电嘉奖指出:路西地区击退顽军进攻,保卫根据地的胜利,对华中全局意义重大。
1944年12月,陈庆先任第六旅旅长兼路西军分区司令员,黄岩任政委。盘踞在路西的国民党第一七一师、第十游击纵队等部经常袭扰我根据地。1945年3月,新四军决定集中第二师、第七师主力和第三师第七旅,以及南下增援皖江的第三师独立旅及部分地方武装,在谭震林的统一指挥下,发起反顽战役。4月14日,陈庆先率第十八团和巢北支队投入战斗,连续奋战6昼夜,攻克王子城、黄瞳庙、八斗岭等13处据点,歼敌3600余人,俘获敌顽团长以下官兵1300余人。此役打通和恢复了第二师与第七师之间的重要交通线,巩固了路西抗日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路东部队对日伪军的作战。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10日,朱德发布向日伪军占领区进军的命令。陈庆先率第六旅向淮南铁路水家湖至合肥段日伪军据点发起进攻。12日,陈庆先指挥第十八团攻占杨家祠堂,歼灭伪军一个特警中队。接着又发起石塘街战斗,歼灭日军200余人、伪军300余人,并缴获大量枪支弹药。第六旅其余各团与各县总队先后解放定远县城,收复龙珠桥等地。
经过8年浴血奋战,淮南抗日根据地成为华中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面积达2.1万平方公里,人口330万,拥有2个专员公署和17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陈庆先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这块根据地涌现出的一颗耀眼夺目的将星。
二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军在美国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了发动全面内战的准备,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内战全面爆发。
10月19日,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在整编第二十八师第一九二旅的配合下,兵分3路由淮安、淮阴扑向涟水。陈庆先率第十八团和第十六团担负阻援任务。23日,整编第七十四师在10余架飞机和地面炮火的掩护下,向涟水城发起潮水般攻击。守城的华中野战军第六师和第十纵队沉着应战,将其阻于城外。25日夜,陈庆先指挥第十八团主动出击,偷袭戴扬庄,歼灭第七十四师1个加强连,生俘70余人。30日,陈庆先又指挥第十六团运动到王跳,截击第七十四师运输队,缴获枪支弹药、骡马一批。同日,第六旅还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八师2个营。傍晚,参战部队全线反击,国民党军慌乱不支,仓皇撤回淮阴、淮安,涟水保卫战胜利结束。
10月底,第六旅与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合并,组成新的第十纵队,陈庆先任司令员,刘培善任政委。12月初,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集中25个半旅,组成4个集团,分路进犯苏北、鲁南解放区。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决定发起宿(迁)北战役。第十纵队和华中野战军第六、第七师各1个旅,奉命在涟水地区组织防御。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整编第二十八师第一九二旅及第七军第一七二师,采取步、炮、坦、空多兵种协同,再次扑向涟水。13日,国民党军将无数炮弹及凝固汽油弹倾泻到涟水城内,造成守城部队严重伤亡,修筑的工事也大都被毁。面对国民党军整连整营甚至整团的进攻,陈庆先指挥担负守城任务的第十纵队,与华中野战军第六师等部密切配合,与敌人展开浴血激战。16日中午,国民党军从西门、南门突入涟水城,守城部队与之展开巷战,双方逐巷逐屋争夺,整个涟水城成了一座火城、血城。当天夜里,守城部队奉命撤出涟水。第二次涟水保卫战,我军守城部队与敌血战13个昼夜,伤亡4000人,毙伤国民党军4000余人,迟滞了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的行动。
1947年初,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主力大部转入山东战场作战,陈庆先、刘培善率领第十纵队留在苏北坚持敌后游击战。此时,苏北所有县城及主要交通干线,都已被国民党军占领。为缩小行动目标,陈庆先、刘培善等纵队领导商定,部队分几路行动,陈庆先与副政委曹荻秋率领纵队直属队及第六旅进入洪泽湖水网地带。由于仅有的1部电台被炸坏,陈庆先与华中野战军司令部失去了联系。陈毅得悉后十分焦急,指示一定要找到陈庆先。隆冬的洪泽湖区,寒风刺骨,部队缺衣少食,饥寒交迫。陈庆先始终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他幽默地说:“敌人电台不是声称‘已经活捉了共匪十纵司令员陈拐子吗?吹牛去吧,我陈庆先可不是好抓的!”经过努力,陈庆先终于与上级取得联系,并在其他部队策应下,率部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走出了洪泽湖。突围后,陈庆先指挥部队先后攻克陆集、古集、东坎、黄营及东沟据点,有力地策应了主力部队在山东战场的作战。
1948年2月,第十纵队改称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兼华东军区苏北军区,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荻秋任政委,继续留在苏北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从2月开始,国民党军整编第四十四师等部共7个旅,在地方保安团的配合下,以淮(阴)海(州)地区为重点连续进行“清剿”,企图消灭第十二纵队,全面占领苏北地区。陈庆先、曹荻秋不畏强敌,指挥部队积极与国民党军周旋并主动出击,连克东沟、程集、四兴集等据点,歼灭国民党军2000余人。
盐城是苏北、苏中国民党军的重要补给中心,由国民党军第四十二集团军1个师及部分保安团共8000人守备,工事坚固,易守难攻。8月10日晚,陈庆先、曹荻秋率第十一、第十二纵队和第二军分区部队共8个团,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强攻盐城,12日攻克盐城,歼灭守军7200余人,其中生擒少将师长李铁民以下5000余人,控制了通榆公路北起阜宁、南至间庄段120余公里地区,使苏北、苏中连成一片,有力策应了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挺进中原。
陈庆先、曹荻秋率部乘胜出击,至10月上旬,协同第十一纵队陆续收复泰兴、靖江、海门、如皋等县大部地区。接着配合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先后攻克淮(阴)沐(阳)公路上的五里庄、丁集等据点,歼灭国民党军1700余人。在开展军事斗争的同时,陈庆先、曹荻秋还组织各军分区开展群众性的政治攻势,争取和瓦解国民党军地方武装1万余人,使苏北形势日趋稳定,成为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的一个侧翼战场。
苏中、苏北形势渐趋稳定后,为打开淮南地区的斗争局面,1948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华东军区决定派陈庆先率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四旅进军淮南,发展津浦铁路两侧游击区。2月15日,陈庆先率第三十四旅第一〇一、第一〇二团由苏北大夯出发,渡过运河,进入淮南。24日,中共淮南区委和淮南军区在淮宝县(今淮安、宝应县部分地区)重新成立,曹荻秋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陈庆先任司令员,统一领导路东、路西地区的斗争。
铜城是三河以南、天长以北,控制盱(眙)天(长)公路的一个重镇,守军有国民党军两个大队,筑有土圩、暗堡、碉楼。陈庆先决定先攻占铜城,李世焱率领的第三十四旅在杨效椿率领的淮南支队密切配合下,经过彻夜激战,全歼守军,并歼灭国民党军援军大部。陈庆先趁势率部连续作战,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取得铜城、古城、常山三战三捷,使路东8个县的解放区连成一片。
5月29日,淮南、淮北军区合并为江淮军区,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荻秋任政委,杨光池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力雄任政治部副主任,辖第三十四旅、独立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分区和合肥市城防司令部、蚌埠市警备司令部、淮南煤矿警备司令部。9月上旬,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前夕,江淮军区奉命破袭津浦铁路及陇海铁路徐州至运河车站段。陈庆先、曹荻秋指挥军区部队和地方武装先后伏击3列军用列车,歼灭押车的国民党军70余人。陈庆先命令独立旅第二团袭击碾庄圩,毙伤国民党军200余人,破袭铁路10余公里。16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向济南发起攻击,经8昼夜激战,于24日攻克济南。准备北援的黄百韬兵团,由于交通被切断,龟缩徐州迟迟未动。
三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在以徐州为中心的豫、皖、苏、鲁交界地区打响。战役的第一个目标是歼灭驻新安镇(今新沂市)、运河车站地区布防的黄百韬兵团。陈庆先率部沿运河北上,会同活动于宿迁、睢宁地区的第十一纵队,执行截断黄百韬兵团和驻碾庄圩地区的李弥兵团之间的联系。5日和7日,李弥兵团和黄百韬兵团先后向徐州撤退。9日拂晓,黄百韬兵团退至碾庄圩一带。陈庆先指挥独立旅攻占赵墩车站后逼近碾庄圩。11日夜,陈庆先又率部星夜赶赴徐州外围,配合兄弟部队牵制徐州的国民党军,以防其东援黄百韬兵团。
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后,陈庆先率第三十四旅和独立旅攻打灵璧城,配合主力阻止徐州国民党军南逃。灵璧城守军是国民党军第十二军第二三八师,共5000余人,城墙高约10米,城脚构筑有明暗火力点,并有2米深的护城河作为屏障。22日20时,战斗打响。因城墙高,护城河宽,加之部队缺乏攻坚经验,初次攻城未果。23日,第十三纵队一部赶来参战,攻城部队增至10个团,由陈庆先统一指挥。24日18时30分,陈庆先一声令下,参战部队分别从东、南、西、北4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第十三纵队用山炮和炸药在西北角率先打开突破口,部队迅速突入城内进行巷战。25日拂晓,第一〇二团和独立旅也先后攻入城内,守军全部被歼,灵璧城解放。
在淮海战役第三阶段围歼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集团的总攻中,陈庆先率部两次进入淮南地区,进占嘉山、张八岭、沙河集和滁县,并前出至乌衣镇,与国民党军在浦口镇的桥头堡相对峙,为华东野战军主力南渡淮河开辟了战场。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
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和番号的规定》和《关于各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2月9日,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叶飞任第十兵团司令员,韦国清任政委,陈庆先任参谋长,辖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一军和两广纵队。陈庆先成为指挥13万主力部队的兵团级将领。
3月,第十兵团进至江苏泰兴、靖江地区,抓紧做好渡江战役准备。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当日19时30分,陈庆先协助叶飞、韦国清指挥第十兵团(含调归该兵团指挥的第二十三军),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从七圩港至张黄港地段一举突破长江天堑,迅速建立了以江阴为中心的正面宽50余公里、纵深10余公里的江南阵地。在打退国民党军多次反扑后,指挥部队沿丹阳、金坛、溧阳之线挥师南下,一路截歼南京、镇江南逃之国民党军。随后,陈庆先又亲率第二十九军沿沪宁铁路线攻击前进,23日解放无锡,27日解放苏州,陈庆先任市军管会军事部部长。
5月10日,第三野战军下达《淞沪战役作战命令》,命令第九、第十兵团及第八兵团一部进攻上海。在第十兵团召开的作战会议上,陈庆先部署作战任务:“三野首长赋予我兵团的作战任务是:首先从浦西迂回,逼迫吴淞口,协同第九兵团断敌海上退路,而后围攻市区,分割歼敌……我战区当面之敌,外围为顾锡九的第一、第二、第三军大部,内围核心阵地为第二十一、第五十二、第五十四军和第九十九师全部,共计4个军13个师。因此,我们必须首先以兵团主力切入吴淞、宝山,封锁黄浦江口,阻截敌之出口船只,其余兵力则分割歼灭昆山、安亭镇、太仓、嘉定地区之敌,而后控制该阵地待命,协同第九兵团会攻上海。”
叶飞和韦国清向各军下达了具体作战任务和政治动员。
淞沪战役于5月12日发起。第十兵团各军迅速攻占昆山、太仓、嘉定、浏河等,歼灭国民党军第一、第二、第三军主力。13日至14日,第二十八军和第二十九军向月浦、杨行、刘行发起猛攻。国民党军凭借钢筋水泥碉堡顽抗,虽经两昼夜激战,但进展甚微,且我军伤亡不小。陈庆先心急如焚,协助叶飞、韦国清迅速调整攻击部署,改集团式冲锋为以小分队行动为主,采取以炮、爆、突紧密结合的攻坚战术,逐点逐段攻击,一口一口吃掉国民党军。至19日,第十兵团相继攻占月浦、国际无线电台,肃清了刘行残敌。
为防止国民党将储存在上海的黄金、白银和其他重要物资抢运台湾,21日,第三野战军下达《淞沪战役攻击命令》。23日夜,第十兵团发起总攻。陈庆先协助叶飞、韦国清指挥所属部队迅速攻占吴淞、宝山、控制黄浦江西岸要塞阵地,同时组织火力封锁吴淞口,与黄浦江东岸部队一起切断了国民党军海上逃路。27日下午,第十兵团各部在吴淞口岸胜利会合,上海终于回到人民的怀抱。
1949年12月,陈庆先调任第二十三军军长,卢胜任政委。随后,第二十三军奉命准备参加解放舟山群岛作战,并担负浙东地区剿匪任务。陈庆先率部赴浙东海边进行渡海作战训练,经过3个月紧张的战前练兵,部队渡海登陆作战能力大大提高。1950年5月1日,国民党台湾当局获悉海南岛已失,蒋介石为保存实力,急令舟山守军撤往台湾。第三野战军获悉这一情报后,即令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军发起攻击。16日夜,陈庆先指挥第二十三军会同兄弟部队一起渡海追击,于17日攻占舟山本岛,至19日舟山群岛全部解放。
从1939年到1950年的10多年间,陈庆先率部转战安徽、江苏、上海、浙江,足迹踏遍华东地区三省一市,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成就一代战将的赫赫英名。(题图为陈庆先中将)
(责任编辑:张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