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邹磊
如何加强上海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文 邹磊
科技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有赖于一支专业、高效、稳定的服务人才队伍。
目前上海的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状况仍存在诸多制约,亟需破解。
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新兴业态,科技服务业向市场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科技咨询和知识产权等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是上海实行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国内外经验表明,科技服务业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加速器,是具有“三高一低”(高人力资源含量、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和低碳环保)特征的高端服务和知识经济新业态。近年来,为了抢占科技服务业价值链的顶端位置,欧美日等国家纷纷加大了对本国科技服务业的扶持力度。2014年8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部署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2014年10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
科技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有赖于一支专业、高效、稳定的服务人才队伍。长期以来,上海素以科技资源丰富和科技人才集中闻名。但是,在调研中也发现,目前上海的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状况仍存在诸多制约,亟需破解。
专职人才数量严重不足。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80%以上从事各项科技服务的人才来自于服务资源丰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而就职于专门性、企业化服务机构的人数不到20%。在现有体制下,院所、高校的主要精力在科研,缺乏面向市场提供科技服务的意识和积极性,少量的对外服务业务仍属于小部分人员的兼职行为。同时,尽管上海市科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了一批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营,但尚未完全确立以服务成效和用户反馈为核心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造成绝大多数机构的服务人才队伍继续维持着“兼主专辅”的局面。
复合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由于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科技咨询和知识产权等服务内容具有专业性、复合性、复杂性的特征,对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实践经验乃至外语水平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知识产权服务为例,“盛知华”等知名机构培养一名生物学博士毕业生成为专业服务人才的周期至少需要3-5年时间。目前,在市场化运作的大中型服务机构极其稀少的背景下,科研院所普遍缺乏引导研究者转型成为服务者的动力,高等院校缺乏专门针对科技服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资质,而职业学校的教育又无法完全胜任日趋专业和复杂的服务需求。这些都导致了高素质科技服务人才队伍的供给渠道不畅,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缺乏针对性扶持政策。目前,国家、上海市和区县各层面提供的科技人才资助计划和优惠措施数量多、力度大,但主要聚焦于拥有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研究人才和创业人才,尤以“中央千人”、“上海千人”、“浦江人才”等计划为代表。相较之下,针对专门从事科技服务的人才支持政策及配套措施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调研中,院所和高校的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表示,在以课题、项目为主要形式的政策支持体系下,自己几乎被自动排除在申报范围之外。同时,在落户加分等受到强烈关注的政策设计中,服务人员亦无法享受与科研人员同等的优惠。
缺乏针对性评价机制。长期以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成果认定主要以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为主要指标,并将之与职称评定、经济待遇等激励措施相挂钩。目前,全市缺少专门针对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称评定序列。这种“一刀切”、唯科研取向的评价机制极大地阻碍了院所、高校优秀人才从事对外服务的积极性。许多受访者反映,由于缺乏论文发表,他们的职称评定困难,职业晋升空间有限,单位的绩效考核也并不承认其从事对外服务的部分。
社会认同感偏低。相较于专门从事科研、拥有诸多社会光环的专家而言,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身份定位尴尬。调研显示,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从事对外服务的人员往往被视为不务正业,是在科研领域“混不下去”的人才会从事的低端工作,在单位内部也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在市场化运作的科技服务企业中,科技服务人员既不是工业企业中的“蓝领”,也不是一般公司的“白领”。社会对于这一新兴行业的认识较为缺乏,且存在较多偏见。许多受访企业表示,尽管市场需求很大,企业也愿意支付高薪,但仍难以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前往。
运用政策杠杆,激发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积极性。建议市科委转变现有科技财政投入的绩效考核方式,将提供对外服务的质和量作为衡量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效果的核心指标,“倒逼”接受资助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逐渐建立起专职化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同时,建议未来政府在进行项目招标、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时,将申报单位是否拥有一支稳定的服务人才队伍作为最重要的依据,改变以往侧重于仪器设备、场地空间等的条件设置。
加强对口培训,形成人才队伍来源的常态机制。包括面向科技服务业发展需求,完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支持高校调整相关专业设置,加强对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培训。依托科协组织、行业协会和有实力的大中型服务机构,开展科技服务人才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此外,还应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企业之间进行人才联合培养,提升服务人才流动便利。
出台扶持政策,吸引一批科技服务业人才聚集。针对符合上海发展科技服务需要的高端专业人才及所办机构,应制订相应的吸引入沪政策和重点培养计划。积极利用各类人才计划,从国内外引进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服务高端人才。同时,鼓励国内外优秀人才创办科技服务企业,并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提高科技服务从业人员的计税工资基数。
完善评价体系,提升科技服务业人才发展空间。健全职业资格制度,改变以科研成果为唯一指标的职称评定体系,试点出台针对科技服务业人才的职称评定办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对员工进行“双轨制”考核办法,允许员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申报,专门从事科研的人才可以申报研究类职称,而专门从事服务的人才可以申报应用服务类职称。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科技服务业人才社会地位。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的正面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爱惜服务人才的氛围。同时,建议设立科技服务业人才荣誉和表彰制度,对拥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服务人才给予相应表彰和奖励,使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切实看到希望。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青年学者,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