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木发,高 凤,符小芳,李 静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广东 湛江 5400;.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危重医学科,广东 湛江 5400)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具有极其复杂的生化功能。而肝脏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及多发病。肝脏受到损伤,肝细胞往往会受到损害,引起肝组织纤维化、硬化,甚至发生肝癌。而在肝脏疾病中,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是目前最常见的疾病。原发性肝癌是一种病死率比较高的恶性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居全球恶性肿瘤的第5 位,病死率位于第3 位。而反映肝脏损伤程度的血清酶,在不同的肝脏疾病中的活性往往不一样。本文为探讨肝脏疾病血清AFU 与ALT、AST、GGT 相关性,收集165 例肝脏疾病患者血清,按临床诊断不同进行分组,与60 例对照组同时测定AFU、ALT、AST、GGT,进行相关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165 例肝脏疾病患者血清标本均来自本院2014 年1 月~2014 年6 月住院和门诊患者,其中男90 例,女75例,年龄12 ~84 岁,根据其临床诊断不同分为肝炎组、肝硬化组和原发性肝癌组,每组55 例,正常对照组60 例,来自肝功能正常及肝炎标志物全阴的本院健康体检者,其中男32 例,女28例,年龄17 ~71 岁。
1.2 仪器和试剂:AFU、ALT、AST、GGT 检测采用美国BECKMAN SYNCHRON LX2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FU、GGT 试剂由四川迈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ALT、AST 试剂由广州标佳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操作说明书操作。
1.3 检验方法:AFU、ALT、AST、GGT 检测采用速率法。
1.4 统计学处理:用SPSS17.0 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如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行Post Hoc 多重比较,对各组的AFU 与ALT、AST、GGT 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各肝脏疾病组血清AFU、ALT、AST、GGT 之间比较
表1 各肝脏疾病组血清AFU、ALT、AST、GGT 之间比较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①P <0.05;表示与肝炎组比较,②P <0.05;表示与肝硬化组比较,③P <0.05
组别 例数 AFU(U/L) ALT(U/L) AST(U/L) GGT(U/L)肝炎组 55 23.9±9.1① 129.7±64.1①② 119.1±77.5① 114.6±55.7①肝硬化组 55 25.2±10.4① 90.1±36.1①② 92.0±33.5① 97.3±29.6①肝癌组 55 42.0±16.8①②③ 97.6±40.9①② 105.7±32.0① 167.5±66.6①②③正常对照组60 13.2±4.2 22.3±3.9 25.9±5.9 31.1±8.1
2.1 各肝脏疾病组血清中AFU、ALT、AST、GGT 之间比较:各肝脏疾病组AFU、ALT、AST、GGT 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分别为AFU(F=76.995,P <0.05)、ALT(F=171.800 0,P <0.05)、AST(F=197.821,P <0.05)、GGT(F=188.304,P <0.05),进行Post Hoc 多重比较。结果见表1。
2.2 各肝脏疾病组血清AFU、ALT、AST、GGT 之间相关性:肝炎组AFU 与ALT、AST、GGT 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r=0.388,r=0.392,r=-0.429,P <0.05);肝硬化组AFU 与ALT、AST、GGT 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r=0.531,r=0.533,r=0.382,P <0.05);但肝癌组AFU 与ALT、AST、GGT 之间无相关性(r=0.203,r=0.145,r=0.206,P >0.05);结果见表2。
2.3 各肝脏疾病组血清AFU、ALT、AST、GGT 的阳性率分布情况:以AFU >30 U/L、ALT >40 U/L、AST >48 U/L、GGT >53 U/L 为阳性,各肝脏疾病组血清AFU、ALT、AST、GGT 的阳性率均有不同情度升高,结果见表3。
表2 各肝脏疾病组血清AFU 与ALT、AST、GGT 之间的相关性(r)
表3 各肝脏疾病组血清AFU、ALT、AST、GGT 的阳性率分布情况
肝脏疾病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其致病机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晰。目前常见的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是肝脏疾病中最常见而又非常严重疾病,因其症状不同,在临床中有不同的表现,但临床中都把ALT、AST、GGT 作为反映肝细胞功能常用指标。而AFU 是近十几年才被人们所熟悉的一种溶酶体酸性水解酶,AFU 广泛分布于人体的肝、脑、肾、胰、胎盘等组织,以肝肾等组织流行性较高[1]。有研究表明[2]:肝硬化和急性肝炎(特别是重症肝炎)患者血清AFU 活性也可升高。肝炎患者血清AFU活性经抗肝炎治疗后,血清AFU 活性迅速下降,但若肝硬化患者血清AFU 活性长期升高,常提示易发展为肝癌,或已有小病灶肝癌存在,或表示病情危重。所以有人认为血清AFU 活性测定,有助于肝脏疾病发生恶变的预测[3]。有文献报导[4-5]: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疾病,AFU 活性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AFU 的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但都低于肝癌组。从表1 可知,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的AFU 活性都比正常对照组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肝癌组的AFU 的活性又高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的AFU 的活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肝炎组和肝硬化组的AFU 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肝脏疾病AFU 活性升高常见于:正常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使清除糖苷酶的功能下降;肿瘤细胞可能分泌某种抑制因子,抑制肝细胞对糖苷酶的清除能力或释放某些刺激因子,促进肝细胞或肿瘤细胞本身合成糖苷酶[6]。
由于血清酶在不同类型的肝脏疾病中,其活性存在差异。在临床鉴别诊断肝脏疾病中,可以选择不同的血清酶检测组合。其中,ALT 和AST 是最常用于诊断肝细胞受损的重标。ALT 和AST 的升高是肝细胞受损,肝功能受损的重要指标。ALT 主要分布于肝细胞的胞浆中,少量分布于肝细胞的线粒体;AST 主要分布于肝细胞的线粒体内,少量分布于肝细胞的胞内。GGT 是临床常用于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指标之一。从表1反映出,当肝脏发生疾病,肝细胞受损时,AST 和ALT 都升高,在肝炎、肝硬化和肝癌中,不同的肝脏疾病,其ALT、AST、GGT的活性都比正常对照组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不同组间,由于肝细胞受损程度不同,血清酶之间的差异也有所不同,肝炎组ALT 活性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高(P <0.05),但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组AST 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肝癌组GGT 的活性都高于肝炎组和肝硬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在肝炎、肝硬化和肝癌中,其肝细胞的损伤程度不同,其ALT、AST、GGT 活性升高不一致。
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不同,其血清酶的活性表现也不一致。从表2 可知,肝炎组和肝硬化组AFU 与ALT、AST 和GGT 之间均存在正相关(P <0.05),说明肝细胞损伤引起ALT、AST 和GGT 升高的同时,也会引起AFU 的升高,这对监测肝脏疾病的演变过程,观察疗效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而肝癌组AFU 与ALT、AST 和GGT 之间均无相关性(P >0.05),这可用于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也可用于肝脏疾病恶变的监测指标之一。从表3 中可知,不同的肝脏疾病,其血清酶的阳性率也表现不一致性。AFU 在肝癌的阳性率最高,达60%,比肝炎的7.3%和肝硬化的10.9%,远远要高,这也是AFU 越来越多用于肝癌诊断的指标之一[7]。而在肝炎、肝硬化和肝癌中,ALT 仍是发映肝细胞受最为敏感的指标,其中肝炎、肝硬化和肝癌中的敏感率为:94.5%、69.1%和70.9%。
由于不同的肝脏疾病,其血清酶活性不同;测定不同肝脏疾病的ALT、AST、GGT 和AFU 的活性,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有助于对肝脏疾病引起肝细胞损伤程度的准确判断,同时也对不同肝脏疾病的疗效和预后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Glannini E,Risso D,Botta F,et al.Validity and clinical utility of the aspartate aminotrans ferase-alanine ammotransferase ratio inassessing disease severity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vires related chronic liver disease[J].Arch Intern Medi,2003,163(2):218.
[2] 张明珠,何广元,覃 强,等.血清a-L-岩藻糖甘酶活性与乙型肝炎相关性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07,29(5):428.
[3] 王 华,闫福堂,袁 军.血清AFU 和AFP 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6):2093.
[4] 薄 涛,黄 华,张保珍.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AFU、GGT 的测定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38.
[5] 谢 伟.11 种生化指标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18):3960.
[6] 赵惠柳,黄玲莎,陈艳华.PHC 术后测定血清AFU 活性的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05,16(6):141.
[7] 徐 荣,易 婷,王宏碧,等.AFU、ALP、GGT 和β2-MG联合诊断原发性肝癌[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4):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