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霞
信息技术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但在高中阶段,作为副课的信息技术不太被重视,现与大家分享上好作为副课的信息技术。
一、培养“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
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先决条件。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资源,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各种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教师在课内课外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故事化教材,幽默化教艺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如何在课堂上提高效率,不仅仅是要教材内容易懂,更重要的还要使教学方式幽默。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根据学校教学设备、学生实际情况,有效的用好教材,才能故事化教材内容;同时,教师要反复研究,不断积累,经常学习喜剧小品,挖掘幽默点并灵活应用于教学,使教学艺术幽默化。
例如教师在讲《信息的来源与获取》一章的内容:第一节信息获取的方法;第二节因特网上信息的浏览与获取;第三节网上资源的检索;第四节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研究教材后不难看出教材的编排是根据如何掌握在因特网上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和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和技巧来安排的。每一节的知识结构是从认识因特网然后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最后把信息保留下来这样的顺序进行学习的。据此,可以编一个《神奇网络的故事》进行讲叙。
三、出新招,提学欲
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捕捉学生嗜好,常出新招,恰到好处的把学生的兴趣引到课堂上来,激发其学习欲望。新招很多,现略举一二。利用猎奇心理,引趣入堂,激发学习欲望。出示美照一张,引出探究其因之欲。比如讲《多媒体信息处理》这一课,教师可以给学生看一些经过特效处理过的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再结合这些照片进行讲解,给学生创设一个技术应用于生活的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生活实际要求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作品。另外,设置悬念也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例如在讲《数据库系统》时,不妨向学生设疑:没有数据库我们网上的资源还能调用吗?没有数据库管理系统我们的资源又该如何上传到因特网中?我们应该怎有效地利用数据为系统来为我们服务?这些问题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这样的悬念使学生立刻产生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积极地进行思考、探究,希望早日得知答案,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四、分任务,求时效
任务教学法是各门课程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适用。为了完成任务,早点休息,学生会迅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完成规定的任务。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也要讲究科学运用。通常情况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法一般有五个环节:①提出任务,②分析任务提出问题,③寻求解决问题方案,④学生完成任务,⑤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如:学习《字处理》时,先给他们演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电子报刊,其中包括了文字的各种特效和环绕格式,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等内容。首先,按照五个环节的要求,提出设想,然后组织讨论,分析如何制作这些内容。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进行了各种尝试。教师作为任务的参与者,在操作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讲解,使他们掌握得既快又牢。并对各小组进行任务检查,效果进行统计,根据时效,奖励先进,激励后进。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愿望。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保证信息技术课的最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