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
设施互联互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去”,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称规划)。至此,“一带一路”开始从倡议走向实践。该规划明确提出,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这为我国工程机械、基建等相关企业带来了利好。不过,海外基建投资激流险滩颇多,防范风险这根弦儿不可放松。
基建“铺路”
此次规划正式发布了“一带一路”版图范围。“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可以说,“一带一路”将亚洲、欧洲和非洲活跃经济圈都连接起来。而为了打通“一带一路”贸易大通道,先“铺路”显得十分迫切。
该规划指出,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
具体体现在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和多式联运有机衔接,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
当然,这里的基础设施不仅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路等运输通道,还包括油气管道、输电网和跨境光缆等领域。
风险相伴
事实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差异很大,要顺利打通贸易大通道,各国间的技术对接非常关键。同时,各国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将给企业承接基建项目带来风险。
3月19日,在2015年中国企业走出去风险发布会暨融资与保险论坛上,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金融管理部总经理房小兵表示:“具体到交通基础投资业务方面,它是一种汇集了多种风险的组合。”
在房小兵看来,“一带一路”基建项目主要面临3个方面的风险,分别是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和合同风险。其中,外部风险包括国家风险、战争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之前中国的企业在境外主要是劳务输出,投资量不大。随着外部投资的逐步加大,国别风险将相应增加,尤其是政治风险。”他说。
对一个国家基建市场的研判,也是至关重要的。房小兵分析说,交通基础行业主要依靠交通流量,比如港口投资主要靠海运量,公路投资主要靠交通运量。“如果预判不准确,或者没有预判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使运输量发生变化时,会给我们带来盈利方面的一些风险。”
而内部风险主要体现在项目的融资风险、汇率风险和涉税风险。融资风险目前主要是如何确保项目资金的落实;汇率波动是在整个基建投资结算或回收过程中要一直面对的风险,需要根据项目特点找到应对方案,比如掉期保值;“一带一路”国家税务体系各有不同,这就涉及涉税风险,如果不关注,可能带来基建项目投资损失。
在合同风险方面,房小兵认为,在基建投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合约方面的安排。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技术标准风险、保函风险和支付风险。
“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去,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 房小兵说,“保函风险也是我们在合同签约时要考量的风险。”例如,在利比亚基建项目执行过程中,很多中国公司由于对保函风险考虑不够,战争发生之后出现索赔事件,导致索赔函无法取消,银行还持续收费或对保函还持续索赔。
另外,如果对基建投资利润汇到境外考虑不周,可能会导致资金滞留在当地。而若当地货币贬值速度很快,又没有其他投资机会时,企业面临的支付风险是很大的。
全面应对
面对这么多风险,房小兵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交通基建时,可实行风险管控体系,而不是针对单个风险去解决。
就房小兵所在的中交建来说,已经实现了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风险管控。“中交建有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还有评审机制。我们会对整个基建项目的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都进行全面的评价。”
实际上,即使是中交建这样海外基建项目投资经验丰富的企业,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施目前这样的风险管理策略之前,中交建在基建项目执行中也交了不少“学费”。“这些学费不能白交。我们在项目后期评价时,会总结经验教训,避免新项目发生同样的情况。”房小兵称。
当然,具体到如何降低和规避风险,则需要选择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房小兵建议企业首先要考虑自身发展阶段、管理能力等因素。
这几年中交建在风险管理方面持续投入精力,不仅利用海内外的商务网络进行国别风险分析,而且还推动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去。“在非洲,中交建主导的投资项目所选的是中国标准,比如肯尼亚的蒙内铁路用的完全是中国标准。”房小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