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参加了教育厅组织召开的教育系统省政协委员座谈会,会上有委员对“班班通”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不应该在教室里开通网络,以免干扰教师上课。这已经是一个老问题了,再次提出来,说明课堂教学面临网络的冲击已经越来越严重。
调查显示:有69.7%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每天都会在教室上网,有85.9%的大学生认为课堂上使用手机网络很普遍……有95.6%的学生选择携带手机到课堂,其中90.9%的学生选择将手机处于待机状态,而只有9.1%的学生将手机关机。超过80%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曾经使用过手机网络,58.8%的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源于“上课过于单调”,22.1%的学生是为了查资料,8.9%的学生是因为有急事。(赵希.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4(4):43-47)
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在今天已经见怪不怪,这个问题被称为“国际难题”,连人民网对此都有报道,手机成为了课堂上打不退的“第三者”。面对“第三者”,中小学教师的对策是没收。个别大学对待课堂上这种“低头族”,也采取没收手机的办法,不过没收一个月后会把手机还给学生。然而,我认为,消极的阻碍无济于事,必须要积极应对。
我主张应该在校内留出学生的专门上网时间,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我发现一个现象:在中小学,“班班通”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很多实现了“班班通”的学校,其实是不准学生上网的,甚至连课间也不准,有的教师干脆把网络关闭了事。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违背了时代潮流。
但我也不主张动不动就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学习与交流,尤其反对那种在课堂上用人机互动替代最直接的面对面交流的“改革”,课堂上还是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教师能好好讲课,少一些折腾。现在的问题是,中小学对网络的恐惧太深了,课堂上学生基本没有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空间,回到家里有些父母也不准他们上网。
因此,我建议学校每天为学生开辟一两节网络学习课,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网络(不只是校内的局域网和学习平台,而是互联网)查找资料、开展交流(不只是在本班或本校交流,而是与其他班、其他学校甚至其他国家的学生进行社会化交流与合作学习),指导他们在课堂上分享自己通过网络搜集的信息、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开展网络探究性学习等。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上网的愿望,也培养了学生网络学习的习惯。
在网络学习课上,还应该不局限于教材,直接从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与内容,允许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网络学习,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引导、示范、监督。以往那种信息技术课内整合模式实际上还是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的,还是以应试为目的的。网络时代的学习与生活、工作密不可分,试图将学校与生活及未来的工作分开,按照统一的标准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是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
这种大胆的设想有多大的可行性呢?首先我觉得最大的障碍在于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家长的观念。以往单纯在课堂上引进新技术及其产品要花很多钱,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如果教学内容不变、评价方式不变,不仅意义不大,还会给教师带来很多麻烦与工作量。而按照我的思路改造学校的课堂教学无需花太多的钱,很多学校已经实现了“班班通”,大多数学生也有上网的经验和条件,只不过他们上网主要是为了娱乐而非学习。让学生在学校的一个专门时间段上网,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并不存在什么条件上的障碍,只需转变观念就可以了。
其次,这种学习模式无需对教师进行过多的专门培训,只要适当组织与管理一下就可以了,就像组织一次班级活动。教师无需成为专家,可以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内容可以不一样,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开展主题式的研讨,又可开展个性化的自学,没有统一标准与模式,只要大家通过网络学到了知识、提高了信息素养、建立了个性化知识结构就可以。教师在这样课堂上的作用只是引导、示范、监督(不准玩游戏,除非与学习有关的游戏,或者通过游戏能学到什么;不能接触不良信息等)。我曾在新建构主义理论中提出,网络时代教师的五大职责是:教会学生如何搜索、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教会学生如何交流、教学学生如何思考、教会学生如何写作。
若能做到这些,就足够了!
(本文摘编自王竹立老师博客)七嘴八舌热议进行时:
北京市东四九条小学
武 健
为了上网,学校准备好了没有?
竹立老师提到了一个并不新的问题。其实问题核心并不在于每天增加一两节网络学习课。更多的是上网要“干什么”,是关于目的与手段的争论。
现状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越来越早接触网络,越来越多地使用更方便的手机上网。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与聊天,网络学习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当没有学校引导时更可以忽略不计。由于未成年人并不擅长时间管理,当其上网娱乐时间过长时,家长、教师的控制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从小处说,这是家长、教师的管理与学生被管理之间的矛盾;从大处说,这是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的矛盾。存在即有道理。想让学生有一两节网络学习课,需要教育者先进行多方面的反思:
上网查资料、交流对于纸笔考试来说,是一种“效率”不高的手段。我们需要问一问:纸笔考试就是教育的全部目标吗?为了学生上网,我们的教育目标与评价变革准备好了没有?
在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学习中,有多少学习内容需要通过网络查询?为了学生上网,我们的学科课程变革准备好了没有?
现有的信息技术课95%以上的内容是计算机操作。工具熟练了,学习者能否有自动处理、加工巨量信息的能力?为了学生上网,重操作不重信息的信息技术课变革准备好了没有?
……
想法是行动的开始。对于学校来说,改变不仅仅是增加学生的上网时间。
齐 伟苏州易水禾软件有限公司
“中小学能否开放学生上网时间”这个话题,最好不要用简单的“能”、“否”或者如文中所述划出一个上网时间段来回答。
教育部曾搞过一个“京剧进课堂”的活动。但实际情形如何?有的学校条件具备、积极响应,并让该活动成为了一个办学特色;而有的学校就是当时让歌曲《说唱脸谱》“进了课堂”,遑论现在。
在教育界,类似的事例应该还有吧。
这说明就一个微观教育行为而言,不可用简单的方式来规定。目前教育界,直到现在“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还在延续,不管是行政管理还是教育教学活动,都喜欢给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来一个“统一规定”,结果就是“规定”之初“四方朝贺”,逐渐便悄然无息。
回到本文的话题,其结论应该是由教师——具体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去回答。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让学生上网,而不是统一规定出一段上网时间来。
如果教师秉承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即使规定了上网时间,恐怕在那段时间内也是“在线做题”。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中认同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并且有这个教育管理的能力和实施条件,那么探索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完全有必要的。其实,此前很多教师都已经探索过,只不过我们善忘罢了。推荐各位去柳栋老师的网站(惟存教育:www.being.org.cn)读一读有关“网络主题探究(WebQuest)”的文章,虽然是大概10年前的探究,于今还是有借鉴价值。
刘向永
江南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
王竹立老师所说的现象是一个普遍现象,在我的课堂上同样出现了。许多时候,我正在讲课时,学生却在低头用手机上网。当然,我自己也是“低头党”的一员,也会在觉得会议或者讲话没意思时拿起手机上网。其实,对于网络、手机等信息时代的新技术,人们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也在努力摆脱对它们的依赖。特别是听课时,看似眼前无用的知识,也许就会引发我们的思考,进而使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得到重构。但是如果一有时间就上网的话,那么自然会影响到人们的深度思考。我经常有这样的感受:学习者听着感觉没意思就去看手机上网,等到再抬头时已经难以跟上讲授者的节奏,从而错过了关键知识点。
信息时代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降低讲授的比例,让学生带着任务来学习,这样自然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不愿意也不敢去使用手机和上网了。其次,该制订规则时要制订规则。现在的学生习惯于一遇到事情就上网搜索找解决办法,这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技术不是万能,但是当今时代技术也是万万不能缺失的,如何把握好一个“度”是我们教育者需要进一步实践和探索的。
姜秀珍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在中小学开放网络是可以考虑的,但在时间安排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而网络能够给他们更广阔的放松平台,学生在网络中畅游就像和自己心灵对话一样,且每天有一次机会是非常值得推广的。例如,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上QQ、浏览一些网页,及时与人交流、倾诉,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灵鸡汤。
其次,当代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书本知识学习,他们需要摄取更多的知识源泉,因此,教师每天安排一定的上网时间,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查阅资料,解决学习上的难题。例如,在教授《IP地址的学习与管理》一课时,由于书本上只介绍了IP的一些基础知识,而对于IP的深层探究,如如何查询自己的IP、如何查询别人的IP、IPv4为什么匮乏等没有详细介绍,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上网时间详细查询自己不知道的知识,继续探究。
再次,中小学的网络开放条件是满足的,学校完全有能力、有时间安排1~2节课的网络活动时间,开放机房,以响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将学生从繁重的书本学习中解放出来。既然学校的机房开放了,学生也不必偷偷去网吧,减少了其与社会上不良人群的交流机会,而且学校的网络教室是统一管理的,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避免他们形成网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