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多模式镇痛技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5-05-15 08:15唐子鹏韦森波廖瑞珍广东省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骨科广东珠海519055
吉林医学 2015年13期
关键词:置换术髋关节研究组

唐子鹏,韦森波,廖瑞珍 (广东省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骨科,广东 珠海 519055)

疼痛是髋关节术后的常见症状,为寻求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良好镇痛方案,本研究选取60 例行该术的患者,分为两组后予以不同镇痛方式,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随机选取2011 年9 月~2014 年9 月于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 例,随机分为两组。30 例对照组男女比例17∶13,年龄50 ~76 岁,平均(61.08±3.27)岁,病程3 ~24 年,平均(13.80±5.51)年;30 例研究组男女比例15∶15,年龄51 ~76 岁,平均(61.36±3.09)岁,病程3 ~23 年,平均(13.79±5.80)年。两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研究组予以多模式镇痛,术前3 d 每日服用200 mg西乐葆,共服用3 d,术前8 h 再服200 mg,超前镇痛中提高痛阈,抑制患者中枢系统的痛觉超敏;术中选用“鸡尾酒”方案,包括0.6 ml 1∶1 000 肾上腺素、150 mg 罗哌卡因、5 ~10 mg 吗啡、1 ml得宝松、100 ml 生理盐水,缝合前于切口皮下软组织、臀中肌、关节囊以混合注射液行浸润注射;术后第2 天40 mg特耐针静脉注射,术后第3 d 服用200 mg 西乐葆,共服用3 d;若疼痛评分>7 分行1 mg 诺杨注射。

对照组予以常规镇痛泵进行镇痛,依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术后根据镇痛需要与患者主诉,必要时使用其他镇痛类药物。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疼痛评分与髋关节功能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效果评价:疼痛程度采用VAS 量表进行测定评分,髋关节功能以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进行评分[1-2]。

1.5 统计学分析: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21.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以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当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评分对比:两组术前VAS 评分无明显差异,研究组术后4 h、12 h 及24 h 内的VAS 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评分对比,n=30,分)

表1 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评分对比,n=30,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 <0.05

组别 术前 术后4 h 术后12 h 术后24 h对照组7.76±0.92 10.85±0.96 7.96±0.87 7.41±0.63研究组 7.78±0.89 5.81±0.59① 4.03±0.56①3.15±0.34①

表2 两组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n=30,分)

表2 两组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n=30,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 <0.05

组别 术前 术后72 h 术后1 个月 术后3个月对照组 24.50±9.83 42.85±7.90 49.86±5.93 60.71±9.80研究组 23.97±10.05 80.52±6.17①90.63±5.74①95.77±6.49①

2.2 两组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两组术后72 h、1 个月及3 个月Harris 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对照组报告2 例呼吸抑制,4 例嗜睡、恶心、呕吐与尿潴留各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7%,研究组报告嗜睡与恶心、呕吐各1 例,发生率为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疼痛属于伤害性刺激,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髋关节置换术术中涉及较多组织,且需要进行磨臼、截骨等操作,因而导致患者术后疼痛强烈,不仅影响手术效果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更对患者的术后康复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关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镇痛具有重要意义[3-4]。本研究选取60 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两组后于围术期分别予以常规镇痛方案与多模式镇痛方案,对比不同镇痛方案的效果与安全性,以期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

传统临床多采用手术镇痛泵的单纯镇痛模式,同时依据患者的疼痛耐受性予以其他镇痛类药物进行镇痛,但由于镇痛泵内多为芬太尼等阿片类的镇痛药物,其对患者的呼吸中枢与胃肠道蠕动存在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同时相关文献报道,相较于其他患者,镇痛泵镇痛的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慢24 ~48 h[5-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镇痛泵的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各阶段疼痛评分均高于研究组,虽然能有效促进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改善,但是其改善情况不如研究组,此外其术后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研究组,表明多模式镇痛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并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推动作用。关键在于多模式镇痛属于全新的镇痛方案,其主要由超前镇痛、术中用药及术后用药等三个模块构成,多模式联合发挥良好的镇痛效果[7]。其中超前镇痛认为手术镇痛可分为两个阶段,初发阶段由手术切口诱发,继发阶段则由创伤部分释放的酶与化学物质引起,因此超前镇痛于术前应用COX-2 抑制剂以调高痛阈并抑制中枢系统的痛觉超敏;术中以“鸡尾酒”注射液于切口皮下软组织等部位行浸润注射,从而有效抑制酶与创伤部位化学物质的释放;术后2 ~3 天属于抑制疼痛的延续阶段,因此应按时给药以保证患者体内的镇痛药物血药浓度;此外针对强烈疼痛者予以诺杨行肌肉注射[8-9]。多模式镇痛通过于患者围手术期予以多模式镇痛方式以确保各阶段良好的镇痛效果,并减轻药物对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影响,有效保障患者术后睡眠与早期功能锻炼,从而达到促进髋关节功能早期恢复的目的[10]。

综上所述,多模式镇痛能有效控制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并减少术后不良反应,从而有效保障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1] 王国强,沈 坤,陈 军.多模式镇痛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疗效评估[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2):167.

[2] 李洪星.多模式镇痛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4,8(2):228.

[3] 袁志峰.多模式镇痛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6):517.

[4] 应丽华.髋关节置换多模式镇痛的护理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341.

[5] 刘恒旸.全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多模式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2):273.

[6] 白忠旭.多模式镇痛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观察[J].河南外科杂志,2014,20(1):58.

[7] 宋 爽.关节外科围术期镇痛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2,35(10):1049.

[8] 李 军.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多模式镇痛[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3):238.

[9] 杨朝晖.骨科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治疗的进展[J].广东医学,2013,7(1):19.

[10] 宋进良.腰椎后路手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临床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0):50.

猜你喜欢
置换术髋关节研究组
髋关节活动范围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